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指南共识 离床医学 2023-11-22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近年来,多重耐药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逐渐增加,而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一些新抗菌药物陆续在国内外上市,准确可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和报告对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目前,检测人员对这些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操作的标准化、折点的选择、结果判读以及药敏报告屡有困惑。本共识汇集了国内临床微生物学、呼吸病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血液病学和临床药学等专家的专业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耐药状况和国内药敏方法的可及性,对目前上市的最后防线类药物——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药敏检测方法和折点选择等问题提出了推荐建议。

书籍广告

一、多黏菌素类

(一)药物特点和国内上市情况

多黏菌素类是一类聚阳离子多肽。主要杀菌机制是药物所带的正电荷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脂多糖结合,进而破坏细胞膜发挥杀菌作用1]。多黏菌素类抗菌谱窄,主要对肠杆菌目、气单胞菌属和一些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具有体外活性,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沙雷菌属等对其天然耐药2, 3]。获得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染色体介导phoPQ、pmrAB、mgrB等突变和质粒介导的可移动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导致。

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即黏菌素)两类。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硫酸黏菌素分别于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在我国大陆地区上市。硫酸黏菌素与国外普遍使用的甲磺酸黏菌素不同,前者本身为活性成分,在体内直接起效,而后者需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黏菌素才起效,因此硫酸黏菌素与甲磺酸黏菌素的给药剂量不可等量换算。

(二)药敏试验方法

1.药敏试验面临的困境:

多黏菌素类分子量大,在琼脂内不易扩散,2017年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不再推荐错误率高的纸片扩散法、琼脂扩散法和浓度梯度扩散法(包括E试验)4, 5]。进口自动化检测系统假敏感率高,因无法检测mcr阳性菌株而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召回了相应板条;唯一国际批准和认可的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 BMD)因其手工操作复杂、耗时长,实验室很难常规开展。很多获批的国产药敏检测系统虽然含有多黏菌素类,但其和金标准BMD方法的一致性,特别是其对mcr阳性菌株的检测性能均未见相关文献报道。2020年,CLSI仅仅给出了多黏菌素类中介和耐药折点6]表1,而无敏感折点,这更使实验室和临床陷入困境。

2.药敏试验指征:
建议如下情况进行多黏菌素类的药敏试验:
(1)在肠杆菌目、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比例高的医疗机构,常规检测和报告该药的药敏结果。通常认为,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达到或超过15%~20%时,宜开展多黏菌素类的药敏试验。
(2)临床分离株确定为感染的病原菌,医生考虑用多黏菌素类治疗时,需补充测试并报告该药的药敏结果。

(3)耐药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科学研究需要时。

3.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建议:
(1)BMD是多黏菌素类药敏检测的金标准,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开展。
(2)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olistin broth disk elution, CBDE)和黏菌素琼脂试验(colistin agar test, CAT)用于肠杆菌目、铜绿假单胞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检测,不适用于鲍曼不动杆菌。
(3)在体外试验中,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是等效药,前者可预测后者的结果,反之亦然。
(4)不推荐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和浓度梯度扩散法。
(5)目前不推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仪器检测多黏菌素类的耐药性。

(6)曾经获批的商品化试剂,需要重新评价其对含mcr等耐药基因的临床株的检测能力。通过实验室的性能验证后,才可以用于临床。多黏菌素类体外药敏检测流程参考图1

4.推荐的药敏试验注意事项:

不同方法的注意事项如下。

BMD法:

多黏菌素黏度高,早期BMD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但这会导致药物MIC降低并漏检mcr阳性菌株7, 8, 9],因此目前不推荐添加聚山梨酯80。

CBDE法:

10 ml的阳离子调节MH肉汤(cation-adjusted Mueller-Hinton broth,CAMHB)管分别加入不同量的10 μg黏菌素纸片,使其浓度分别为0、1、2和4 mg/L。加入终浓度为7.5×105 CFU/ml的待测菌液,培养16~20 h读取结果。要求接种物必须为纯培养,注意检查生长对照管,有些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只在近液面生长,读取完全抑制受试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MIC。

CAT法:

制备含0、1、2和4 mg/L倍比稀释的黏菌素琼脂平板,每块平板最多可测10株菌。0.5麦氏浊度菌 1∶10稀释后取10 μl,用接种环划线于黏菌素琼脂平板,孵育16~20 h读取结果。读取时使用透射光检查黏菌素平板,出现菌落或者薄雾状菌膜为生长。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CAT平板。CAT法操作较CBDE复杂,适合样本量大的实验室。

5.其他药敏方法的适用性和分子检测技术:

实验室若开展其他药敏试验方法(表2,首先应与参考方法(BMD)就以下指标进行比对评估:分类一致性(category agreement, CA)、基本一致性(essential agreement, EA)、假敏感(极重大错误,very major error, VME)以及假耐药(重大错误,major error, ME)等,以综合判读其可靠性。可接受的标准是:CA≥90%、EA≥90%(适用时)、VME≤3%以及ME≤3%10]

多黏菌素类耐药机制复杂多样,不同菌种耐药机制不同,分子检测不易常规开展。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采用实验室自建方法(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LDT)——多重PCR检测mcr-1mcr-5基因19]。通常,mcr基因阳性结果考虑耐药,而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耐药。建议结合表型检测结果进行解释。

6.药敏折点的选择:

表1显示了CLSI和欧洲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EUCAST)关于多黏菌素类药敏折点情况。由于国内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感染的药物非常有限,考虑治疗用药的可及性和临床的需求,推荐暂时使用EUCAST 10.0 版的折点20],其次可参考2019 CLSI文件推荐的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ECV)21],暂不使用2020年CLSI新版折点6]。如使用,请在报告单备注该药仅有中介和耐药折点,而无敏感判断的折点。

各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或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可召集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医生(至少包括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等)、临床药师和感控同仁,对上述判定标准进行讨论和确认。

7.多黏菌素类的药敏结果报告:
当体外试验结果中有其他多种药物敏感时,不报告多黏菌素类的药敏结果。如报告,建议报告其具体MIC值和结果解释(图2)。
建议报告单备注:
(1)黏菌素的MIC值可用于预测多黏菌素B的MIC值。
(2)该药临床疗效有限,需关注肾毒性。
(3)如需使用,应给予负荷剂量,并根据肾功能给予最大推荐剂量。
(4)如可能,多黏菌素类应和其他活性药物联合使用。

(5)折点不适用于多黏菌素类吸入疗法,尚未建立吸入剂型折点。给药剂量等见文献[22]。

曾在临床遭淘汰的黏菌素为何又重获新生
多粘菌素B相关皮肤色素沉着的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B诱发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

多黏菌素雾化的若干问题

如何优化静脉注射多黏菌素的处方,以提高危重患者的寿命和疗效?(附原文)

同为多黏菌素,各有千秋,如何使用?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多黏菌素类合理应用国际共识指南(2019)

二、替加环素

(一)药物特点和国内上市情况

替加环素是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是半合成四环素米诺环素的衍生物,2012年初在我国批准上市23]。该药主要是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碍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点,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24]。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及部分变形杆菌)、厌氧菌以及非典型病原体等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25]。其耐药主要是由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结节分化家族(resistance-nodulation cell division,RND)主动外排系统激活所致。

(二)药敏试验方法

1.药敏试验面临的困境:

替加环素理化性质不稳定,不宜在光线或空气中久置。金标准BMD操作复杂,耗时长。E试验检测MIC值偏高,在我国尚未获批;MIC试条(MIC test strip, MTS)适合科研用。Vitek 2系统检测的替加环素药敏结果在验证阶段缺少足够的耐药菌株,且整体MIC偏高,假耐药菌株多26, 27]。BD Phoenix系统的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中介相关错误28];国产半自动和自动化系统在产品说明书中未注明限制条件,也未见相关性能验证和评估的报告或文献。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板子中替加环素的浓度范围各异,如天地人(TDR One-96和NF-96)板为1~8 mg/L 4个浓度,而珠海美华肠杆菌板为0.25、1和2 mg/L 3个浓度,而珠海迪尔DL-96板仅包含0.25 mg/L和0.5 mg/L两个浓度。纸片扩散法检测时应仔细判读靠近折点的结果。

2.药敏试验指征:

建议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发生率高(超过15%)的医疗机构常规检测和报告替加环素的药敏结果。建议对腹腔感染病原菌常规检测和报告药敏结果。其他药敏试验时机同多黏菌素类。

3.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

BMD是替加环素药敏检测的金标准。可检测快速生长的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不适用于厌氧菌。纸片扩散法可用于检测常见的快速生长菌和部分苛养菌,若结果敏感可直接报告;中介或耐药时,需用其他方法进行结果复核。使用自动化仪器(包括国产品牌)时,首先要关注药敏板中替加环素的浓度范围是否和折点相匹配,其次一定要选取不同表型的菌株进行性能验证,通过后方可使用。建议对于进口自动化药敏系统,如结果敏感可直接报告;中介或耐药时,均需要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核(如BMD);不推荐使用E试验方法进行检测29]。替加环素药敏检测和报告流程参见文献[23]。

4.推荐的药敏试验注意事项:

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时,配制替加环素母液以及倍比稀释液应注意避光保存,不宜在空气中久置,肉汤必须为实验当天配制新鲜的肉汤。琼脂稀释法检测某些菌种对替加环素药敏时,检测结果略高于BMD30, 31]。替加环素的纸片保存非常重要,纸片保存应低于8 ℃,干燥、避光保存。

5.其他药敏方法的适用性和分子检测技术:

替加环素耐药机制复杂,主要是外排系统高表达,且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匹配度很低。因此目前尚无其他表型和分子技术可用于检测病原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及其相关机制。

6.药敏折点的选择:

CLSI没有替加环素的药敏折点。对于大多数菌属,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折点和EUCAST的MIC折点很相似,而最大区别在于肠杆菌目(表3,EUCAST折点比FDA折点低很多。本文建议使用FDA/NMPA折点。对于纸片扩散法,由于EUCAST无中介折点,报告结果很容易出现假耐药或假敏感,因此建议使用FDA/NMPA折点。

7.药敏结果报告建议:
(1)报告替加环素药敏结果时,应注明所用的折点来源。
(2)不检测天然耐药的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摩根摩根菌、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等。
(3)当待测菌对多种药物敏感时,不建议报告待测菌对该药的药敏结果。
(4)不报告泌尿道标本分离的菌株对该药的药敏结果。

(5)对于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建议报告MIC值,并在备注中提示联合用药。

目前替加环素给药剂量为:首剂100 mg,然后50 mg/12 h。静脉输注时间为每12 小时给药一次,每次约30~60 min。研究显示该剂量偏低,会影响治疗效果32]。建议沟通或会诊时提示临床。


三、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一)药物特点和国内上市情况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所引起感染的新型β内酰胺合剂。2019年5月该药在我国上市。其主要抗菌机制是阿维巴坦抑制多种类型的β内酰胺酶,进而保护头孢他啶的杀菌作用33]。阿维巴坦对各类β内酰胺酶有广泛的抑制活性,包括A类酶[如cefotaximase(CTX-M)-15、K.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2等]、C类酶和某些D类酶[如oxacillinase(OXA)-48)],但对B类金属酶无抑制能力34]。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大多数产AmpC、KP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的肠杆菌目有活性,但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活性基本取决于头孢他啶的敏感性35]。文献报道编码KPC-2/3酶、AmpC酶、CTX-M酶、OXA-48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均可介导宿主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36]

(二)药敏检测方法

1.药敏试验面临的困境: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上市不久,目前国内没有任何商品化的检测试剂可供选择。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E试验、美国BD公司自动化药敏板正在注册申报中;而纸片扩散法尚未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

2.药敏试验指征:

因目前尚无可及的商品化方法,不建议常规测试该药的药敏试验。出现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和铜绿假单胞菌, 且临床有迫切需求或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科研需要时,可以进行该药的药敏试验。

3.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

微量肉汤稀释法是检测该药药敏的金标准,可用于大型耐药监测和有条件开展相关检测的实验室。

当无已注册的商品化试剂可选时,建议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和EDTA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eCIM)确定目标菌株所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当菌株产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时(mCIM+/eCIM-),提示该药对该菌株可能有体外活性。有条件的实验室,也可采用商品化获批的碳青霉烯酶分子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当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商品化试剂获得我国药监部门批准且通过实验室性能验证后,可以用于临床检测。目前推荐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体外药敏检测流程见图3

4.推荐的药敏试验注意事项:

进行体外MIC检测时,应将阿维巴坦的浓度固定在4 mg/L。文献报道,E试验检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的准确性和BMD接近37]。应该注意,CLSI与EUCAST推荐使用的药敏纸片药物含量不同,CLSI为30/20 μg,而EUCAST为10/4 μg。对于肠杆菌目,纸片扩散法会出现假敏感和假耐药现象37]。纸片扩散法的抑菌圈直径在20~22 mm时,需用MIC方法进行复核。

5.其他药敏方法的适用性和分子检测技术:

目前尚无其他表型和分子检测技术直接用于检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性。

6.药敏折点的选择: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只有适用于肠杆菌目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折点,且CLSI、FDA、EUCAST的MIC折点一致(表4,而无适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折点。由于CLSI推荐使用的纸片药物含量和EUCAST不同,判读时建议使用CLSI折点。无论对于纸片扩散法还是测试MIC的方法,该药只有敏感和耐药折点,无中介折点。

7.结果报告:

对于没有折点的菌属,不应检测并报告该药的药敏结果。BMD的药敏结果可以直接报告。而当纸片法的结果在折点附近时,宜用测试MIC的方法复核后再报告。对于肠杆菌目,由于客观条件而无法进行药敏时,可根据mCIM/eCIM的结果,在“备注”中初步判断该药的药敏结果。

综上,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的药敏试验方法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作用。新药上市后,当临床面对多重耐药菌时,有使用新抗菌药物的需求。这要求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积极和临床沟通,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或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作用,确定本实验室的操作流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也希望生产厂商提前布局,尽快推动和选择优质的商品化试剂并获得注册批件,为实验室和临床提供更多的抗感染“武器”。本共识是基于目前的标准与现状制定的,在应用时还需关注相关进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查阅更多内容)

1

UrakawaH, YamadaK, KomagoeK,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bacterial outer-membrane permeabilizers based on polymyxin B heptapeptides[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0, 20(5):1771-1775. DOI: 10.1016/j.bmcl.2010.01.040.

2

FalagasME, KasiakouSK. Colistin: the revival of polymyxi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J]. Clin Infect Dis, 2005, 40(9):1333-1341. DOI: 10.1086/429323.

3

LiJ, NationRL, MilneRW, et al. Evaluation of colistin as an agent against multi-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5, 25(1):11-25. DOI: 10.1016/j.ijantimicag.2004.10.001.

4

BardetL, RolainJM. Development of new tools to detect colistin-resistance among enterobacteriaceae strains[J]. 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18, 2018:3095249. DOI: 10.1155/2018/3095249.

5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100-S27.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wenty-seven edition [S]. Wayne, PA: CLSI2017.

6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100-S30.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hirty edition [S]. Wayne, PA: CLSI2020.

7

HindlerJA, HumphriesRM. Colistin MIC variability by method for contemporary clinical isolates of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i[J]. J Clin Microbiol, 2013, 51(6):1678-1684. DOI: 10.1128/JCM.03385-12.

8

BrownMR, WinsleyBE. Synergism between polymyxin and polysorbate 80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J Gen Microbiol, 1971, 68(3):367-373. DOI: 10.1099/00221287-68-3-367.

9

SaderHS, RhombergPR, FlammRK, et al. Use of a surfactant (polysorbate 80) to improve M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esults for polymyxin B and colistin[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2, 74(4):412-414. DOI: 10.1016/j.diagmicrobio.2012.08.02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WS/T639-2018中国卫生行业标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2018-12-11.

11

NordmannP, JayolA, PoirelL. Rapid detection of polymyxin 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iaceae[J]. Emerg Infect Dis, 2016, 22(6):1038-1043. DOI: 10.3201/eid2206.151840.

12

EspositoF, FernandesMR, LopesR, et al. Detection of colistin-resistant MCR-1-positive Escherichia coli by use of assays based on inhibition by EDTA and zeta potential[J]. J Clin Microbiol, 2017, 55(12):3454-3465. DOI: 10.1128/JCM.00835-17.

13

CoppiM, CannatelliA, AntonelliA, et al. A simple phenotypic method for screening of MCR-1-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8, 24(2):201.e1-.e3. DOI: 10.1016/j.cmi.2017.08.011.

14

WangH, ChenY, StrichJR,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colistin resistance protein MCR-1   by LC-MS/MS [J]. Clin Proteomics, 2019, 16:8.DOI: 10.1186/s12014-019-9228-2.

15

DortetL, BonninRA, PennisiI, et al. Rapid det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chromosome-and MCR-plasmid-mediated resistance to polymyxins by MALDI-TOF MS in Escherichia coli: the MALDIxin test[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8, 73(12):3359-3367. DOI: 10.1093/jac/dky330.

16

VollandH, DortetL, BernabeuS, et al. Development and multicentric validation of a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MCR-1-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J]. J Clin Microbiol, 2019, 57(5): e01454-18. DOI: 10.1128/JCM.01454-18.

17

BellDT, BergmanY, KazmiAQ, et al. A novel phenotypic method to screen for plasmid-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 among enterobacteriales [J]. J Clin Microbiol, 2019, 57(5): e00040-19.   DOI: 10.1128/JCM.00040-19.

18

Gonzales EscalanteE, Yauri CondorK, DiConza JA, et al. Phenotypic detection of plasmid-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iaceae [J]. J Clin Microbiol, 2020, 58(3): e01555-19.DOI: 10.1128/JCM.01555-19.

19

RebeloAR, BortolaiaV, KjeldgaardJS, et al. Multiplex PCR for detection of plasmid-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mcr-1, mcr-2, mcr-3, mcr-4   and mcr-5 for surveillance purposes [J]. Euro Surveill, 2018, 23(6): 17-00672.DOI:10.2807/1560-7917.ES.2018.23.6.17-00672.

20

European Committe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Breakpoint tables for interpretation of MICs and zone diameters. Version 10.0.2020-01-01.

21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100-S29.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wenty-nine edition [S]. Wayne, PA: CLSI2019.

22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10):1194-1198.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10.003.

23

王辉, 俞云松, 王明贵, 等. 替加环素体外药敏试验操作规程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6(7):584-5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3.07.004.

24

辛海莉, 刘强, 闫赋琴. 替加环素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业, 2019, 28(23):81-84. DOI: 10.3969/j.issn.1006-4931.2019.23.026.

25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 38(6):410-44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6.005.

26

ZarkotouO, PournarasS, AltouvasG,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igecyclin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methods for expa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and 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pathogens[J]. J Clin Microbiol, 2012, 50(11):3747-3750. DOI: 10.1128/JCM.02037-12.

27

LatA, ClockSA, WuF, et al. Comparison of polymyxin B, tigecycline, cefepime, and meropenem MICs for KPC-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by broth microdilution, Vitek 2, and Etest[J].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5):1795-1798. DOI: 10.1128/JCM.02534-10.

28

IdelevichEA, BüsingM, MischnikA, et al. False non-susceptible results of tigecyclin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gainst Enterobacteriaceae by an automated system: a multicentre study[J]. J Med Microbiol, 2016, 65(8):877-881. DOI: 10.1099/jmm.0.000281.

29

TorricoM, GonzálezN, GiménezMJ, et al. Influence of media and testing methodology on susceptibility to tigecycline of Enterobacteriaceae with reported high tigecycline MIC[J]. J Clin Microbiol, 2010, 48(6):2243-2246. DOI: 10.1128/JCM.00119-10.

30

BradfordPA, PetersenPJ, YoungM, et al. Tigecycline MIC testing by broth dilution requires use of fresh medium or addition of the biocatalytic oxygen-reducing reagent oxyrase to standardize the test method[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 49(9):3903-3909. DOI: 10.1128/AAC.49.9.3903-3909.2005.

31

CurcioD, FernándezF. Comment on: Effect of different Mueller-Hinton agars on tigecycline disc diffusion susceptibility for Acinetobacter spp[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8, 62(5):1166-1167. DOI: 10.1093/jac/dkn328.

32

GongJ, SuD, Shang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igh-dose tigecyc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98(38):e17091. DOI:10.1097/MD.0000000000017091.

33

ShirleyM. Ceftazidime-avibactam: a review i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gram-nega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J]. Drugs, 2018, 78(6):675-692. DOI: 10.1007/s40265-018-0902-x.

34

BonnefoyA, Dupuis-HamelinC, SteierV, et al. In vitro activity of AVE1330A, an innovative broad-spectrum non-beta-lactam beta-lactamase inhibitor[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 54(2):410-417. DOI: 10.1093/jac/dkh358.

35

EhmannDE, JahicH, RossPL, et al. Kinetics of avibactam inhibition against Class A, C, and D β-lactamases[J]. J Biol Chem, 2013, 288(39):27960-27971. DOI: 10.1074/jbc.M113.485979.

36

WangY, WangJ, WangR, et al. Resistance to ceftazidime-avibactam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J]. J Glob Antimicrob Resist, 2019, 22:18-27. DOI: 10.1016/j.jgar.2019.12.009.

37

WangQ, ZhangF, WangZ,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test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the activity of ceftazidime-avibactam against Enterobacterale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hina[J]. BMC Microbiol, 2020, 20(1):187. DOI: 10.1186/s12866-020-01870-z.


引用: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3(10) : 964-972.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与困惑

集锦:关于“发热”,共计90篇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影响
到底何为“发热待查”?诊断标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共识:发热伴肺部阴影鉴别诊断
发热伴肺部阴影诊断的问题与共识
发热伴肺部阴影鉴别诊断专家共识表3
发热待查的诊疗流程图
学习笔记:长期发热之“功能性发热”
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和(或)发热的临床诊治思维
13个发热待查病例诊疗的临床思维
发热伴肝功能损伤诊治思维
发热伴肝损伤的诊断思路
病例:发热伴肝功异常-诊断及治疗策略分析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202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急诊“发热待查伴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路径与分析(附3例PPT)
NEJM 2022:不明原因发热(FUO)(附原文PDF)
疑难及少见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诊断难点与要点
急性发热伴发疹性疾病的皮疹特点(表)
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的诊治方法
“你们就是为了挣钱反复给我采血”,发热待查患者如何沟通?
关于发热的10个提示 Ten tips on fever
重症患者发热的那些事
到底何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主要病原体是?
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2020年指南: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李太生、翁心华谈发热待查的诊治
成人发热如何退热?NSAIDs怎么用?
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2018
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2020版)
帕金森病相关的急性高热综合征
文献阅读:超高热危象
发热为主要诊断的病历首页数据分析
实用临床问答:儿童发热的30问题
培训视频:发热门诊管理
发热门诊6流程图
我国发热门诊发展现状和运行困境以及构建机制的设想
49岁男性,不明原因发热,低氧血症
49岁男,黏液脓血便6年,本次发热4月才揪出妖精元凶?
39岁男,发热、干咳、气短,CT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常规又误诊?
仅仅想到过敏会落坑:35岁女,发热5天,静滴头孢曲松后突发胸闷、气促?
离床医学:22岁女性,反复抽搐、惊厥7天,高热1天。思路在哪里?
吸入污水,高热伴双肺弥漫性结节空洞影、头痛、视力丧失、关节痛及腰痛
病例学习:高热、腹痛男青年,两次复发的肝脓肿?
出差新疆 、东北回来持续高热的男子,元凶是?
47岁女患者,长期透析-发热-左下肢疼痛-肺内结节,原因何在?
18岁男性,腹胀、发热、多浆膜腔积液(女性多见病)
32岁男,咳嗽、咳痰、发热5天,肺隐球菌病?
咳嗽、咳痰、发热,原来是“鲜花有毒”!
面色苍白、乏力、发热、黄疸、脾大(被猪咬的病例)
曲折的诊治:发热伴咳嗽、咳脓痰1月余,头痛2天
被病毒击倒后摔伤,发热,EB病毒之过?(病例)
NEJM病例,一波三折入院:发热、背部皮疹、盗汗、关节痛为哪般?
有点不一样的发热:乏力半年余,发热伴腹胀3天?
病例:发热、腹痛,mNGS确诊胃肠道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病例:东南亚回来的他,反复发热,元凶没见过?
尿路刺激征伴发热入外科,肺CT却进展快,元凶是?
病例学习:发热皮疹,SLE用激素之祸--曲霉病?
教学查房:咳嗽、发热,再腹痛,细菌性肝脓肿?
看图识病:发热、全身皮疹为哪般?
发热、意识障碍为哪般?恶性综合征?
发热→好转→发热→好转→发热,致病原因为哪般?
病例分享:李伯弄弄花草、喂喂鸟,发热后波及10人?
病例学习:发热的她,血小板持续下降的元凶何在?
发热的艾滋病男青年,持续探案+9次调整抗生素终究揪出罕见元凶?
病例分享:发热男子,CT判断病原体全落坑,NGS精准揭秘
长见识了:发现肝占位病变6月余,发热3天。什么疾病?
看图识病:51岁女子,乏力、腹痛、发热,CT见双肾很肥很大,是肾病?
病例分享,少见元凶:大剂量激素治疗肝炎之后发热、干咳?
病例分享:发热女青年,感冒、胃肠炎?都不是?
离床医学:39岁男性,发热、胸闷、气促2天,典型病例
离床医学 :20岁青年,发热6月,长期服用草药,肺部长出“小乌龟”
离床医学:麻痹大意,发热、头痛当感冒,入院后抽搐不止!
(续)离床医学:麻痹大意,发热、头痛当感冒,入院后抽搐不止!
离床医学:发热女性,入院后精神异常,病因却在20余年前?
离床医学:膈下游离气体,却落了大坑,发热、腹痛之谜是什么?
离床医学:44岁男子,发热、腹胀,胃镜揭开其真面目(羞羞病)
啰嗦探案:25岁女性,发热元凶是什么,激素背后之伤!
离床医学:发热+皮疹,一眼洞穿之?南方常见病,北方未见识?
离床医学:反复发热3年,晕倒后病因终于水落石出?
离床医学:发热待查?冬季见识夏季典型常见病!
离床医学:23岁女性,反复发热、腹痛,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
何为"发热待查"?发热最终都能确诊?未必!
看图识病:发热、贫血4个月,全身丘疹、斑块1个月(胆小慎入)
离床医学: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腹痛5天
66岁男,发热1周,进行性呼吸困难3天,军团菌肺炎?
腹痛、发热、气促,症状典型却不是急性阑尾炎?
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热了,要紧吗?
肾病综合征18个月,反复尿急、尿痛、发热半年余,元凶竟然是和“浪漫”有关联的疾病?

多黏菌素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中的应用进展

血流感染的发病机制与预防(PPT课件)

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疗程
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
血流感染:从理论到实践
少见病原体的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诊治进展(PPT课件)
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
少见病原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与诊治(PPT+视频)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2
Sepsis脓毒症、Bacteremia菌血症、BSI血流感染的异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
血流感染?深入思考,再次认识!
血培养 and 血流感染(蔷薇论坛3期视频合集)
血流感染是铜绿假单胞菌(PA)传播的“死胡同”吗?
危重患者血流感染专家共识-2020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WS/T 503—2017)

各种培养标本结果及耐药菌解读(PPT课件)
一文搞定血培养(PPT)
再读血培养
释疑:血培养的9个临床疑点?
血培养 and 血流感染(蔷薇论坛3期视频合集)
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
危重患者血流感染专家共识-2020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2
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附PDF)
解读: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
识别和预防血培养污染的方法与措施
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
厌氧菌血培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临床上需要考虑厌氧菌感染的十种情况?
盘点:常见的十大厌氧菌,您了解多少?
主任提问:病原菌培养阳性即认为是致病菌?依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
培养阴性的脓毒症(综述)
收到会诊单:血培养提示伤寒杆菌感染。意见啥写?
腹泻患者,血培养出温和气单胞菌,是个啥?如何解释?
如何拯救她?屡次血培养见大肠埃希菌,如何选择药物?
老菌新谈:大肠埃希菌
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均为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欧洲感染性心内膜炎防治指南的解读
心内膜炎19个临床实际问题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PPT解读: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视频9+图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药物使用
释疑:中段尿培养出奇异变形杆菌,如何诊治?
尿常规及尿培养与尿路感染诊断相关性探讨
如何培养重症医学临床思维能力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判断
如何根据病源学结果科学选择抗菌药物及经验用药?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中文说明书

发热为主要诊断的病历首页数据分析

阿米卡星的安全性:是天使还是魔鬼?
伏立康唑的药理作用、基础研究及其在隐球菌感染中的治疗
抗微生物药物过敏患者的处置——西班牙指南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超敏反应
危重患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延长输注:重温证据
重症患者G-菌感染,β-内酰胺类药物最佳治疗方案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感染急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吗?
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重症感染(指南优化要点)
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
视频13: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视频12:碳青霉烯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治疗: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单用呼吸喹诺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
2张神表格: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的比较
大环内酯类药物长期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几个问题
视频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急诊成人及儿童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有哪些?
名词小词典:抗菌药物、抗生素与抗菌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
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的误区和探讨
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指征、类型、优劣和新型非传统联合
图形助记:常用11大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一文理清:18类抗菌药物特点及选用
神总结:各类抗菌药物特点及选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表)
表格: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汇总!
抗菌药物的五大作用机制(6分钟视频)
汇总表:抗HIV药物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收藏)
致病微生物的鉴别是全身性感染正确抗生素治疗的前提
抗生素:一切都取决于时机,不是吗?(综述译文)
优化抗生素应用:疗程和降阶梯治疗
常见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越来越多证据支持缩短疗程
如何使用抗生素的再思考: 把影响抗生素决策的4时间点整合到临床实践中
咳黄脓痰就用抗生素?看看众指南如何说!
我们该用抗生素治疗咽痛吗?
脓毒症的初始抗生素治疗(综述译文)
脓毒症时降钙素原导向的抗菌药物停用时机
2020年最新专家共识: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难治性感染治疗:不只是抗菌药物
微生物思维看待抗感染的铁三角(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常用抗感染药物溶媒选择?配制后放置时间多久?(表格)
抗感染药物临床药理学及特殊生理、病理下的应用
慢性骨髓炎抗生素应用疗程
临床常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评价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 汇总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些知识我们该懂!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有何不同?
仅仅想到过敏会落坑:35岁女,发热5天,静滴头孢曲松后突发胸闷、气促?
如何正确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6种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和扣分细则
青霉烯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与分级管理建议
碳青霉烯类之"四大培南"如何选?
重症患者的抗菌药物决策-最佳实践
抗菌药物对重症患者的不良影响与降阶梯治疗
危重患者抗生素治疗的关键细节
重症患者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加量与减量
低蛋白血症对危重症患者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
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
少即是多:重症不是滥用抗生素的借口
重症患者准备接受侵入性操作,应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吗?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不同部位感染的抗生素应用/选用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这个细菌导致的腹泻“禁用”抗菌药物!
影响凝血功能的抗菌药物都有哪些?
头孢哌酮为何可致凝血障碍?如何处理?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如何应用抗菌药物?
肾功能变化对抗菌药物疗效的影响
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等感染,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哪些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如何调整?
抗菌药物相关急性肾损伤AKI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如何调整抗菌药物?
CRRT对脓毒症治疗中抗菌药物清除作用的影响
CRRT时常用抗生素的剂量调整(表)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常见问题及改进
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
临床上哪些抗菌药物有抗结核作用?
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
关于抗菌药物雾化吸入的困惑
盘点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看穿血脑屏障BBB,盘点透过BBB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治疗相关性脑病?(病例)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抗生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争议与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抗生素治疗( WSES 国际共识声明)
急性胰腺炎,用不用抗菌药物,怎么样?
抗菌药物的胆汁浓度(表格)
表格:抗菌药物在下呼吸道组织的分布
经气道局部应用的抗感染药物(专家共识)
共识:成人抗感染药物下呼吸道局部应用
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如何经气道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
共识: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
基于抗菌药物PK-PD的感染治疗方案优化(视频)
图文+视频:应用PK/PD理论优化抗感染治疗
PK/PD对临床合理抗菌药物选择的指导意义(施毅教授)
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治疗对常用抗感染药物药动学影响
脓毒症患者基于药效与药代动力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上)
脓毒症患者基于药效与药代动力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下)
学习笔记: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如何选用?
哺乳期乳腺炎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疗程
病例学习:何为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污染?指南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真正的勇士耐药菌,敢于直面各种强大的抗生素
耐药形式严峻,革兰阴性杆菌GNB感染抗生素疗程如何调整?
MRSA如何选用抗菌药物: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
常见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表格)
2020年抗菌药物“三网”监测数据汇报(视频)
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对降低耐药率作用的争议:解读与思考
耐药背景下,抗菌药物如何个性治疗?(视频)
WHO声称:目前正在研发的抗菌药物不足以治疗“超级细菌”感染
重症患者耐药阳性菌抗菌药物剂量调整:有方可寻
重症感染抗菌药物选择:广覆盖与个体化
药代动力学导向的重症感染患者抗生素个体化与精准化治疗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与控制策略
肾功能减退时,万古霉素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
抗MRSA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以达托霉素)的不良反应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病例学习:瘙痒+可触及的红疹,万古霉素之伤?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警惕抗菌药物与乙醇相互作用致双硫仑样反应
这些止咳糖浆含乙醇!慎重与头孢类抗生素联用?
抗菌药物的的临床合理使用(上下集视频)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策略(华西第二医院陈力)
抗菌药物临床选择(好文+视频合集)
戏说抗生素(上下集,卓超博士)
BBC纪录片《抗生素真相》
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
淋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南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争议
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专家共识
2020年指南: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到底何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主要病原体是?
避坑:八大案例盘点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用药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何为无氟喹诺酮、氟喹诺酮、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如何正确使用?
莫西沙星的心脏毒性
案例:输入左氧氟沙星后,左痒右痒全身痒
阿奇霉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指征:写给临床医生的简要综述
阿奇霉素的“用三停四”靠谱吗
这位HIV合并梅毒的患者,青霉素过敏,能用阿奇霉素吗?
又OUT了,肺炎支原体肺炎还首选阿奇霉素?
多黏菌素B诱发皮肤色素沉着的机制
多黏菌素雾化的若干问题
如何优化静脉注射多黏菌素的处方,以提高危重患者的寿命和疗效?(附原文)
同为多黏菌素,各有千秋,如何使用?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多黏菌素类合理应用国际共识指南(2019)
假如抗菌药物会发朋友圈,它们都发什么呢?
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当茶碱遇到抗菌药物,该警惕什么?
细菌性疾病的目标治疗:主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CAP初始经验性抗感染药物选择方案再解析(再读指南)
学习笔记: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如何选择药物:社区获得性肺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图文+视频:何为抗菌药物的DDD?如何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DDD值速查表

同病异人,CT病灶典型,勿滥用抗菌药物!
病例分享:食道的镜下图犹如脆皮冰激凌,抗生素之祸?
病例:多种抗生素包围也无效的肺炎,lipoid pneumonia
发热的艾滋病男青年,持续探案+9次调整抗生素终究揪出罕见元凶?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从理论到实践
资源分享:抗菌药物,一知半解?33个高清视频合集!
视频14:脊椎脊髓炎的抗感染治疗
视频13: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视频12:碳青霉烯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视频11:抗菌药物的配伍
视频10: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腹腔脓肿
视频9: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细菌性脑膜炎
视频9+图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药物使用
视频8: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视频7: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复杂性尿路感染
视频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视频5:喹诺酮类抗生素
视频4: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视频3:青霉素类抗生素
视频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视频1:如何评价、选择抗菌药物?
重症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巨大进步:浅谈二代测序技术

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报告临床解读路径专家共识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与反思

二代测序与重症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路漫漫且修远(杜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解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呼吸系统感染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与结果解读专家共识

临床如何正确解读宏基因组测序mNGS报告

2020年专家共识: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确认病原微生物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发热的艾滋病男青年,持续探案+9次调整抗生素终究揪出罕见元凶?

病原微生物检测在感染判定的意义

致病微生物的鉴别是全身性感染正确抗生素治疗的前提


重症监护室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标准:因人而异
G试验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干扰因素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
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
侵袭性曲霉菌病的治疗策略
何为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断的困惑?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专家共识
欧洲关于侵袭性真菌病定义共识的修订及更新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气道侵袭性肺曲霉菌病CT诊断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侵袭性真菌病诊疗手册

一表理清临床常用的9种抗真菌药物抗菌谱
腹腔积液检测到假丝酵母菌,启动抗真菌治疗?
病毒性肺炎继发真菌感染的防控
95例COVID-19患者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进展
(1,3)-β-D-葡聚糖(BDG)对指导ICU的抗真菌治疗无效吗?
真菌学中的5个争议点
重症监护室曲霉菌及其他呼吸道真菌感染:诊断及防治
对待真菌10个常见的错误
严重真菌感染中足够的疗程(综述)
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附PDF)
真菌性肺炎的放射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艾滋病合并真菌肺炎的影像表现
免疫缺陷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不典型影像的鉴别
肺部真菌感染概念的变迁与诊疗思维
如何看待真菌“耐药”(视频)
致病性真菌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区别?主要致病性下呼吸道真菌种类(表)
G试验、GM试验如何协诊真菌感染?两者区别?
免疫缺陷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不典型影像的鉴别
抗真菌药物如何选择?(记住3个表格)
细菌与真菌的影像鉴别(主任医师授课)
解读: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
真菌药敏试验规范及2020年CLSI更新(PPT课件)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趣味识真菌,形而上学玩转霉菌(多图PPT课件)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临床典型综述)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条理清晰,一文带你认识真菌
终末期肝病(ESLD)如何调整抗真菌药物?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ECMO生命支持期间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抗真菌药物抗菌谱及活性比较(图表)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MRI诊断
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决策思考

好记性不如点个赞!收藏起来以防忘记哦!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