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毘山遗址:探索、发现与期待

湖州发布 湖州发布 2023-12-10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6112字,阅读约26分钟‍《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潘林荣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2023年10月15日,沉寂有些时间的湖州考古界传来好消息,在“浙北地区先秦考古新进展:湖州毘山遗址考古发掘研讨会”上,考古专家披露毘山遗址中心区域发现约3000年前高等级大型建筑基址群,证实该遗址是浙北地区晚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核心聚落遗址。


为什么考古界对毘山考古工作这么期待和重视?毘山遗址还会有什么惊天大发现吗?随着湖州东部的快速崛起,主城区与吴兴东部新城之间的这个大体量遗址地块未来会怎么样?……一系列的问题,每每被周边的朋友问起,他们多以为我是做考古工作的,其实我的职业只是与之沾点边罢了。确实,我曾无数次在毘山山下走过,考古调查也多次涉足山周边的河滩、村旁、地头,也时常与考古工地的老师交流。回溯一下毘山的探索发现之路,把我个人的所见、所知、所想做一个梳理,与朋友们分享。



我第一次走近毘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正在扫尾阶段,那也是我职业的起点。记得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出临湖门、过墙壕里,于余家漾北面的龙泉渡摆渡,跨过砖混结构的毘山桥到了毘山脚下。在三里桥港东岸的河滩断面第一次见识了文化遗址的地层堆积,也是第一次获悉了毘山遗址的发现及早期文保工作者筚路蓝缕的探寻故事。


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


毘山是湖州东部近郊的一座孤丘,海拔仅55.9米。毘通“毗”。南宋《嘉泰吴兴志》有云:“山最近城,或与城相毗而得名。”清代吴绮《散余霞词并序》中解释:“不因他山而出者谓之毘。”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载:“当城北水入太湖,突然独峙,吴兴之水口也。”“水口”乃古代风水词汇,被视作一个城镇的生命线所在,可见毘山对于湖城的重要性。


史载,南朝梁时吴兴太守柳恽曾于山上读书、筑亭。晚明尚书潘季驯筑园毘山,其后裔改为家庙,奉祀观音菩萨、柳恽及潘公,后来改为慈云寺。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生日,这天,寺中香客云聚,是湖城一大盛景。如今,引起考古界关注的毘山可不是因为观音菩萨,而是源自上世纪50年代水利建设中的意外发现。


2023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和同事去毘山南麓的考古工地观摩学习后,径直去了遗址旁的社会福利中心,去拜访我尊敬的前辈、毘山遗址的发现者张葆明先生。我简单地向他介绍了毘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专家们的意见。想不到,这位90多岁的老人家还有些兴奋,然后慢慢向我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历史上东苕溪主流之水自和孚漾、钱山漾而来,过碧浪湖在城南与西苕溪水汇合,除一支入城外,其主流向东由菜花泾折锁苕桥过龙舌江、余家漾与西北来的龙溪港汇流毘山漾,由大钱港注入太湖。1957年,为疏通东西苕溪下游入湖水道、减轻主城防洪压力,当地组织干部群众对三里桥港进行拓宽疏浚。1958年通过开挖黄泥港,将三里桥港与钱山漾直接打通。


当年三里桥港只是一条狭窄河道,张老清晰地记得河上有一座不大的单孔石拱桥,开挖河道时在拱桥堍发现了一些铜箭头,后来在河西岸金家㘰发现了泥质灰陶豆、三足盘等遗物,在河道的其他地方也常有零星的陶片、石器出土。这引起了当时在工地劳动的吴兴县文教局干部张葆明的注意,因为上一年去过钱山漾遗址考古现场观摩,他觉得这些出土物很可能是文化遗存,当即将这些物件归拢上交。浙江省博物馆派周中夏、汪济英两位先生来现场进行调查,确认这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毘山遗址出土陶器(采集)


1963年3月,毘山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次月,钱山漾遗址的发现者慎微之先生与张葆明先生又对毘山周边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踏勘调查,采集到完整的三角形石犁和泥质黑皮陶豆等遗物。慎先生在他留下的《文物调查笔记》中写道:“陶片散在毘山四周……尤其是山前,似乎毘山文化偏重春秋……石器代表下层文化,自系更早。”


1980年,吴兴县(湖州)博物馆组织人员对毘山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进行专题调查,采集各类标本176件,绘制毘山地形和文物分布图,并明确了遗存分布范围及山南台地等重点区块,立了保护标志碑。如今,摊开那张泛黄的手绘油印图纸,可以看出,当年已经基本框定了毘山遗址的保护范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题调查中还建立了全县首个文保小组,成员来自毘山大队和县里各个生产队。这支业余队伍为遗址保护工作做了很多工作,不应被遗忘。那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位农民伯伯来到博物馆汇报遗址周边挖塘、建房等情况,偶尔还带些陶片、石器上交馆里。农民伯伯叫沈炳泉,是毘山文保小组的组长,早些年还送来过一块龟甲残片。经鉴定,该残片为商周时期占卜用的卜骨,这在浙江遗址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毘山遗址出土的卜甲


后来,博物馆还在毘山遗址处的鱼塘边、村旁田间地头陆续发现了印纹陶鸭形壶、澄滤器、夹砂陶绳纹鬲等遗物。有一次,在遗址南部的火墙圈调查,又采集到一片卜骨,证明该遗址出卜骨并非偶然。结合采集到的青铜钺、铙、尊、戈、镦残件,还有玉有领璧、玉琮残件等,可以断定毘山遗址的规模等级应该很高。


1990年开始,城市建设节奏明显加快,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逐步推开。大东吴集团水泥预制厂北部、南部以及市农科院建设工地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先后展开,但因发掘面受限,所发现遗迹遗存并不多。


2004年3月,因市福利中心改建及三里桥港河道拓宽,省考古所会同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毘山西北坡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历时半年多,揭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后《毘山》发掘报告出版。


2004年毘山遗址发掘场景


本次发掘点遗址上层发现了马桥时期200平方米人工夯筑土台基址。出土文物有青铜钺、兽面纹饰青铜器耳残件及石器、陶器,还清理了西南-东北向、长25米的马桥文化时期的大沟。沟南端发现一条长11米、残高50厘米竹篱围堰,沟内出土大量属于马桥文化时期遗物。下层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墓地,清理墓葬61座,出土文物497件(组),墓葬陶器组合以鼎、豆、罐、盂为主,其中陶盂、陶杯形假腹豆以及石器中大量石犁、石刀(以前称之为“耘田器”)为其他崧泽墓地所罕见,显示太湖西南岸地区崧泽文化晚期独特的文化面貌。本次发掘将遗址时间上限往前推约2000年,并以考古成果证实毘山遗址是浙北地区已知的商周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高等级中心聚落址。另外,还对毘山周边地带进行了初步调查,在三里桥港西岸的金家㘰村及苕溪路东延工程发现了以烧制泥质灰陶豆、三足盘为主的马桥时期陶窑堆积,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手工业专业化分工。


2008年,省、市联合考古队对原毘山桥附近临河区域进行了300平方米抢救性发掘,清理了唐宋时期灰坑和埋设木桩的河道,拓展了遗址年代的下限。


随着毘山遗址价值的显现,相关保护工作加快推进。毘山遗址四有档案整理工作完成。2004年编制的《湖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重新确认毘山遗址的保护区划。同时,将遗址近100万平方米的用地确定为绿地为主,定位方向为遗址公园。



2013年,毘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首批浙江省级8个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保护规划立项。与此同时,省考古所、市文保所编制了《湖州毘山遗址考古工作规划》(2014-2018)。以大遗址考古工作和聚落考古理念为导向、以研究保护为目的的主动性考古工作正式启幕,毘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及保护工作迎来了崭新篇章。


考古调查发掘之初,省考古所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了全面测绘,获取了1:500正射影像和线划图,建立了遗址控制网和数据库。


毘山遗址勘探发掘示意图(图源:文博中国)


当年12月和次年8月,考古队率先对毘山至西山一带2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面调查和局部勘探。2015-2018年,考古队对毘山遗址进行了大范围勘探,勘探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共发现遗迹现象92处,基本确认了大升路西侧-邱家漾-三里桥河-龙溪港一线为界的遗址边界。


在前期勘探基础上,考古队对铁店桥河南岸五爿头、麻雀田东北部台地“小操场”、麻雀田等地进行了主动性发掘,以期能以点带面获取聚落布局的更多信息。


毘山遗址五爿头河岸木桩遗迹


由铁店桥河南岸五爿头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台地和两组木桩(护岸)遗迹,结合历次勘探,考古队确认了环毘山山体的椭圆形壕沟。其西部依托三里桥河和龙溪港,北侧从五爿头沿铁店桥河及其支流往南经蔡家田、陶家田至火墙圈折西与三里桥港相交,壕沟最宽处约40米、深约2-4米,圈围面积约33万平方米,其主体使用年代为后马桥文化时期。“环壕”内侧分布土筑高台,特别是其中的毘山南部,不仅分布着高等级的建筑群,还在该中心区域出土了卜骨、卜甲、玉器、铜器残件、印纹硬陶、原始瓷等商代重要遗物。“环壕”之外分布着孙家墩、陆家湾、邢家㘰、邱家墩、金家㘰、塔头村等遗址点。


毘山正南面、大东吴厂区以北,当地俗名“麻雀田”,经过六年多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集中分布的建筑遗存。东区发现马桥文化至后马桥文化4座小型房址,多为基槽式长方形地面建筑。西区为大型建筑基址区,目前发现9座房址,分早、中、晚三期。第一期为建筑基址6,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平面由四排柱洞组成,其中北面三排柱子立于有垫木的基槽之上,南面一排为直接挖坑埋入柱子。第二期为建筑基址群1,由基址2、8、9、10和高台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该建筑群将干栏式与高台式建筑相结合,高台堆土厚约3.5米,由黄褐土与砂土夯筑而成,是目前晚商时期中国南方地区所见同类型建筑遗存中最大的一处。这一建筑是聚落内的制高点,可能是举行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第三期仅发现建筑基址1,保存较差,余3条基槽,残存面积200余平方米。


在环壕外侧南部的邱家墩、邢家㘰地点,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居址和河道堆积。


毘山遗址高等级建筑基址发掘现场(吴建勋供图)


这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不多。高台建筑倒塌堆积下清理出部分原始瓷豆、器盖,印纹硬陶罐、石戈、石刀等。其他各处出土遗物以后马桥时期陶器、印纹硬陶为多,原始瓷较少,石器主要有刀、戈、锛等,铜器仅见少量的矛、镞等残件。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碳化稻谷、小穗轴,少量的粟、黍、大豆、红小豆、菱角、芡实、甜瓜等。初步整理结果显示,这批遗存至少可以分为早、晚两期。C14测年数据也集中于1250-1000BC,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晚期至西周初。


毘山遗址(麻雀田)鸟瞰(图源:文博中国)


在湖州毘山遗址考古发掘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大高校、考古所的专家对毘山遗址考古工作的路径、扎实的田野工作及取得的发掘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对毘山遗址在太湖流域商代晚期的中心聚落地位和价值给予充分认可,并对遗址高等级建筑群的功能布局、毘山遗址与周边的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讨。


地方政府也持续发力,村庄农居搬迁和相关征地等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3月,《湖州毘山大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通过省级专家论证。2018年12月,毘山遗址考古集成平台投入使用。2019年12月,大东吴搅拌场完成搬迁。2021年,占地103公顷的毘山遗址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近十年的毘山考古发掘工作,初步厘清了有关遗址主体年代、聚落结构、高等级建筑基址群等重要问题,对遗址时空价值的判断也基本确立,毘山遗址的神秘面纱徐徐打开。但萦绕在毘山遗址上空的谜团还有很多,不仅仅在遗址内,还在遗址外的毘山周边,乃至太湖流域和全国等多个层级。


先看遗址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考古发掘去破解。比如,环壕东部的走向还不够清晰,西半部的位置疑问更多。因为现在的三里桥港是1957年开始拓宽的,其原有的形态(小河道)是不是就是环壕的西段?环壕西段有没有可能在原三里桥港之外,是否存在更大的外侧环壕?最早发现遗物并于2004年4月清理的金家㘰陶窑址堆积处在壕内还是壕外?环壕始筑的年代则需要进一步解剖认定,壕沟内侧的堆土高台除了建筑基址是否还有城墙?这些问题要用微观与宏观聚落形态相结合的思路去解开。麻雀田整个建筑基址群的布局、早晚关系及形成过程也有待考古发掘给予更明晰的答案。


毘山出土青铜器残片(吴建勋供图)


关于毘山遗址考古的下一步工作,专家们提出同一个指向——关注并做好更大范围的东苕溪流域的先秦考古工作。记得2012年12月,市文保所和博物馆还没分设时,我陪同一批顺道而来的商周考古专家登上毘山看遗址。当时特别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何驽、徐良高等专家指着不远处的西山、小山、乌山等小山丘说,一定要重视这些山丘与毘山的关联性,要开展专题性调查。


新阶段的毘山考古就是从周边考古调查开始的。2013-2014年,毘山、西山一带的调查、勘探,除了复查的毘山、西山、金家㘰3处遗址,新的8处遗址都是依托自然山丘的山前台地聚落遗址发现的。


向南不足9公里有钱山漾遗址,它的上层为马桥时期。向西过东苕溪导流港是构筑于商代的下菰城遗址,再往南10多公里的菁山集镇则发现了20多处窑址组成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其中的南山窑址发掘出我国最早的龙窑遗址,该窑址的遗物在毘山多有出土。湖州毘山周边分布有江南地区最为密集的商周土墩墓群,湖州也是马桥文化的重点分布区,“三普”发现马桥、后马桥时期遗址有80余处之多。浙北地区有许多带“城”字的地名,如洪城、花城、邱城、句城等,其中不少有文化遗存。东苕溪中上游的余杭小古城发现了25万平米的城址,离它不远的跳头遗址发掘了浙江首个晚商青铜铸造遗址。


东苕溪流域先秦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尽管浙江土墩墓群的考古序列基本确立,“瓷之源”课题的成果初具系统,但是毘山遗址与其外围的城址、遗址、大规模手工业集聚区、土墩墓群等遗存在等级、分工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关系尚不太清晰,有必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相关课题“并网”推进,纳入同一个大考古工作规划,对整个东西苕溪流域开展系统的针对性调查工作,适时启动下菰城遗址的调查勘探。


毘山环壕的开凿与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高等级建筑群的构筑,下菰城城墙的巨构及其周边大规模手工业作坊集群的运行管理,外围山顶上大型土墩石室墓的建造,这些都无不需要高度协调的社会组织体系支撑,折射出曾经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陨落之后太湖流域社会“再复杂化”的艰难历程。东苕溪中下游地处东部环太湖平原与西部天目山脉的过渡地带,连绵起伏的低缓山丘与开阔的河网平原交融,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大型聚落遗址群、城址、手工作坊群、独特葬俗等遗存在本区域的集群式发现,使得“东苕溪中下游是商周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推论逐步为考古界认同。


良渚文化结束是公元前2300年,其后是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马桥文化,再到本地有确切文字纪年的公元前584年(吴寿梦二年)还有700余年的历史。晚商时期“泰伯奔吴”的古史传说充满了争议,“越为禹后”也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所证伪。综合目前环太湖区域考古工作的成果,东苕溪流域以下菰城、毘山遗址等为中心的规模宏大、架构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应该属于部落酋邦或方国性质,它是吴国的前身“勾吴”还是越国的前身“于越”——这是本区域融入中华大家庭文明化进程中一个巨大的待解之谜。


商周变革之际,是一个孕育中华文明礼制传统的关键时期。除了中原的殷墟,各地的考古工作方兴未艾。就长江流域而言,上游的四川三星堆、中游的湖北盘龙城和江西吴城的青铜文明璀璨夺目,唯独下游地区显得悄无声息。而在毘山遗址,有湖熟、二里头文化的影子,也有赣闽等地相近的文化元素,显露出许多南北、东西向文化交流的迹象,卜骨、原始瓷和青铜器、玉器的残件等碎片化的文物信息更令人忍不住遐想,浙北地区近十年的考古让业界看到了曙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强调“把东苕溪流域当成夏商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核心区域来做”。


下菰城鸟瞰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惊艳亮相、火爆异常,再一次点燃了人们对灿烂青铜文明的探知热情。毘山遗址会有大墓、祭祀坑吗?会有惊天大发现吗?这既是专家们关注的聚落考古重要遗存的一部分,也是普通群众所迫切想知道的谜底。


著名商周考古学家、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先生曾说过,“我对毘山和下菰城‘耿耿于怀’,浙江先秦考古会有一个爆发点。我一直觉得在那个区域有可能会有三星堆那样的发现”。


远眺毘山


考古人员的工作还将默默地继续,毘山遗址值得我们等待。耐心点!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湖州味道73|湖州味道74|湖州味道75
湖州味道76|湖州味道77|湖州味道78

湖州味道79|湖州味道80|湖州味道81

湖州味道82|湖州味道83|湖州味道84

湖州味道85|湖州味道86|湖州味道87

湖州味道88|湖州味道89|湖州味道90

湖州味道91|湖州味道92|湖州味道93

湖州味道94|湖州味道95|湖州味道96

湖州味道97|湖州味道98|湖州味道99

湖州味道100|湖州味道101|湖州味道102

第103期|第104期|第105期|第106期

第107期|第108期|第109期|第110期

第111期|第112期|第113期|第114期

第115期|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

第119期|第120期|第121期|第122期

第123期|第124期|第125期|第126期

第127期|第128|第129期|第130期

第131期|第132期|第133期|第134期

第135期|第136期|第137期|第138期

第139期|第140期|第141期|第142期

第143期|144期|第145期|第146期

第147期|第148期|第149期|第150期

第151期|第152期|第153期|第154期

第155期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沈高足

编辑:马羚、张加凡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吴明宪编辑制作:小文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






点个,点亮

在阅读中回味历史!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