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怎样学习能为孩子终生奠基
(该文较长,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少人能看完全文)
在迷信解题方法和知识的教育中,人是被作为一个机器来对待的。把海量的知识不分轻重的千方百计地灌输到孩子的脑子中,然后用一些机械性极强的解题方法来导出和默写这些知识,让这一切服务于解答试题和应对考试。
说到底,这种教育行为的背后是近代形而上学机械性思维的最佳体现。在把孩子当成装载知识的皮囊的时候,在把孩子当成解题机器来训练的时候,教育这项复杂、冗繁、专业的职业也显得过于单调和迂腐。所以,一提到教育的话题,谁都可以插嘴几句,指导几句。
昨日,网传一小学校长通过激情澎湃的演讲让在场的小学生声泪俱下,家长的反馈中得知:感恩教育的效果暂时显现。这时,很多网友就抛出
①该做法是“传销性质”的教育;
②提出“一场演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感恩教育”而对此举进行全盘否定;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媒体竟然请了一位律师进行解答。
简析①:该校长的演讲和当时的氛围可能和传销现场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仅仅是演讲时使用的手段,这不是辨别科学施教和传销演讲的标志性区别。该演讲的内容,内容判断才具有定性的功能和价值。让孩子学会感恩怎么能和传销演讲混为一。即使洗脑,被感恩意识洗脑也不是一件坏事。
简析②:大事做于小,大美始于丑。一场演讲确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学会感恩的事情,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该校长的努力。其实,也没有一种做法能够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既然如此,那就家校努力,从点滴做起。为什么因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否定一个微小丑陋的开始呢?
简析③:明明是一个教育话题,媒体硬是找了一个律师来进行解答。难道一个司法问题可以找一个小学校长来解释吗?既然不可以,为啥教育的话题可以随意被外行做出权威性解读?
上述案例的解读可以看出:这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说白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光教着孩子学知识,没教孩子思考问题,结果在很多领域都会出现类似的思维事故。
至此,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了;不要再迷信那些“先死后活”“死去活来”地教育信条了,因为这些口号也是服务于把孩子教死的事情的。
看看吧,当你路过教室的时候,如果看到孩子们像鸵鸟一样把脑袋扎进书本,或者仰着脖子闭着眼睛,生吞活剥几个术语和句子的时候,学习这回事就变成了体力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任课老师内心得到慰藉,让孩子做到了所谓的不辜负青春,让校外人感到这所学校的学风是浓厚的。其实,孩子们把自己的青春就奉献给了一些浮在表面上的几个术语、公式、或者训练大量的试题中。而对于这些术语、公式的来龙去脉、深刻内涵和外延大多是没有过深探究和思索的。所以,孩子们的得到的除了是碎片化的知识外,更缺少了“求甚解”。因为这些缺失,很多高中生毕业的时候对于问题的思考仅仅局限于自发的、朴素的自学摸索而形成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因为缺少逻辑和科学性而显得没有力量和魅力。这样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知识灌输和使用解题方法时的条件反射训练。
学生最终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好,也仅限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即使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们也不敢越课本雷池一步,因为考试的制约。目前我省使用了全国卷作为高考试卷,稍微有些考察学生思维的的试题,就让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束手无策了。然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就开始谩骂试题不好,难度太大。其实,从科学思维的角度,顶多算是浅层次的考察。
学会思考,才是求学的重要课题。
怎样做才具有科学性?在心态上,得有“品”的意识。学习犹如喝茶,不能像对待解渴的白开水一样,咕咚咕咚就下肚了,无色无味。学生面对课本也好,各种阅读学习资料也好,不能求快、求多,不能有“多快好省”的想法,必须得有少抿一口,然后无穷回味之的情怀。然后才能产生酸甜苦辣的思绪和感悟。倘若把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能喝多少茶,能喝多少种茶上,那就名副其实的跑偏了。这样的学习越学越浮夸,越学越浮躁,越学离着本真越远,越学越累。但是,给人的感觉好像博览群书的样子。没错,只是博览群书有知识,但没有思维含量和作为人的认知的独特性。
“品”什么呢?品术语、公式的内涵和外延,品术语、公式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品对于术语、公式,自己原先知道多少?理解到什么深度?课本又是如何阐释和解读的?课本的阐释和解读有没有瑕疵甚至错误?通过学习,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有多少更新和优化?自己可否提出比课本更为广博和深刻的见解?跳出课本的论述内容和方式,看看编著者是如何使用论证方式来说明自己的核心观点的?对于课本观点、公式和探讨过程,能否试着自己也进行阐释和论证?等等。如果学生有了这些类似的思考,那么学生的内在就是一个自我翻新和成长的过程。
至于学到了多少别人咀嚼后的知识就不是课堂基础落脚点了,或不是课堂教育的终点了。当落实和检查知识点不是课堂的重头戏的时候,学生的思考能力就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训练的主题。这种训练符合人的固有天性,是尊重人性的做法,自然每个学生都是爱动脑子的天才。这样做,他们的身心就从原先经验知识中越出龙门了。
这样的做法尽管没有大片的实施,甚至会受到领导阻碍,但是在日常教育中还是可以实施的,因为这样做和考试不是对立的。但是,平日的工作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检验,这是因为目前的命题质量和水平不能检验出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否强大,而是仅仅固守在原先的以知识为核心的俗套中。这是很令人遗憾和揪心的一件事。
学习的目的有获取的新知的要素,但是这是次要方便,学习的主要方面在于思考。获得新知是在训练思考的过程中顺带完成的。
【推荐品读以下原创精品】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