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议题式”教学与课堂上的“心灵对话”
教育改革波澜起伏,新的信息和理念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并在实际工作创造性的执行和实施。学好、悟透对教育的新认识是实施的前提,如果又把新课程改革拉回到原先的认知的结构中去认识,那么就会走老路,说老话,做旧事。如此下去,教育改革的理念再先进也白搭,反而不会被民众接纳和认可。
两张皮的教育改革,谁也折腾不起。不要等到教育改革完了再去反思和后悔错误的做法。就如近期看到的一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退休后对教育的大反思》,里面说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认识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我就很纳闷:这些经验和错误做法为什么在退休之后再去告知于众?为什么不能一边工作一般反思,一边剖析和展示自己的错误做法?一来可以给自己刮骨疗毒,二来还可以警示众人。特级教师吗,影响力还是有的。不像一线草根,人微言轻。
话不多说,我今天和大家聊得是:“议题式”教学与课堂上的“心灵对话”。这个话题取材于山东省教科院周家亮先生2017年8月做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以下是我的拙见,请大家指正。
我认为:“议题式”教学与课堂上的“心灵对话”,重点着眼于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知问题、心灵问题,做学生精神的引路人。问题在哪?问题就在学生每天的成长和生活中,所以,我们不必苦于找不到“题”,没有话说。避免总是在错题里找问题,避免总是在课本里找答案。问题总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思考也是不断进行着的,我们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有“议”不完的“题”,进行不完的“心灵对话”。
“议题”,我们先做分析性认识:主要包括“议”和“题”两部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互贯通。
关于“题”,应该取材于学生心理发展上的困惑和障碍,取材于学生在问题上的认知片面性、浅显、碎片化,取材于孩子在心灵上的拘束和能量不足,取材于学生对课本固有认识的质疑和反驳等等。
这个“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会自动化的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而是需要老师的专业化的及时、准确、有效的干预,所以,该教学样式主张通过“议”的方式来寻找契入点和实施突破。
一个“议”字,彰显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既有学生的积极思考,还有教师的专业引导。这是思想和灵魂对话的起始。
那我们继续追问:学生怎么才能积极思考问题,最核心的一个要素是这些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前面撰文已论述)。有的学生基础好,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更加深刻,难度大一些;有的学生基础弱一些,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
那我们再继续追问:我们怎么能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怎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唯一的核心途径,就是通过书面沟通和语言沟通,活动观察等方式,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走进他们的内心,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这些观察和了解,思考和分析,不是再用传统的视角或者固有的认识来解读,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总结过往的案例,不断批判性阅读和写作关于教育领域的前言探索和发现,基于此的对孩子的认知和分析才会有真理性的发现。
我觉得做教育就像种菜一样,每天清晨散步期间到菜园子看看蔬菜的长势,有没有病虫害,缺不缺水,需不需要施肥等等。只有在这种调研的情况下,才能打有把握之仗。
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们该怎么做?我想就是主题中说到的,从“议”开始,这个课题要求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端正学生观,把学生当人看,不是用学生成绩的提高当成是晋升职称,获得奖金的筹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学生就是个被利用的工具。
如果是这样,那教师手头做的工作就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纯粹的牟利。这样的作为别以为学生不知道,没感触,其实老师以怎样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学生心里都是有感应的。只是迫于压力和强势,学生不敢当众表达。在长大之后,甚至在学生结婚生子之后,他们的言辞中仍然包含着当年老师对他的态度和举止。
刚才是对“议题”的分析性简析。其实,“议题式”教学也是整体性的一面,这个整体性不是老师单方面来完成的,也不是学生但方面实现的,而是需要构建一种“讨论式”“议论式”“探究式”的沟通机制,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是个能量传递和补充的过程。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师傅给徒弟发内力”。
孩子成长不是仅仅在形式上看到孩子上课是如何的讨论和探究问题,这还是表象。不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学生自己小组讨论问题的时候,是积极热烈的,踊跃发言。但是,一旦小组讨论结束,让谁谁起来发言的时候,往往是死一般的寂静。大家或许不愿意发言,或许胆怯,或许怕遭到抨击和反对等等,这些内在能量不足的现象,我们也是应该重点深入关注的。
孩子的成长不光是需要知识量上的增长,还需要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灵能量的强大。
每天让学生耗费时间和精力掌握的大量知识、技能、方法,如果配套上积极健康的心理,配套上日益增强的心灵能量,那么学生学的内容还算管用。如果,忽视心理和心灵的培养和关注,那么大量知识的背诵和记忆恰恰埋没了心理健康成长的机会和心灵强大的成长空间。这样培养和实施教育的后果就是教育营养严重不足或者偏颇的产品。
孩子需要和老师进行“心灵对话”。让我们想象一下,学生剥去了层层束缚和担忧,像剥竹笋一样的,把自己的顾虑和困惑呈现给老师,这样的“心灵沟通”情景,表面上看是在课堂上,有很多人在围观,实际上,在“心灵沟通”的世界里,只有两个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心灵沟通”,而是逢场作戏,的姑且过。这样浅薄的教育顶多是用忙碌和勤奋,打发无聊的教育工作和枯燥的学习生涯。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教师确实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实施“心灵对话”的基础。教师具备专业的工作能力和热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
如果面对一道难题,解答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懂,失望的走出教室。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好问“为什么”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让他“记住答案就可以了”,那该学生心中不会敬佩这位教师的。如果学校和教师为了升学率,发配差生到一个没人理的位置,那该生也不会和老师进行“心灵对话”。究其原因: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对头。变质了,变味了,这不是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
如果,我们和学生建立了不错的师生关系。那接下来就得因势利导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我们未必要强迫孩子都走一样的路。前不久去潍坊参加的全国批判性思维大会,我聆听了潍坊(上海)新世纪学校的校长周远生先生的一个做法:他建议让英语底子很差的学生不要在死磕英语这个学科,而是改学日语等小语种。这样临阵换科的做法尽管面对了更大的家长和社会压力,但是真实着眼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值得敬佩的。
【推荐阅读以下原创精品】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