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很多孩子毁在了只培养兴趣上
近年来,培养兴趣一直受到教育各家的推崇和宣扬。很多人普遍认为,把兴趣培养好了,就会一劳永逸,事半功倍,并以此作为支撑孩子持久学习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就放心了,老师也就舒心了。殊不知,兴趣具有容易消失和转换,防腐抗变能力弱,风险大等众多缺点。同时,培养兴趣容易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挑食”的最好挡箭牌,容易把兴趣培养成随意,极端任性,个人主义。当等到把众多学科都培养出兴趣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早已一塌糊涂了。
培养孩子兴趣没有错误,但是不全面。也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的。除了要培养兴趣以外,孩子必须学会自己不感兴趣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有意义就是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深感自己需要处理好自己的关系,对自己负责;深感自己是家庭和班级的一员,要对家庭和班级有强烈的责任感;深感自己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以此作为孩子的“三观”组成内容,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一旦生成,便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这才是支撑孩子持久学习的源动力。
请注意,兴趣不等于人生价值观,而只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是外围的,外在的。
我们常说,某人有什么什么兴趣。而没有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导致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兴趣,这个内在的深刻的,稳定的因素是什么?这才是应该注重和培养的。兴趣仅仅是个表层,应该关注,而不能总是培养表面,关注表面,如果升华不到孩子内在的成长,培养兴趣也只是空谈。
能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都具有外围性特点,真正的内在精神状态,就是以精神的样子存在的,无法用人类语言来表达。这需要,以精神引领精神,感化,带动,成长,这不是靠语言施加影响力就可以促进孩子成长的。所以,我们今天慢慢接受了,说教的影响力不大,但是也不可缺少,这只是个引子 ,引子也是不能缺少的。
对于很多事情,尤其是繁重复杂的事情,有多少人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去完成的?处于自己的私心杂念,很多人总是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如果自己有端正的“三观”,有极强的责任感,那很多事情学生自己就会以此为支撑,持久的做好。
而这责任感和端正的“三观”的培养,自然需要在处理和自己的关系中,互动来完成,需要家庭成员的引导和参与互动才能完成,需要参加社会活动,互动中才可以完成,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优化升级。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听信一家之言,把孩子成长的宝都押在了培养兴趣上,那孩子八成是不会有上佳的表现的。
此时此刻,我刚回到家里。已经是深夜22:53分。今晚值大班,22点,我准时深入宿舍,和学生座谈,了解在宿舍的衣食起居。及时提醒学生们,尽快收拾,洗刷,尽早上床入睡。
我快步上车,启动回家。一路上陪伴我的,只有路灯和稀疏的几辆车。听着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涤荡这一天的工作气息,安顿下一整天悬浮的心脏。安静的回到家里。
忙活了一整天,安慰自己的只有“像教育家那样的工作和生活”。教育工作,要从快乐的角度切入,从善良的角度出发,从负责的心态入手,方可找到自己的功能和价值。
每天,沉醉在学生混合家长的问询和问题的解决中,不免有些心浮气躁。偶尔的笑脸,也成为学生眼中稀有的景象。其实,内心何尝不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情。
我不是什么特级教师,也不是什么名师,更不是什么名校长。有这些名号固然是好,但是,没有这些荣誉,手头做的事也不能打折扣。自己应该“像教育家那样的生活和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不管高中还剩下几个月的时间。无论,对自己考大学有望无望的同学,即使考不上本科,也应该在这仅存的三个月内有所成长,这才不负自己的清纯年华。
对学生要有期盼,与他们的交流中要传递老师的态度和感情,不能把态度和情感留给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这样做往往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效果不好。要像学生传递老师的真情实感,然后让学生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要做的事,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教师对学生做工作,要带着教育理想和思考。教育理想就像天使的光环一样,是照亮学生前行的明灯。我想,这也是工作热情的来源。自己多做一些工作没关系,多做的事情里装着别人看不到的精彩,可以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工作视野。
教师要有专业的视角,让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目前做的事情离着高考有多远,有什么价值?否则,学生再努力也会很茫然。
前几天,和学生家长交流。尽管,我带这班学生时间不长,但是,学生对我的评价很高。我想,这样的教育会是管用的,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这是好事。以此,作为我前行的动力。
所有的工作都是积累和修行。如果方向错了,全都是抱怨和推辞。如果方向对了,便是良药和快乐,顺筋活血。
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不会有人尊重过度付出教师。因为,付出的多了,在很多人眼里便是应该,便是正常。很多人都觉得高三班主任是每天都上班的,没有节假日,不应该有休息的时间,就应该整天呆在学校里,为学生服务,为家长和学校服务。从我的视角来看,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和家长还是不少的。
时间投放到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我的提包里总是放着笔记本,每当有灵感和思考的时候,就赶紧记录和整理下来。每当,对业务的研究和思考有所突破的时候,我也是悄然记录下来,每当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有发现了新的学情,学习问题,思维问题等等,我都是照单全收。我总觉得,在这些角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是一件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事情。以此为契机,为教育工作进行的探索和研究,都积累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这种发展绝不是一味的追求名誉和地位。
前不久,某作家就建议我谋取职位,更好的发挥影响和带动作用。我的回复是: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多想。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好。
“像教育家一样的工作和生活”这个话题,是我阅读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郑立平先生的文章标题,有感而发,才写此文。从工作生活的点滴切入,聊聊自己,也应该赞同和努力朝着“教育家一样的”境界和状态开启一天的工作。
对于学生的了解,必须得听,看,聊。否则,无法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那所做的工作也就价值不大。对思维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脑科学的研究,在目前的一线教育中都是软肋。这些课题的思考和研究,只能在一线中通过调研和思考,才可以了解。一厢情愿的,只研究教法,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一半,是永远都不可能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教育工作绝不能投机。一个人的品行时时刻刻的表现在言行上。而这些和教育情怀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人对于工作,与评职称有关的就做,与评职称无关的就不做。这种功利心太强的人,可能会有很好的职称收入,但是很难有真正的教育情怀。真正的教育情怀,往往挣脱私心的束缚,更加倾向于功德的塑造和积淀。更多的是为别人,为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展示自己,更加是社会人,是世界的人。
【推荐阅读以下原创作品】
姜修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学科原创试题节选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