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龙,往事飞旋

吕彦妮 吕彦妮 2022-12-17


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

图片来自微博@界外实习生



本文原刊于《ELLE》杂志2016年10月刊摄影:吴明编辑:邓鲜鲜&「NYTtravel新视线」微信公众号摄影 李贺 ( 除署名以外)、 haochen采访/撰文 吕彦妮制片/造型 Miya Tao妆发 申澍编辑 Miya Tao、 刘又绿执行制片 Ley Lu摄影助理 志甫艺人统筹 姬畅特别感谢北京乒乓球队

此为作者编辑版本


就在刚刚,随着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比赛金牌再度归属中国,本次奥运会的乒乓球赛程全部结束。这个夏天,无数人太多的揪心和自豪都和中国乒乓球队相关,和每一位在赛场上流下汗水和泪水的运动员共振。
本场比赛,马龙在与队友许昕一起赢下了双打比赛之后,在第三场单打比赛中为中国队锁定了胜局。东京之行,收获了男子个人单打和男子团体两枚金牌,他应当是如愿且骄傲的。特别特别替他开心。
我想起五年前里约奥运会结束之后,我曾经数次采访过马龙,一起回到他的故乡鞍山,还胆大包天地和他打了几个球。
如果说马龙本次奥运的冠军蝉联是有迹可循的话,那么胜利可以说从里约回国后的二十天开始,也可以说从鞍山的十一年就开始了。


马龙,往事飞旋

采访、撰文:吕彦妮



在今晚,中国乒乓球队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一周前,马龙还收获了第二枚奥运会男子单打冠军

图片来自微博@界外实习生


见到他时是2016夏天,里约奥运会烽火正盛时,全网都流传着他「帝国铁刘海」、「地表最强六边形战士」的美誉。奥运会冠军是成就他大满贯的最后一枚「勋章」,终于完整了,他身上好像却一点傲娇都没有。我还记得《ELLE》去拍他的那个早晨,真是一大清早,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馆里一个人都没有,他坐在角落的椅子上敷冰袋,冰袋在膝盖上,他一只手摁着,有点懵懵的,和赛场上那个让人生畏的「战士」不太一样。


后来视频团队请他录制一段小视频,给他一个塑料泡沫做的卡纸让他打球,我就主动请缨当「陪练」,还得寸进尺说能不能用他的球拍,他拉开球拍套子的拉链就递给我了。


那几局里,我还着实瞎打出几个歪打正着的球,他乐乐呵呵嘴里喃喃着「角度挺刁钻啊」,自己跑去把球捡回来,虽然可能有点不服气,但是他也没欺负人,再发来的球依旧特别特别「和平」,倒显得我的「刁钻」有点不礼貌了。


那天一切都特别好,大家都喜欢他。这是马龙的第一个时尚杂志拍摄和采访,他起初看起来比我们都紧张,后来很快就舒展开来了。采访的时候也诚诚恳恳,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个内心里跟自己较劲较得没有止息的一个人。


我用马龙的球拍和他打球


一个礼拜之后,又在另外一个工作场合遇到他。也是清晨,比这一次还要早,他飞机晚点凌晨3点才落地,早晨8点就出现在影棚了。第二次见,陌生感并没有少多少,但是能察觉到他的疲惫升级。


那第二次采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对话。


有什么事情是你以前害怕,现在不害怕的?
马龙(眼神放空,思索良久,挺起腰,作答):刘指导。


他口中的「刘指导」,就是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这个答案乍一听来萌萌的有点可爱,深想,其实是残酷的。


刘国梁跟他说过,赢球,也就是赢一场;输球,却有可能是输一辈子。马龙太怕输了,害得旁人也跟着他一起有点惴惴不安。我们又说不出,这一次还有下一次之类没有用的宽慰的话。输赢在他所在的世界里就是绝对的标准。


这一次他赢了,真希望他一直赢下去。


 


 「龙队,卖个萌吧。」


早上8点起床,收拾妥当独自开车到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馆的训练场地,一个小时体能训练,40分钟技术拉练——这是中国男子乒乓球队队长、里约奥运会男子单打及团体冠军、新晋全满贯选手马龙自里约回国后的第一次训练,此时距离他夺冠的日子过去还不到20天。没人给他提要求,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加练。

 

「不练也没事干,现在你给我3天让我休息,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就习惯了。」


马龙用一只手摁住敷在左膝上的冰袋,任化妆师给他敷上一层薄薄的粉底。说罢「习惯了」,便闭上双眼休憩片刻。他是那种不会马上热络起来的性格,旁人问一句答一句,很少主动表达什么。

 

回国后他剪了头发,奥运会期间著名的「帝国铁刘海」成了利落的短发,他的眉眼间亦收敛了赛场上的豪情,只剩下安静与温和。换上一件棕黄色的粗棒针毛衣,坐在训练场墨绿色的墙边,马龙终于露出第一个温柔腼腆的笑。前队友陈玘和侯英超的妻子带着各自的儿女过来探班,两个娃娃远远地喊着「龙爸爸」跑过来,马龙一把将他们搂在怀里,说着带他们去吃冰激淋的事情。一旁有人问他:龙队,你这么喜欢漫威,你想做什么侠?


「麻辣小龙侠。」他心情松弛起来冷不丁讲一个笑话,一时间四下竟无人能接得住招。


又过了一会儿,摄影师发出指示:「龙队,卖个萌吧。」


然后这位坐在软垫上端着牛奶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半杯的「地表最强六边形战士」,一脸严肃地反问:「什么叫卖萌啊……」


 


鞍山:人生中最初的十一年


马龙人生中的第一个乒乓球冠军,是在鞍山这个城市获得的,输赢的概念也是在鞍山建立起来的。


是 1995年、1996年前后吧,他记得不大清楚了,总之是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练球后的两三年之内。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记得自己输过的球,赢过的,反而忘得快。马龙打球最怕输,这个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时候教练让他打球时要多喊出来,一方面是震慑对手,一方面也是给自己鼓劲,「我不爱喊不爱叫,教练就会逼着你喊,就贼不情愿那种瞎喊。」


他在鞍山一共拿过3次冠军, 隐约记得有一次比赛的场地就在自己练球的市体校,除了金牌,还得了300块钱的奖金,爸爸请教练、队友们一起吃了一顿饭,「就在那边的一个餐馆儿里。」车开到原市体校门口的那条街口, 马龙把身体凑近窗户往外使劲看,使劲找。道路格局还在,但街景已经与 20多年前全不同了。


300块钱全吃掉了,你心疼吗?「心疼。」


那你想拿300块钱干吗?「那时候你给我300块钱我都不会花。」他憨憨地笑了。


彼时,七八岁的马龙的生活简单到「单调」。我将过往对东北、鞍山的印象拿出来与他分享,「听说东北人没有不会打架的……」「我不打架,我就打球。」


马龙在北京队训练基地


从 5岁起被父亲送去练乒乓球,到 11岁离开鞍山,这六七年的时间里,马龙前后换过3次小学,分别是位于市中心中华南路上的钢都小学,家附近的山南小学,还有一个在更远的郊区。换学校的缘由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要换地方练球。他在家乡鞍山的童年是围绕着乒乓球转的,上午上学,下午练球。鞍山过了秋分,日头就越来越短,常常练到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天就黑了,妈妈爸爸下了班有时间就去接他,没有时间,他就自己坐公交车回家, 最长的路线要耗时40分钟。冬天天气冷,浑身会全副武装上,除了眼睛其他地方都要呼上,「围脖要戴到这里」,他把手捂到眼睛下面示意。


他还说了一些「淘气」的事情给我们。把站在玻璃上的苍蝇抓起来放到蜘蛛网上去;挂在体校门口的柳树上晃荡;在体校的厕所门后面发现被人遗弃的一袋没见过的透明液体,就小心翼翼倒进塑料袋里装走,一路上拎着袋子晃啊晃的,全然不知道洒落出来的液体其实是硫酸,把衣服裤子全都烫漏了。


以上,也就是这位截至目前中国男乒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运动员,关于自己的童年和鞍山,能够想起的全部「出格」的作为了。他在这个著名的有些粗糙的北方工业城市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1年,回忆近乎稀薄。11岁之后的离家路径是先到百公里外的沈阳继续打球,又过了几年到北京,他算了算, 在外的时间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家乡鞍山的时间。



马龙和小队员们在一起


翻过那座山


我们行车往烈士山公园走的路上, 马龙终于一点点想起了自己在这个城市长大的那些年的记忆涓流。


烈士山公园,在鞍山南北中轴线上。站在烈士山公园顶上,可以望见一半的鞍山全景,葱茏的绿树遮掩下,新旧楼房鳞次栉比。星期六的早晨,公园里人不太多,远远看到台阶下面空场上有一群年青得真的好像朝阳一般的孩子,穿着专业的运动服,压腿,拉筋,跑步。


「看,全世界最伟大的拉伸。」这群年青人很好地吸引了马龙的注意,他人还在车里,目光一直看着他们的方向。「全世界最伟大的拉伸」——这是他给那种可以对全身的筋骨做到充分伸展的动作起的名字,特别夸张,但又特别当真。


但待到真的走到了那台阶跟前,人群里面,马龙却忽然显出一点害羞。孩子们认出了他,也都不敢近身。我们在半山腰拍照,他们就在下面说着,「马龙哎……」还互相打趣谁能第一个跑到最顶上,或者谁敢来跟马龙比比体能。看过去,从下面到上面,不足 100米的高度,速度快一点,三五分钟就能跑上来了。但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的语境里,要从最初的那个只是喜欢打球、跑跳的小男孩,到此刻的乒乓球界「地表最强六边形战士」, 这座「 山」爬得多不易,只有马龙自己心里知道全部答案。



马龙在北京队训练基地


烈士山于马龙而言,其实再熟悉不过了。就在家附近的体校练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的路线就是家、学校、球场,然后烈士山。那是他给自己的加练,到烈士山跑两个来回,在山上看看风景,落落汗,再回家。还有更开心的事情,如果打比赛赢了球,爸爸会带他到烈士山旁边一条街的夜市上去,奖励他吃羊肉串。那种小时候的羊肉串,1块钱3串,3块钱10串,10串算「一手」,马龙每次都能吃「一手」。


你赢了球,爸爸特高兴吧!


「那肯定的,我要赢球我爸特伤心,那谁爸啊?」


他会怎么表现出来呢?


「他不表现出来,我爸就跟我一样,情绪会控制得比较好。」


那你怎么知道他高兴?


「心有灵犀!」


天秤座的马龙回了鞍山, 整个人显得更自在和欢脱了,思维比平常似乎还要再「飞」一些。



马龙是小队员们心中的偶像,

邀请他们合影时,双方一开始都有些不好意思


「那会儿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后来很多人说, 觉得他不像东北人, 他自己「瞎分析」, 应该是因为少了一份鞍山人安逸度日的心态。东北人确实能闯,但地理和时局造就了鞍山的「国企」氛围,大家都是吃大锅饭,在工厂工作、生活,大伙儿在一起, 谁也不比谁好多少,或者差多少,久而久之会变得不再想要往前冲,或者改变。马龙不然。他选了乒乓球,这就决定了他必须靠自己一个人。「做运动员,教练再怎么帮你,其他人再怎么帮你,在场上比赛还是你一个人,一对一这样比赛,很多时候是需要靠自己,当然教练也关键,但你真正打比赛的时候,教练是帮不了你的。」


他11岁一个人初到沈阳打球时偶尔会想家。别的父母来看孩子了,或者一起打了一阵子球的队友不在沈阳打了转去了别的地方……「反正人生都是在选择,各种各样地选择。好多好多路口。那会儿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你是一个主动做选择的人还是……


「被动。」这个答案来得特别快,和他的削球一样快。


「我有选择综合症,选择不出来,属于犹豫类型,打球也犹豫,但打球就逼着我必须做选择,你就站在那个瞬间,不能不选。」



马龙在北京队训练基地


我们顺着烈士山的一侧盘山路慢悠悠走下来, 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他忽然主动问起前一天我们勘景时找到的市民乒乓球场在哪里,答, 就在山脚下。要去吗?其实大家都有点犹豫,好不容易有时间回家休息休息,他确定还会想要碰球台嘛?他没答话,但顺着路就走过去了。


鞍山运动氛围浓厚,大家对乒乓球的热爱尤其热烈,一个位于市中心最喧哗地段的公园里有一片空场,容下近50个乒乓球台,打球的人有老有少。「鞍山确实出了很多高手。」马龙热络介绍起来,「鞍山最有名的就是千山、鞍钢,还有乒乓球冠军了吧!」他的到来在球场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大爷大妈们都操着浓重的鞍山话彼此说着:「咱们可是从马龙小时候打球就开始看的啊!」


我们邀请一对在这里打球的双胞胎兄弟和马龙对打一局,马龙没拒绝,向旁边正在打球的一位大叔借了球拍。兄弟俩一个羞涩一个反倒不害怕,会主动出击,打出些角度刁钻的球过去,马龙很温柔地接应,再喂球回去。结束后才知道,两个孩子才刚刚开始打球不到一周,而且刚好是11岁——和马龙离开鞍山时候,一样大。


打球的双胞胎兄弟



「赢,可能是赢一场球;输,就是输一辈子。」

 

时间回到2016年8月12日,里约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单打决赛现场,马龙对战张继科。这场备受关注的「科龙之战」,被人们看作是当今男子乒乓球界最高水平的对战,央视资深解说员蔡猛在开赛前说:「观众们看到的只是一场短暂的比赛,而运动员为了站到这张球台边,却需要付出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

 

结果,马龙只用了36分钟的时间,就以4:0取胜。最后一板球,他斜拉出一记角度刁钻的急长球,结束了这场等待了4年的战斗。然后他向赛台高处比出一个爱心的手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了一个热血而深情的画面。


至此,他的全满贯征程里终于补齐了这一枚最宝贵而不易的奥运会金牌。

 

2016年的里约,马龙拿到了乒乓球男子单打的冠军


赛后,主教练刘国梁第一时间和马龙、张继科拥抱祝贺。三个人凑在一起,第一句话是张继科先开口的,「他说刘指导你放心,你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这一句话,让马龙敬重又安心。男单比赛之后,等着他们的还有更加艰巨的男子团体决赛——曾经有队员在男单决赛中惜败而直接影响了在团体比赛中的情绪。

 

「我们也想到了,比赛就是会有输赢。赛前教练员特意指示过,赢的人不能松下这口气,输的人不能崩溃。虽然这么说,但是真正调整的时候还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上我觉得继科做得非常好。我想象如果我们换个位置,我能不能调整成这样,感觉还是非常困难的。」

 

回到房间,两个人一起煮了锅泡面,呼噜呼噜吃下去。6天之后,他们和队友许昕一道战胜日本队,拿下男乒团体赛冠军。在马龙心里,这块金牌的分量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单打金牌。

 

「因为之前单打(决赛)赢了,就觉得团体更不能输。如果团队输了,我这块单打金牌其实也不能证明什么。因为单打只是代表你个人,团队赛是代表一个国家。」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输与赢,在竞技体育的语境内就是证实一切的唯一标准。


  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微博@界外实习生

 

马龙深深记得,教练刘国梁曾经在一次队内训话中说:「赢,可能是赢一场球;输,就是输一辈子。」尤其在中国乒乓的大环境下,「我们给大家的感觉就是赢习惯了,所以任何一个赛场,我们都输不起。输了,社会舆论会给予怎样的压力,真的没法想象。」

 

而比社会压力更让马龙煎熬的,是「自己无法原谅自己。」

 


祈祷你像英勇的禁卫军

 

在里约,马龙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入睡容易,但半夜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惊醒,喝口水再回到床上,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比赛的片段,自己站在球台边,白色小球在桌面上往复飞旋。

 

他承认,自己敏感,而且心重。

 

「十年磨一剑,之前真的输太多次了……」马龙坐在靠墙的椅子上,欲言又止,抬起眼睛看向这个他最熟悉的乒乓球训练场。远处,音响里正好播放到他蔡依琳的歌:「祈祷你像英勇的禁卫军……」

 

马龙口中的「输」,几乎盘旋在他从2003年进入国家队至2015年拿下世锦赛冠军之间的大部分时日。日常区域性比赛中赢球没什么难度,但每逢世界级大赛,常以失败告终。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真正重要的不外乎世乒赛、世锦赛、奥运会。他在2012年夺得第一枚世乒赛金牌后,足足用了3年时间才等来世锦赛冠军。

 

「真正的大赛两年才能打到一次,之前10年,我一等等两年,两年输一次。」


 

2013年巴黎世乒赛,他在男单半决赛中负于王皓,那时的王皓已经不在职业生涯的巅峰,马龙还是没有跨过去。身边队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2014年世界杯男乒决赛,进入塑胶球时代第一个重要比赛,他3:4输给张继科。那正是与他一同成长起来的张继科状态最好的时候,而队里樊振东这样的后起之秀也追了上来,马龙一度处于「崩溃」状态。「质疑自己的能力,对未来也很恐惧,甚至也想过,要不干脆退役算了。那个时候,觉得奥运冠军根本是不可企及的。」


与他相熟多年的体育记者还记得2013年巴黎世乒赛后,「有一次和马龙一起坐地铁,他故意逆着人流走。大家拉他,他说,现在特别想有人撞他,就能和别人打一架。」


看不到前路与目标,这让马龙时常陷入「内心枯燥」的状态中。但即使是最消极的时候,前一天想着不打了,第二天早上他还是第一个到训练馆,最后一个走。「心理上被卡在瓶颈里,行动上还是在坚持着,一个球一个球地打出去。我跟自己说,你要么坚持,要么就退役。没有退役的勇气,只能坚持下去。」


2015年苏州世锦赛拿下冠军之后,马龙一改往日沉稳内敛的形象,跃身跳上球台,为自己的胜利欢呼,憋在心里太多年的那股劲儿,终于迸发。在队内庆功宴上,他端着酒杯对身边的人说:「终于拿到一个像样的世界冠军了!」

 

2020东京奥运会赛场新闻图图片来自网络



「宁可坚决地错,也不要犹豫地对。」

 

刘国梁是在一次队内训话中冒出的这句金句:「宁可坚决地错,也不要犹豫地对。」马龙觉得,这句后来被刘指导用作微信签名的话几乎是专门对他提出的忠告。

 

打球也好,生活也罢,时刻都面临着选择。

 

「比赛当中瞬息万变,一个球就会影响一场比赛,一场比赛就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或者一生。当然犹豫也可能会赢,因为对方也会犯错,但你下次比赛还要面临选择;但当你坚决地做出选择,决心带来的力量是不一样的。犹豫,是在等对方失误;坚决,则是破釜沉舟。」

 

2010年,刘国梁接受采访时还说马龙像个小孩,「你要是叫他,他蹦蹦跳跳地就过来了,没有那种狠劲和霸气。心思重,没自信,对每一场输赢都太在乎……2010年在比赛中还会被波尔赢球的喊声『吓』输。」

 

「马龙,你再自信点!」这样的鼓励,直到里约奥运会前还是教练员和队员最常对他说的话。


  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微博@界外实习生

但一场场的输赢、一年年的沉浮,让曾经敏感又犹豫的马龙一点一点变得坚定。现在,他是中国男乒队队员们票选出来的龙队,是刘国梁口中那个「有他在,我睡觉都踏实」的先锋大将,也是已经占据国际乒联世界排名榜首18个月的世界第一。


赛场上的马龙越来越有杀气,但赛场外,敦厚温柔的个性依旧被他妥善保留。他对记者和球迷的好是出了名的。2015年苏州世乒赛拿下冠军后,场边混合采访区一条不足百米的路,马龙走了10多分钟,停下来四五次,是为了接受每一个记者的采访。背包很沉,他每次刚背起来,又有记者赶上来来采访,他就把包放下来,继续一一耐心回答。

 

以往每年过生日,粉丝都会买礼物给他,他觉得破费,让大家不要再这样做。后来粉丝会就在他每年生日时,以他的名义集资买一张乒乓球台送给边远地区的小学,这让马龙觉得「特别特别骄傲」。


 2020东京奥运会赛场新闻图

图片来自网络


整个采访过程里,坐在记者旁边的马龙始终保持着身体侧向的姿势,但是眼睛却一直注视着自己的正前方,只有在我们提问的言词稍稍有些冗长的时候才会转过头来,眼神交错一下,又闪到一旁,但你知道他在仔细聆听。无论谈及输赢、荣辱,他脸上的表情变化幅度都很小,明明已经有奥运冠军和「全满贯」加冕,依旧心事重重的样子。于是我们有机会长时间注视他的侧脸,棱角分明的轮廓、偶尔低垂的眼帘,一个不惊不沸、自知自律的王者。

 

问他,给自己的微博起名叫「captain龙」,是否喜欢做人群里的领袖,他实实在在回答:「骨子里不太喜欢,但现在逼不得已去做。」他本质上拒绝一切会让自己「出风头」的事情。拿到奥运会男单金牌次日,他人还在里约,清早打开手机发现一夜之间微博粉丝数激增了一百万,一时惊呆:「怎么这么多人啊……但我其实也不太在乎这些东西。」

 

你在乎什么?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乎什么,希望什么都看淡点吧。」至此,他终于松下一口气,露出一个自然松弛的笑容,虽然转瞬即逝,却是明亮确凿的。




编辑:徐弋茗


-FIN-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可获取全文)

FIRST获奖后一年,他们在做什么?

 周一围×张颂文:看呐,那两个在冰面上从容走路的人

 阎鹤祥有的是诚实


杨玏×小老虎:把生活的碎片一块一块捡拾,连起来,没准儿能成诗

张尕怂VS黄觉:他们身上的野性和童真不容嘲讽

-精选阅读-(点击文字可获取全文)
师者,胜杰
徐丽东:循声归乡

宋茜:为什么要放弃

和袁泉一起吃小炒肝尖的那个下午

我梦到你的时候,你也梦到了我,可你为什么不对我说

蓝天野 永远的 舞台上见

叛逆者,朱一龙

我把一个约好要给我变魔法的人丢在大理了

丁一滕在半黑的剧场里递给我一颗杏子

窦靖童和她的電影盲盒

和导演沙漠、演员屈楚萧谈论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

沈伟的耐心

那些热闹已经过去了,童瑶没有沉浸在里面

王千源 ,声声慢
叶禹含,再吃一颗苹果

王子川是绝无仅有的
蔡国强:万火归一

吴越:她靠那个忧伤过日子

雷佳音x双雪涛:一张桌子也可以写出全人类的故事
独家对话陈传兴:苦与哀愁,我们都淡淡地说

-部分人物故事精选-
(点击文字可获取全文)
萧玮 | 黄璐 | 张雨绮 | 张榕容 | 周一围 |好妹妹乐队 | 秋微 | 大鹏 | 陈萨 | 杨玏 || 黄舒骏 | 余文乐 | 文咏珊 | 陈凯歌 | 陈红 |安悦溪 | 乔梁 王菲 | 李屏宾 黄磊  ||「极限男人幫」| 赵薇 | 范伟 | 迪丽热巴 |胡歌  | 江一燕 | 张艾嘉 | 叶蓓 | 宋慧乔 |霍建华 | 王学兵 | 马龙 | 董洁 | 雷佳音 |陈小春 | 吴彦姝 | 蓝天野 | 冯小刚 | 廖凡 | | 窦靖童 | 陈坤 周迅 邓超 | 陈奕迅 | 刘雯 |林青霞 | 梁朝伟 | 刘嘉玲 | 金城武 | 杜鹃 |张震 | 舒淇  | 易烊千玺 | 尹昉 | 朱亚文 |马伊琍 | 井柏然 | 孙俪 | 九连真人 | 朱杰李冰冰 | 李健 | 朴树 | 陈柏霖 | 董子健 | | 黄磊 李媛 李荣浩 | 王千源 | 白百何 |高圆圆 | 刘若英 | 王子文 | 吴秀波 | 李宇春 | 祖峰 | 吴彦祖 | 郭麒麟 | 宋仲基 |南派三叔 | 何炅 | 岳云鹏 | 张天爱 | 海清 |韩庚 李淳 | 陈妍希 | 袁泉 | 刘昊然 |蔡健雅 | 张鲁一 | 彭于晏  | 姚晨 梅婷 |杜江 | 韩童生 | 李雪健 | 赵又廷 | 柯蓝 |王珞丹 | 周冬雨 | 马思纯 | 张孝全 | 杨千嬅 | 赵文瑄 | 倪妮 | 宋佳 | 黄渤 |雅玫 | 林依晨 | 靳东 | 罗晋 | 吴刚 |金世佳 | 春夏 | 胡军 | 章子怡 | 陈数 |王凯 | 李现 | 鹿晗 | 曾国祥 | 吴越 |吴亦凡 | 万茜 | 吴尊 | 陈粒 | Papi酱 |李治廷 | 华晨宇 | 饶雪漫 | 黄晓明 |钟欣潼 | 惠若琪 | 钟楚曦  | 谭卓 | 杜江 |祖峰 | 孙强 | 张歆艺 | 张亚东 | 俞飞鸿 |辛芷蕾 陈伟霆 | 蒋雯丽 | 郭京飞刘孜| | 袁弘 | 谭凯 | 李泉 | 陈冲吴昊宸 | 春夏 |贾樟柯 | 景甜 金士杰 | 佘诗曼 | 梁凤仪 |刘慈欣 | 黎星 王学圻 | 咏梅 | 刘敏涛 |王东 | 宁泽涛 | 黄米依 | 张子枫 | 海铃 | 文淇 | 戚薇 | 包贝尔 | 蔡徐坤 | 萨顶顶 |许月珍 | 张艺兴 | 梁家辉 | 黄轩 | 杨蓉 | | 李安 | 陶虹 | 欧豪 | 班赞 | 肖央 | 田垄 |刘柏辛 | 郝蕾 | 袁冰妍 | 宋茜 | 邓家佳 | 喻恩泰 | 李庚希 | 辣目洋子 | 周震南 |秦海璐 | 黄觉 | 王迅 | 王一博 | 段奕宏 张文伯 | 江疏影 | Chace | 李雅菂 | 冯远征 |张露 | 张承 | 李九霄 | 言承旭 | 周震南 |常远 | 任达华 | 郭麒麟 |  | 吴昕 | 辣目洋子 | 何赛飞 | 童瑶 | 张若昀 | 白浪 |卜冠今 | 陈明昊 | 梁龙 | 张颂文 | 张本煜 |陈春成 | 刘浩存 | 欧阳娜娜 | 邱天 | 岳翔陈建斌印小天张维良白敬亭
▼▼▼
-更多往期文章请点击以下目录页-
往期文章目录:人事万千 写不尽 读不够

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联系作者或本帐号。
微博:@吕彦妮Lvyanni

转载、合作、工作联络36201109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