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震东:“流乡村”的概念、特征与规划【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5010
阅读时间 | 16 分钟
2020年12月5-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贵州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贵州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协办。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做题为《“流乡村”的概念、特征与规划》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婧璇,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杨亚妮,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晓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罗震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本报告旨在介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流”乡村的概念,主要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城乡发展革新、“流乡村”的概念诠释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到来
国家网信办的报告数据显示,当前网民中99.3%是通过手机设备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规模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为8.9亿人,将近9亿,比美国和欧洲的网民加起来还多。再看双十一的数据,2020年10月20、21两晚观看直播的人数是往常的两倍多,头部主播李佳琦和薇娅的直播销量更是获得1.62亿和1.49亿的累计观看量,销售额达到了38.66亿元和39.11亿元(计入尾款)。接近40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根据2020年度的商业报告,南京最大商场德基广场一年交易额为100多亿元,也就是说,这两个晚上的互联网直播销售额接近一个超大型商场一个季度的交易额,是非常大的数据。
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这些改变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是一个事实,无好坏之分。
二
移动互联网有效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这一事实给城乡发展带来的变化,是移动互联网对城乡数据鸿沟的消减。
截至2020年6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较2018年底提升1.8个百分点,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18年底提升13.9个百分点,数据曲线在趋向收敛,这表明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正在持续缩小。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从603个村庄的调研数据来看,当前乡村家庭的手机拥有率达到93%,且大部分是智能手机;村庄4G网络覆盖率达88%。因此,城乡居民在手机使用方面差异程度较小,农村智能手机上网率已基本追及城镇,手机成为小乡村连接大世界的窗口。尤其是固话普及率最低的西部地区,也获得了发展和赶超的机会。
农村互联网使用数据统计
因此,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开始缩小和转折,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过去在地域空间上没有的、人群之间的融合。目前存在的数字鸿沟更多是一种代沟,老人不会用手机;或是收入上的差距,收入比较低的人用不起高性能的手机,或者交不上网费。
过去城乡之间很多要素、资源单向流向城市,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已在城乡之间实现了对应,虽然还不均等,但是大量的信息要素在进入乡村。
三
移动互联网革新城乡互动方式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到乡村居民使用网络APP的方式和目的,以及他们与城市居民使用的App的区别。乡村居民使用最多的App类型是网络社交,占比达到95.9%,其次是影视、新闻、购物,占比达到60%以上,然后是信息搜索和网络音乐。
乡村居民各种类型APP的使用比例以及热门APP
在互联网中,要素均处在同样的平台,以个人兴趣爱好区分新的人群,并不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村网民传递和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
2019年5月20日,新闻联播发出了一个关于乡村发展动能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报道,讲的是江苏省沭阳县耿圩镇年轻人通过直播的方式卖植物。沭阳是传统的花木之乡,过去没有网上销售的时候,主要以乔木种植为主。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沭阳开始卖多肉盆景等小型绿植。但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图片拍得很好看,但收货时发现实物跟图片不一样。而现在的直播购物则能够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所见即所得,而且直播平台会记录订单。直播销售也不会占用公共空间,销售量也较为可观。
新闻联播报道乡村动能增长
四
虚拟聚集与“流乡村”的浮现
直播变成了当今农民的新农活,对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出了“流乡村”的概念。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要素进入了乡村,这里流动的信息流是虚拟的,也是集聚的。比如村民开直播时有大量人观看,虚拟的信息流在此汇聚。
过去,城市实体空间是中央且集聚的,城市密度和建筑空间的密度高,规模大;而乡村密度低、规模小。在法国、日本,城乡之间的界限由密度界定。乡村不只有农村,只是一种密度较低的聚落形态。城镇中有一些虚拟空间的生产,收缩的城市中建设空间并没有发生变化,房子还在,但人走了。要素流走,没有更多要素和信息进入,城市就收缩。
实体空间之外有另外一个空间,也就是三维空间之外的第四维,即虚拟的集聚和分散。由此可以实现,实际空间分散,但虚拟要素集聚。比如一些网红村落,某建筑大师在桐庐建造了乡村图书馆,产生流量,流量带来人气,要素就发生了变化。这些地方增加了很多要素,但它的建成空间并没有发生更大规模的变化,密度也没有增大,却需要进行空间的管控和规划。很多旅游项目为了保持景观支持后续的发展,需要进行规划许可、空间管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依据实体空间和虚拟要素的集聚和分散,在传统城乡划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流城镇”、“流乡村”的新概念。
四种城乡的虚实集散
四种城乡的风貌
流乡村(Country in Flow)
它完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虽然保持着乡村的风貌,但已经进入区域甚至全球的产业分工体系,大量的淘宝村、网红村以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村庄都属于这一类型。
普通乡村
即使能够接入互联网,但主要是消费性的联系,没有能力进入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体系,不会引起流空间的加密,因此也不会产生虚拟集聚。
流城镇(Town in Flow)
进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城镇,最顶尖的流城镇就是全球城市,它们和传统的乡村处于人类聚落体系的两端。
传统城镇
大量仍处于前信息时代的城镇,缺乏链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能力,很多就是纯粹的消费性城市。
“流乡村”和普通乡村有什么差别?
有些村子通了4G网络,为什么不能叫“流乡村”?
日常交流生活中网络信息系统的使用是均等的,如果没有商业行为等利益驱动,网络社交就不会形成要素的加密。只有存在利益驱动下的商业行为,双方为了商业项目或产品进行反复的交往和沟通,甚至还有更多相关的资金物流等一系列的要素加密,才会产生变化。
一般乡村虽然联通了网络,但并没有更多的要素,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学角度上,大城市更有经济效率,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乡村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思考这一问题就有了新的维度,可能会颠覆过去对于城乡空间的理解,包括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定义。
“流乡村”正是如此,相比于一般乡村,它有更多的要素集聚,能够提供充分的就业、充分的教育,以及多样化的生产服务。
五
“流乡村”与新兴田园城市
有了“流乡村”的概念,城镇化的路径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乡村实体空间不断的集聚形成城市,现在的乡村也有很多要素集聚,更多的要素集聚之后,需要扩大建成空间。比如工业产品,做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办工厂,也就出现了工业化的过程,随之出现的是一个空间平台化的过程,并且会向行政方向变化。因此,城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道路并不是唯一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民进城,城镇化没有固定的路径。
如果乡村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又能够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路径中,乡村通过虚拟集聚成为“流乡村”,如果进一步引致实体集聚,推动建成空间扩张、加密,就会演化升级为“流城镇”;传统城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够成功进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强大的流空间,也将升级为“流城镇”。
“流乡村”与相对分散的“流城镇”将是“新兴田园城市(E-Garden City)”的构成主体。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适合田园城市发展路径,主要意思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城镇化会发生巨大变化。
四种城乡空间及其升级演化示意
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也是精英群体在空间集聚与分散的过程。他们将流空间引致特定地方空间,开启了这一地方的城镇化进程。
流空间的第三个重要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因此流空间的核心机制依然是人。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往往是掌握较强交易技能、拥有或者能够创造更多社会关系的人,他们的空间活动将对城镇和城镇化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淘宝村、网红村的创造者,当他们在乡村停留的时候,这个村子就变得有活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空间”是由精英群体在空间中的集聚而产生的。
当我们理解新的城市空间时,“流空间”是人与人,或者类似“京津冀”这样的区域之间所构成的一个空间的矩阵,要素的集聚发生变动时,“流空间”也在变化。当要素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地方就扩张;要素流走,地方就收缩。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精英群体在空间集聚与分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必须促使群体精英留下来,持续地创造就业机会和财富。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的城镇化”
七
数字城乡新现象:淘宝村镇、网红村
针对淘宝村镇、网红村这样的新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截至2020年,中国共有淘宝村5425个,接近总体行政村数量的1%;淘宝镇1756个,在小城镇中约占60%。
全国淘宝村、淘宝镇数量统计
接下来分享几个案例: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向寨村,中国锦鲤第一村。这个村过去卖鱼是一桶一桶地卖,批发给花鸟鱼市场的商家。现在依托互联网电商,不仅是一条一条地卖,还会发起拍卖,一条好看的鱼能拍到120元,附加值得到了提升。2018年全国都在找锦鲤的时候,这个村就成为了锦鲤第一村,他们的线上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
河南省镇平县向寨村 中国锦鲤第一村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姐告玉城直播基地。这是一个淘宝镇,但给人的感觉很像菜市场,每天晚上缅甸的客商带着翡翠过来,主播大多来自河南和东北。在瑞丽这个小城里,东北人和河南人卖着缅甸人带过来的玉柱,没有很优美的营业环境,在荒地上搭台子也能照样卖。就在这么简陋的环境里,他们的交易额是惊人的。所以说,流空间是人与人之间的矩阵,这就是淘宝镇。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 姐告玉城直播基地
江苏昆山的祝甸砖窑,开始是由江苏乡伴发起,崔愷大师设计的,逐渐发展成为江苏省特色田园的开发基地。其中有很多过去没有的乡村新业态,包括伴城伴乡创客学院、KAB返乡创业培训基地、民宿学校、窑烧咖啡、米汀意大利餐厅等,很多品牌,包括宝马汽车等,都在这个地方搞活动。过去我们在村子里面是否有这种情况,如何引导资本下乡,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江苏昆山 乡伴·祝甸砖窑文化馆
甘肃南部迭部县扎尕那,是非常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在互联网宣传的带动下火起来的。近年甘肃旅游发展得非常好,邀请了很多老乡,包括俞敏洪,为甘肃代言。扎尕那由 4个藏族的村寨组成,地方比较偏僻,游客来这儿之后发现这里没住宿的地方,但因为流量的到来,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变化,旅游服务逐渐完善,游客也更多了。
甘肃南部迭部县 扎尕那
同时,要考虑开发和保护的平衡。要素涌入之后,如何避免和限制大规模的开发?开发过程中,世外桃源般的空间、藏族村寨和山水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要管控,但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到位。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之前网络上火起来的藏族男孩丁真,势必带来四川理塘县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流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乡村规划到底要做什么,哪些地方的规划是对的?
八
“流乡村”更需要高质量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乡村手工艺的复兴
2018年,河南省共发现50个淘宝村,总数位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东部沿海六省。除经营农副产品、家具、金属制品等常规门类外,还包含了牡丹画、无框画、鼓、民族乐器、艾草艾绒、玉石、蜂机具、社火道具、皮毛制品等多种特殊类型。
淘宝村与网红村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高质量内容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的速度,流量就是财富。
乡村特色与异质性优势凸显
低密度的特色建成环境、大尺度的绿色生态空间、传承历史的耕作与生产方式、独具特色的乡村饮食、方言与地方曲艺……人人直播、万物可播的时代,乡村可以更“乡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要重新思考乡村规划的方案,乡村有很多的可能性,给规划带来很大的挑战。
要素流量进入乡村,新的产业发展改变了乡村的空间秩序和开发强度,因而有必要思考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理论的问题;“流乡村”的出现加速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空间结构的重塑,城乡关系和城镇化的路径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乡村的城镇化道路、乡村文化的理论和方法都需要重构。
“流乡村”能够成为更好的空间,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是“流乡村”健康发展的关键。乡村做得好,必须要有好的制度,也必须要有设计。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了,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图文 | 李婧璇、杨亚妮 整理
校对 | 全晓澍、邹海燕
编辑 | 孙一休
END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盛钰仁 罗震东:去“流乡村”思考规划的未来:安吉、德清调研杂感
173. 卢凯: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路径探索【学术报告】
172. 殷清眉、栾峰: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组织考核要求与规划设计引领【学术报告】
171. 朱振通: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学术报告】
170. 梅耀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学术报告】
169. 陈天:特大城市远郊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以天津蓟州区为例【学术报告】
168. 杜佳:文化变迁视野下贵州屯堡的时空特征【学术报告】
167. 余建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设计——基于乡村治理的村庄设计典型案例研究【学术报告】
166. 王希:镇山村的变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践【学术报告】
165. 郐艳丽:乡村规划许可的行政伦理与行动逻辑【学术报告】
164. 蒋美荣:从投资开发角度如何选择古村古镇项目【学术报告】
163. 但文红: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时期的乡村规划设计【2020学术报告】
162. 罗敏:全面小康导向下的乡村产业规划思考【2020学术报告】
161. 王路生:大城市郊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的工作实践与项目思考【2020学术报告】
160. 杨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2020学术报告】
159. 余压芳 :贵州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学术报告】
158. 单晓刚:贵州城乡融合发展思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2020学术报告】
156. 张尚武:乡村振兴、空间规划改革与乡村规划【2020学术报告】
154. 赵赛赛:协同参与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在地性营建探析——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元阳阿者科村实践为例【2021学术报告】
153. 张尚武:保护创新乡村的文化价值【2021学术报告】
152. 丁博禹:基于农业产业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发展能力评价——以五峰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151. 陆学:集中资源、有限作为——论精准规划:一种高效实用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2021学术报告】150. 林明水: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2021学术报告】149. 厉新建:云和梯田价值释放与乡村振兴【2021学术报告】148. 陈杜军:新时代三峡库区乡村村庄规划策略探析——以重庆奉节县为例【2021学术报告】147. 杨培峰: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发展特征与乡村规划对策【2019学术报告】146. 邓心宇:对话式介入与场所营造【2019学术报告】145. 潘裕娟:强化风貌管控,提升人居环境——乡村振兴背景下珠海村庄规划建设探索【2019学术报告】144. 刘璐萍:乡村微花园——共同缔造乡村高品质公共环境【2021学术报告】143. 李永浮:多中心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以横渡镇乡村规划为例【2021学术报告】142. 郑伟平:区-镇-村-专业队伍多方联动营造粤北地区城乡融合武江样板【2019学术报告】141. 宁志中:乡村民宿——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2019学术报告】140. 许晶: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实施评估【2021学术报告】139. 田瑞丰:韶关市乡村建筑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2019学术报告】138. 施瑛:唤醒历史,复兴乡村——坪石乡村中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2019学术报告】137. 郐艳丽:乡村治理的制度基因、逻辑与走向【2019学术报告】136. 陈荣:乡村产业策划——从空想到务实【2019学术报告】135. 陈天:灾后重建山地村落规划的检视与再治理策略【2019学术报告】134. 周珂:游走于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之间的村庄规划与实施【2019学术报告】133. 李京生: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空间——微观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索【2019学术报告】132. 郐艳丽:自然保护地村庄的去与留【2019学术报告】131. 顾守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上海乡村规划130. 冷红:东北地区乡村的现实与未来【2021学术报告】129. 杨毅:魁阁学理与西南未来乡村规划建设【2021学术报告】128. 汪兴毅: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现状、保护与发展【2019学术报告】127. 汪劲柏:乡村振兴的空间经济原理思考【2019学术报告】126. 焦正:乡村振兴与美丽海湾建设【2021学术报告】125. 冷红:地域气候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及活动特征【2019学术报告】124. 敬东:乡村振兴中“流与留”的再思考【2019学术报告】123. 栾峰:大都市地区的未来乡村——畅想与行动【2021学术报告】122. 但文红:基于成本分析的乡民社会、乡村规划与设计【2019学术报告】121. 张尚武:面向2035——乡村振兴的若干规划议题【2021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20. 程堂明:文化认同下的皖南地区乡村风貌形成内因与塑造机制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9. 余压芳:西江银饰天下知·麻料古村银匠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8. 杨毅:保护借重利用,空间带入未来【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7. 唐曦文: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6. 罗震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乡村【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5. 曲江:县域电商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及价值【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4. 宁志中:乡村旅游——模式、问题与挑战【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3. 陈荣:农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2. 段德罡:共同缔造,因村制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1. 李京生:从国土空间规划看村庄的类型和规划定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10. 齐飞:把握乡村振兴政策脉络 搞好乡村规划建设【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9. 马琳:艺术乡建的实践——社区美术馆与美育大课堂【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8. 路英浩:从开弦弓到小城镇——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脉络【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7. 张巧运:乡土重建中的家园感——以四川羌寨经验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6. 魏秦:主体认知视角下的芝英公共空间现状调查与研究【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5. 袁浩: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活动、邻里关系与幸福感【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4. 肖瑛:以学术挖掘古村落振兴潜能:以芝英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3. 李荣山:乡村振兴与团体组织——以梁漱溟为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2. 张江华:芝英的祠堂文化【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1. 周珂:家的感觉——集体记忆空间之下的传统村落延续【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100. 但文红:乡村技术更新的设计影响【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9.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