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该文较长,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少人能看完全文)
教育孩子就像养护一课小树,问题大多出现在根上。如果我们只纠结于眼前孩子的问题,只给孩子修剪枝叶。那到头来可能就只剩下埋在地下的树根了。基于此我们得出了很有意思的结论:教育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把孩子的个性和优势都修剪掉了,却把结症和问题完完整整的留在了看不见的根源处。
只有从根源性找不足和缺失,教育这件事才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有信心。如果方向偏了,整天忙碌于给孩子修剪枝叶,倒是会表现出忙碌的样子,并表以勤奋之美誉。但是,这个“勤奋”无疑是在戕害孩子。
基于此,到是那些不包办孩子,不管得严,不统的死的的教育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美其名曰:放孩子一把,孩子会飞的更高。或者“散养孩子更有出息”等说法。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反对我的看法:你也许会说根源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枝叶的问题也得修剪。因为,对于很多果树而言,不给他修剪枝叶,果树的精力、时间、养分都就用来长枝叶了,那最后收获的果实就很少了。如果是这样想,就又把果树的属性和特点与人的属性和特点划等号了。
我们清晰常见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些概念和事物的认识一会滑到这个上,一会又转移到另一个相似的概念上,就是不能直面眼前这个惨淡的事物上。这是我们传统思维的缺陷之一。就是对概念的界定不清晰,这就导致了思考的一开始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很容易出现公婆都有理的“理想境地”。
如果从物对人的价值而言,我都希望果树硕果累累,我们可以占有更多美味资源。至于这果树长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至于枝叶是否繁茂我们一般不会去关心,只要他的产量够大就可以了。但是,人自身的发展和这个有些相反,人的发展恰恰需要发挥各自的潜能和个性。
基本的前提就是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时绝对不一样的。就是一棵果树和一个人的特征也无法相比并论。说到这里,也许还会有人说:那姜老师一上来就拿着“教育孩子”比作“养护一棵树”?请注意:我比喻的角度只有一个,只表达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舍本逐末。并没有在其他方面再做比较。接下来我要说明的就是:错误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就是把人当果树来培养,接下来就是问题层出。
既然上述说到,我们应该面对孩子的根源性问题。那这个根源性的问题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教会和呵护学生思考。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这个命题和要求后,就阐释这事怎么重要怎么必要,然后呢?就溜之大吉了。不再沿着思考(思维)这个角度去阐释了。然后有的滑向了心理,有的滑向了知识,有的滑向了家庭教育等不同的领域找答案。其实,心里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思维的问题,知识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思维的问题。老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当然要从思维角度找答案了。
那关于思维领域,除了喊喊口号之外,我们需要向大家呈现都有那些内容,就是说思维教育不能喊喊口号就结束了。把大家的胃口调动起来了,但没有真材实料。这是一种只提命令提要求,但却不给抓手,不给办法的官话、套话。
在此向大家隆重推荐,高中思想政治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这本书,里面全是专业的思维教育的话题,大家多读读,多研究,以后再写思维教育的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用文学虚繁的修辞代替学术中的逻辑论证和推理了。这个方向的改变如果能实现将是弥补传统思维缺陷而取得的巨大成果。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的话题。我认为有两个事情要做好:第一是保护第二就是交给学生思维规则。
我们经常把老师视为园丁,视为蜡烛。视为园丁是因为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我觉得用培养这个词不妥当,人之所以成才多半是因为内在原因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对于人才而言就是领进门的师傅,就是一个护法使者,最大的功劳在学生自己。故称:没有状元老师却有状元学生。看到这里,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帮助,引导和铺垫,而不是向打仗时司令指挥战斗一样的让学生坚决的执行自己的命令。如果认识到后者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认识到后者就意味着教师从神坛走下,为什么非要维护师道尊严?为何不让学生打破这道尊严,难道教育者不希望学生胜于蓝吗?不希望学生超越老师吗?如果真的不希望,如果是怕被学生的提问难倒,怕被学生从讲坛上轰下来,那就乖乖的自己先句别科学思维的能力和素养。
关于蜡烛的比喻就是老师的工作是奉献性极强的工作。为何非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老师才被评为优秀工作者。那些家庭美满,工作做得也很好地的工作者却不能得到如此殊荣。这是倡导大家都朝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地发展吗?
独立思考是人的一种天性。生而有之,我们看到一个正常的婴儿一出生机会吃喝拉撒,这些与生俱来的选择性和主动性不是谁培养出来的。这些原生态的思考能力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长大的思维能力的种子。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小时候是多么的善问和思考啊,慢慢的,慢慢的,失去了个性和思维,失去了质问和反驳。这个局面是谁造成的呢?这个不利于孩子思考成长的因素让他们选择了低头不语,选择了回避,选择了撒谎,因为他们怕受到教育者的责骂、殴打、各种体罚、还有就是更为刻骨铭心的精神语言的猎杀。这些外在文化环境没有让孩子的心灵和思维能力随着年龄和身体的增长而增长,而是寒颤的矗立在瑟瑟风中得不到成长和成熟。
至此,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平台和载体。为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孩子有小孩子的环境,大孩子有大孩子的环境,成人有成人的环境。如果让还小子身处大孩子的环境或者成人的环境,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就像电影的分级一样,一些恐怖片是不适合小朋友观看是一样的。至此,我要强调:孩子的成才多半是在内因的强大,但是没有良好的环境与之配套,那再好的种子也无法发芽。孟母三迁说的就是这事情。等孩子长大了也许很多环境就都能适应了,也会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水平。如果让孩子从小就这样,那是在戕害而不是呵护。
我们并没有远离规律,尤其是思维规律。思维的规律就是外界规律的反映。我们没有离开物质世界而生活,那么我们就没有远离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的生活也可以教会任何人思考的法则。所以,多看多问多思就是在接近思维规律。也许,有的人的思考规律和法则不那么优秀,不那么完美,但是我想告诉你:即使是书本上的思维规则的总结也是源于生活,因此这些规则是在不断完善和修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推荐品读以下原创精品】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