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5384
阅读时间 | 17 分钟
2020年12月5-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贵州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协办。会议邀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余建忠副院长做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楚楚,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杨亚妮,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晓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余建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报告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村庄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价值与作用;村庄设计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相互关系;村庄设计在未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一
背景介绍:
从村庄规划到村庄设计
(1)规划新体系:“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机融合了原有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目的是实现“多规合一”。纵向上对应行政管理体系的五个层级,其中国家级规划侧重战略性,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横向是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
那么,村庄规划在其中处于什么地位,村庄设计又是什么呢?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图解
(2)规划新定位: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村庄规划的工作内容是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提出,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是表达农民生产生活愿望的蓝图、是协调农村空间保护利用的平台、是提升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的手段、是依规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依据。
(1)编制方式变化:需加强村庄群体格局优化村庄规划设计
国土空间规划与原先的城乡规划体系相比,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规划编制单元的变化。城乡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规划单元一般就是一个行政村;而国土空间规划中村庄规划编制的规划单元则有可能是一个行政村或几个行政村。村庄设计作为村庄规划的支撑与补充,其关注的重点也应该由单个村落的空间布局优化转向村落群体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和山水空间格局的重塑。
村庄设计的关注重点
(2)编制内容变化:村庄设计是村庄规划的有力技术支撑
城乡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建设用地布局、居民点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历史文化保护和防灾减灾要求、景观风貌规划与村庄设计指引、近期行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和耕地、农田等更加重视,也更为关注自然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村庄设计聚焦生态空间格局的整体优化,农村住房的布局、设计和风貌提升、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文化节点的设计,是村庄规划有力的技术支撑。
村庄设计的聚焦重点
(3)村庄分类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村庄开展村庄规划设计
随着编制内容的变化,村庄分类也发生了变化,由城乡规划体系下的一般村、特色村转变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四类村庄,主要是: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因此,村庄规划设计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村庄的实际情况。
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要整体优化空间格局,统一村庄风貌;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要优化城市空间与村庄格局联动,打造整体统一的村庄格局;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要彰显文化特色,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强整体形象打造,突出个性;对于搬迁撤并类村庄,要重点梳理生态格局,优化空间格局。
村庄设计应对不同类型村庄的着力点
因此,在《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要点》(征求意见稿)中,我们加入了“村庄设计导引”,作为单独的一小节。
(1)“村庄设计”是什么?
简言之,村庄设计是村居外环境设计,包括总体村庄设计和重要节点村庄设计。宏观层面是空间形态的设计,包括山水格局和村落的形态。中观层面是对村庄的街巷基底、水系脉络等进行梳理。微观层面则是对空间节点和空间界面的设计,其中空间节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对于村庄而言,村口、桥头、池塘、祠堂、水口等都是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空间界面包括墙面、屋面、地面,以及景观界面。
(2)村庄设计与村庄规划的衔接
以上是以往村庄设计的提到的内容,现在到各个空间规划体系底下,这些可能还不够。我们还要思考,在生态保护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引导村庄规划的落地?
答案是要加强村庄设计与村庄规划的衔接,明确总体结构设计引导、空间肌理延续引导、公共空间布局引导等村庄景观风貌设计引导要求,指导村庄设计并为实施建设提供空间形态依据。
村庄设计与村庄规划的衔接内容
二
浙江省村庄设计的经验和做法
村庄设计指以传承乡村文化、营造乡村风貌、彰显村庄特色等为目标,以解决村庄物质空间和景观风貌问题为导向,对村庄整体格局、建筑风貌、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展开的专项或综合性设计;是塑造村庄特色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技术和管理手段。
村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发掘村庄特色价值,提出村庄人居环境发展目标和总体形象定位,确定村庄总体空间景观结构,并针对村庄核心空间要素开展设计和建设引导。
村庄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针对村庄整体人居环境的五大要素展开设计,包括宏观总体格局四要素(山水环境、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格局),中观的场所空间、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微观的标识系统、景观小品等。
村庄设计的核心内容
(1)总体格局
总体格局的主要要素包括山水环境、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格局,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村庄设计中总体格局的构成要素与设计要点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以金华浦江县登高村为例,其选址较为隐幽;道路顺应自然,村内建环村路,内部道路步行化;建筑隐于山林,降层改造建筑,部分利用高大乔木遮挡。
金华浦江县登高村山水环境设计
生态田园,趣味天成。包括空间基地当中的农作物、景观树、一些乡村趣味活动点等还原其本貌。
金华浦江县登高村
有机更新,活化利用。比如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进行了只拆不建的原址更新,村民自主选择适宜宅基地。
嵊泗黄沙村
控制尺度,延续肌理。
嵊泗黄沙村空间肌理与尺度控制
空间变化,格局开放。以湖州安吉大竹园村为例,对其部分危房拆迁建设新村,形成了开放而富有变化的整体空间环境。
安吉大竹园村总体格局与空间变化
因地制宜、乡土塑造。近年来浙江省在村庄层面,特别是在浙派建筑的试点地区,以村庄设计为手段,做些落地的设计。
建德乾潭镇胥江村乡土建筑风貌
(2)场所空间
场所空间设计的要素包括村口空间、文化空间、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和庭院空间。场所空间的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十个方面:
村庄设计中场所空间的构成要素与设计要点
彰显村庄品牌、标识村口空间、提升空间活力、展示历史文化、增加交流空间、恢复传统风貌、强化乡土特色、呼应建筑风貌、利用既有元素、完善绿化小品。
例如,村口空间对于村庄是比较重要的场所,同时还作为村庄的形象、标识性空间等。
村口空间的场所精神
村口空间的形象与标识作用
村庄的文化空间包括宗祠、戏台等,承接着村中传统祭祀、节庆风俗等文化活动,对提升村庄活力、空间活力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村庄中的文化空间与文化活动
有些村庄建设为了适应当前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空间变得无趣。人的交往空间、道路交通、滨水、沿街空间等可能并未作为重要交往空间设计和利用。
滨水空间设计与利用
街巷空间设计与利用
因此,通过村庄设计提升对园林水路的空间环境,将其作为交往空间,从空间的角度增加可停留节点,提升空间活力。另外,庭院空间呼应传统建筑风貌,利用既有元素,形成风格统一的乡村风貌。
庭院空间设计
(3)建筑设计
第三方面是建筑设计。建筑方面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建筑构件。设计要点包括:针对既有建筑的遵循传统、兼顾更新、传承技艺;针对新建建筑的遵循群体组合、风貌探新、户型改造。
村庄设计中建筑设计的构成要素与设计要点
村庄设计是提升乡村地区乡土特色的重要手段。随着乡村的发展,村庄设计要保护和延续传统的中国的乡土风貌,需更多关注新建与既有建筑的关系,包括对建筑群体组合的考虑,对原有风貌的探析。对新建筑的建造,一是注重有机结合,形成小聚落,保证独立庭院空间;二是对传统样式进行归纳创新;三是结合现代居住生活进行户型创新和改进。以湖州安吉大竹园村为例,在对传统样式进行归纳创新之后,应用到新建筑和新环境中。
湖州安吉大竹园村建筑风貌探新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环卫设施、市政设施三个要素,并分别从传统格局、地方材料、乡土特色、综合铺设四个方面为要点展开设计。
村庄设计中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与设计要点
对富阳东梓关村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设计使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能够与村庄的传统格局相协调;
富阳东梓关村基础设施设计融入村庄传统格局
浦江登高村,在道路系统规划修建上合理利用地方材料,物尽其用,既体现地方特色,又经济环保;
浦江登高村村庄道路系统中地方材料的运用
公厕、垃圾桶、生态洗衣房等环卫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也充分体现了乡土特色。
环卫设施中的乡土特色体现
(5)标识小品
主要的要素是标识系统和景观小品,设计要点包括乡土特色、地方材料和创意设计。
村庄设计中标识小品的构成要素与设计要点
这是乡村治理的问题。
一方面,要以村庄设计为龙头推进各项设施建设,包括拆违、拆危、美化、洁化、绿化等各个方面的环境政治项目。乡村,包括小城镇,要有所改变,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
另一方面,要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鼓励村民参与建设,推广村庄设计经验。
表2-1 嘉兴市王店镇聚宝湾村庄设计项目清单
近年来,浙江省对乡村的重视和投入,总体评价是正向的,环境提升之后,百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但是有没有不足之处?肯定也有,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总体来看,在国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推行村庄设计,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治理作为手段来提升乡村活力,美化乡村风貌。同时要关注乡镇居民,如何使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在环境提升的同时,尽量避免提升其生活成本。
三
浙江省村庄设计典型手法总结
通过典型村庄案例的筛选,按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将浙江省内的村庄分为平地类、水乡类、山地丘陵类和海岛类,并在分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了16种通用村庄设计手法。
浙江省村庄设计的16种通用手法
依山展势:建筑群体宜结合山地环境采用组团方式布局;路网布局上顺应等高线走向进行街巷空间布局;视线廊道控制上,依靠主要山峰建立重点视线廊道控制。
以水为脉:在建筑布局上顺应水系走向,建筑逐水而居;道路走向上顺应水系的走向;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广场、村口等重要空间围绕水体进行布置。
肌理溯源:在老村内部需要新建、改造和修补房屋时, 应充分尊重老村的总体肌理与格局,做到肌理修补的效果;在老村周围的新村建设时,应吸取老村建筑肌理的布局特征,并以此作为新村布局的参照。
街巷编织:对于平地类村庄以网络状、鱼骨状等街巷空间为主;对于海岛、水乡类村庄则是通过依水而建的街巷为空间脉络,进行空间串接。
精神重塑:通过对老村或其他优秀案例的相关场所特征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提炼相应场所的重点要素;结合重点精神要素通过空间设计加以设计展现。
核心突出:结合场地周围的山体形成景观对景,建立开敞瞭望平台;结合场地水体形成滨水开敞空间;设计主要建构筑物形成空间核心;依托村宗祠、礼堂等重要公告建筑形成空间核心。
文化彰显:通过墙绘、装饰、小品设施等来加强场所的文化性质;通过对原有场地内文化要素的复原,加强场地文化记忆。
小微更新:对于坍塌的房屋可以保留相关构筑构件,形成微空间;对于街头巷尾的小场所进行适当的场所改造,形成富有特色的休闲小空间。
聚落组团:对于平地类村庄的新村建设,可以通过若干建筑共同围合庭院的方式形成小的聚落组团;对于海岛型和山地型的新村建设,可以采用组团聚落的方式灵活结合地形变化进行布局。
形式转换:新建村居应紧密结合传统村庄建筑的特征,在群体组合、立面形式、屋顶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建筑特色;并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功能更新、户型改造和建筑形式创新等。
自然呼应:山地丘陵类村庄的建筑应依山而建,避免建筑高度过高;海岛类村庄的建筑应加强滨海立面的风貌提升,加强建筑露台的设计打造,展现临海建筑特色。
修旧如旧:严格按照原有建筑形式与风格进行修复改造;采用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修复;鼓励召集当地工匠进行共同参与建设。
乡土技艺:充分学习乡土建设施工技艺,开展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村庄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建设。
地方语汇:充分展示村庄的传统生活农具、物件等;充分结合村庄的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设计。
层次凸显:山地型村庄通过地形高差设置梯田景观;海岛类村庄通过面海依次升高形成优美的沿海风景线。
创意改造:公厕、垃圾桶等环卫设施结合地方乡土特色进行设计;路灯、篱笆等小品设施应该结合村庄特色进行设计;增加景石、雕塑、景墙等具有特色的创意设施丰富村庄空间。
四
总结:
村庄设计与村庄规划衔接要点
一是注重格局塑造,加强村群联动;二是注重生态治理,擦亮山水本底;三是注重特色彰显,延续历史文脉;四是注重场所营造,打造活力空间;五是注重环境提升,传承乡土技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与村庄设计,进一步提高村庄设计在未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图文 | 刘楚楚、杨亚妮 整理
校对 | 全晓澍、邹海燕
编辑 | 孙一休
END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165. 郐艳丽:乡村规划许可的行政伦理与行动逻辑【学术报告】
164. 蒋美荣:从投资开发角度如何选择古村古镇项目【学术报告】
163. 但文红: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时期的乡村规划设计【2020学术报告】
162. 罗敏:全面小康导向下的乡村产业规划思考【2020学术报告】
161. 王路生:大城市郊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的工作实践与项目思考【2020学术报告】
160. 杨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2020学术报告】
159. 余压芳 :贵州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学术报告】
158. 单晓刚:贵州城乡融合发展思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2020学术报告】
156. 张尚武:乡村振兴、空间规划改革与乡村规划【2020学术报告】
154. 赵赛赛:协同参与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在地性营建探析——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元阳阿者科村实践为例【2021学术报告】
153. 张尚武:保护创新乡村的文化价值【2021学术报告】
152. 丁博禹: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以五峰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151. 陆学:集中资源、有限作为——论精准规划:一种高效实用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2021学术报告】150. 林明水: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2021学术报告】149. 厉新建:云和梯田价值释放与乡村振兴【2021学术报告】148. 陈杜军:新时代三峡库区乡村村庄规划策略探析——以重庆奉节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147. 杨培峰: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发展特征与乡村规划对策【2019学术报告】146. 邓心宇:对话式介入与场所营造【2019学术报告】145. 潘裕娟:强化风貌管控,提升人居环境——乡村振兴背景下珠海村庄规划建设探索【2019学术报告】144. 刘璐萍:乡村微花园——共同缔造乡村高品质公共环境【2021学术报告】143. 李永浮:多中心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以横渡镇乡村规划为例【2021学术报告】142. 郑伟平:区-镇-村-专业队伍多方联动营造粤北地区城乡融合武江样板【2019学术报告】141. 宁志中:乡村民宿——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2019学术报告】140. 许晶: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实施评估【2021学术报告】139. 田瑞丰:韶关市乡村建筑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2019学术报告】138. 施瑛:唤醒历史,复兴乡村——坪石乡村中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2019学术报告】137. 郐艳丽:乡村治理的制度基因、逻辑与走向【2019学术报告】136. 陈荣:乡村产业策划——从空想到务实【2019学术报告】135. 陈天:灾后重建山地村落规划的检视与再治理策略【2019学术报告】134. 周珂:游走于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之间的村庄规划与实施【2019学术报告】133. 李京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空间——微观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索【2019学术报告】132. 郐艳丽:自然保护地村庄的去与留【2019学术报告】131. 顾守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上海乡村规划130. 冷红:东北地区乡村的现实与未来【2021学术报告】129. 杨毅:魁阁学理与西南未来乡村规划建设【2021学术报告】128. 汪兴毅: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保护与发展【2019学术报告】127. 汪劲柏:乡村振兴的空间经济原理思考【2019学术报告】126. 焦正:乡村振兴与美丽海湾建设【2021学术报告】125. 冷红:地域气候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及活动特征【2019学术报告】124. 敬东:乡村振兴中“流与留”的再思考【2019学术报告】123. 栾峰:大都市地区的未来乡村——畅想与行动【2021学术报告】122. 但文红:基于成本分析的乡民社会、乡村规划与设计【2019学术报告】121. 张尚武:面向2035——乡村振兴的若干规划议题【2021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20. 程堂明:文化认同下的皖南地区乡村风貌形成内因与塑造机制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9. 余压芳:西江银饰天下知·麻料古村银匠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8. 杨毅: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7. 唐曦文: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6. 罗震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乡村【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5. 曲江: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及价值【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4. 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