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做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是不生产什么具体的物质产品。具体而言应该是精神领域的劳动者。所以,很多时候,工作了一天感觉空牢牢的,手里没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精神领域的劳动无所得。而,精神领域的产品不仅仅是需要老师自己内化于心,更需要自己外化于展示和宣传。
只要我们的题材和思考是来源于一线的精神劳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底气和信心展示我们的精神劳动成果和获得。如果是一味地抄袭,或者对自己的精神劳动没有触动和反思,我想八成是因为做了一些复制性的工作,比如,让学生记忆知识,然后等待自己的检查。这些复制性工作是教育工作中需要的,但是绝不是全部也不是最核心的。
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也好,还是十年如一日也好,如果自己不主动记录自己的工作历史,不反思自己的思想旅程,那么对于自己而言好像无法交代过去。其实,如果我们能够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梳理,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仅对于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素养有较大的提升,在与学生分享的时候对学生也是个带动和鼓励。
比如,对待知识。我一贯主张:要用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背诵知识。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学生连公式、原理、观点都背不过,怎么能用起来。学生运用知识工具解答问题就如同我们要准备物品外出旅游一样,其实再周全的准备也难以应对复杂的旅游行程,这个行程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随机应变的解决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把所有的物品和工具都准备好了再去称心如意的完成某些试题或问题。
在此,我认为,大胆的让学生实施开卷练习,让学生一遍翻看公式,一边进行试题训练。这个环节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运用的过程,里面的筛选环节很重要。
其实,平时我们一般强调必须先熟练掌握公式、原理、观点后才去做练习。这样做,一来是迎合考试的需要,二来给孩子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实,开始学习和考试只是个开始并不是一直这样进行下去。到后来,我们还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内容的。只是这个过程不再机械,不再割裂,不再残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能达到学习标准就可以了。何必遵从于闭卷考试的需要,何必遵从传统的经验和要求。
对待教材。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这个口号和要求已经出现多年。到底这两个理念有和不同。很简单,前者是立足于课本,一切以课本和考试为核心。学生呢?放到了次要地位。
那“用课本教”,则是把课本放到了次要地位。请注意:放到次要地位不是意味着淡化处理,而是要达到轻车熟路的水平。更加着力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两者本质区别我想您也看出来了,前者是典型的“本本主义”,后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我们当然得“以学生为本”,能够这样做的前提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不是以此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天花板,而是要求老师自己得具备海量的知识和技能。
我想:在到底谁要背诵学习大量知识的问题上,是不是以前很多朋友都搞反了。真正要学习的,要背诵的,要接受学生检验的应该是教师。而,我们以前就是以此为终点,让学生去做了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学生也需要背诵和记忆,但是这不是终点,也不是全部。
当教师有了知识的打底才有可能“用教材教”,那立足点应该聚焦于学生身上。此时,教师掌握的知识点仅仅是施教的工具,素材而不是目的和终点。只有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给予学生以思考上的引导,以精神上的引领。
我们要引领的精神内涵有哪些?除了意识形态教育之外,我想基本层面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自我认同;二是处理好与外在的关系。至于归属感和幸福感那都是顺带着产生的,不值得我们鼓励、单纯的海市蜃楼般空空的追求幸福感、价值感、归属感。
物质财富的获得当然可以让人有获得感和内心的认同。但是,知识增加,认识加深,成长的体验和感悟一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幸福感。而这种自我价值增值的体验是内化的,内在的,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的。否则,容易让孩子走向炫耀物质的歧途上。
既然,话题聊到了孩子精神的成长,心灵能量的增加上来,那就要求一线同行也需要对自己进行不断地修炼和完善。修炼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人格。唯有如此,才有引领孩子的方向,才知道如何去引领。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不仅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和君子追求的一个至高道德境界,也成为当今世人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朴素道理。
光知道道理还不够,古代朴素的视角把“立德”“立功”“立言”排了一个顺序。对于古人这种朴素的认识,我们可否从当今辩证唯物的角度审视之。我不否认这个顺序的排列是要强调谁重要谁次要。但是,现实中这三者是综合存在于世间的,并不是严格的如此排列。这容易让人把三者割裂孤立的看待。简单地说:三者在表达上有顺序,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唯物辩证的。
系统支持主体。孩子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是要接受各种环境和信息的影响的,对于孩子的引领只有放到开放多元的环境中才能让其适应社会的需要的发展,才能让其在感受世界多元的特点中筛选甄别出自己的内在特质和存在感。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领。其根本不在于“引领”,这是方法方式的问题,而在于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位教师的思考能力、探索精神萎缩,那么我们怎么能指望这位老师引领好孩子的成长。听青岛大学宫振胜教授讲课时,他说到:每年的新教师招聘阅卷时,发现很多考生的审题都偏离主题,那么,一旦这样的老师入职,怎么能教会孩子审好题?
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引领的方向。一个人除了生存的责任和使命,具有面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才是发挥自身潜质的原动力。这和德育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体的。试想,如果一个老师每天都在算计本月发多少工资,发多少绩效,那个地方又扣钱了等等,这样整天围着自己利益转悠的教师,怎么能给予学生一个博大的视野和广博的人格?
越是成功的课堂越是富有教师个性化色彩的。教师应该发现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请注意:这个展示不是让学生一刀切的都去学习老师的样子和个性。相近者,可以尝试学习。不同者,则应该在老师的熏陶下也试着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质和优势。
【推荐阅读以下原创精品】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