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是被教师讲没了的。这句话有些夸张,但是现实的一线讲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很好的办法便是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今天上午青岛市崂山一中校长李作从先生领衔,亲临高三一线听课、评课,指导工作,明确指出,面对高三二轮复习中的困难和不足,要发挥老师点石成金的价值,发挥教师给学生号脉“治病”的功能,要求老师得有妙手回春的本领。
面对全国卷的考试要求和标准,面对二模复习的责任和压力,光有信心,光抱怨问题和不足是不够,接下来的号脉治病才是治本之策。
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或者一道试题做错的时候,老师应该把批评学生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导思”,查找不足,科学训练,以达到复习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
当学生做错一道试题的时候,作为教师先不要主观认为学生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做错的,而是要听听学生对这道试题的思考,并且要和学生交流,并且要一进步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想)。如果学生能迅速给予解释,这说明学生对于问题是有一定思考的,这学生的不足就隐藏在学生的阐释过程中。作为老师,要从学生的阐释中进行多方面立体式的诊断。对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仅要要求学生具备用来解题;而且教师也得具备,这个能力的具备,不只是体现在老师做题一般比学生厉害,而且还应该体现在,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音容笑貌中窥见洞察学生的蛛丝马迹,尤其是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问题上,教师要有所判断和审读。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是从做题上有优势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否则教师一来发现不了问题,不能走进学生内心,二来老师也就不具备“导”的能力,所以接下来的“导思”工作,自然就容易拉回到知识中去解读。其实,很多问题不是知识性的。如果老师,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导思”,总是喜欢用知识性的不足来代表所有的不足,那孩子再努力也不会科学的思考,再努力也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一道错题面前,老师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心声,如果面对一个错误的答案,学生自己都不能给予合理解释,或者不能较为迅速的阐释思考,说明学生对于试题答案的做出,属于乱做,是不负责任,是没有深刻理性思考的结果。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方向)练下去,越练越差,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能考多少分,心里没底。
尤其对于政史地而言,很多学生就是靠感觉做题。我始终告诫学生,我们做题不是练感觉的,除了要训练感性认识外,做题训练的侧重点在于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需要使用概念,做出判断,做出推理,这样符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考,才较为可靠,较为稳定,风险较小。如果“题海战术”的战术的侧重点在于练感觉,鼓励学生凭感觉做题,那就是主次颠倒了。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无奈要做出答案的时候,才靠感觉乱选一个,乱写一片。正常情况下是要有板有眼的科学分析试题,科学解答试题的。案例分析如下: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39),该题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试题。材料的第一句是: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问题问的是: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学生:第一句中的“中医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所以该题要回答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还有就是第一句中有“中华文化”,所以要回答和“中华文化”相关的知识。
教师:那你这是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愣了一阵,没有立刻回答。(这说明该学生都不知道在回到什么问题。很可悲!有意思的是,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却有个答案。)
教师:首先,我们要明确做题的初心,这初心,就是首先要明确,要解答什么问题。
教师:这道试题要解答的是“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那接下来,应该运用分析思维,拆开解读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现代科技”(让学生填空)和“中医药文化”(让学生填空),然后运用综合思维,理解问题要阐释两者关系是(让学生回答),前者光大了后者。
所有信息的获取和整合一定要围绕着这个问题来组织。否则就容易跑题。(为什么说学生的分析不对呢?)
请看下面的解析:材料的第一句阐释的是“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而问题要回答“现代科技”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尽管两个句子里都有“中医药文化”,但是,阐释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第一句材料对于解答试题没用。
但是,现实的考试测试中,很多学生回答了关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结果得零分。
聊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有个初步的铺垫了。那面对问题,除了上面第一步的诊断外,就应该发挥老师的“导思”作用了。这“导”绝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要“憋着”“闷着”,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解答这道试题有关系,不可以天马行空的胡乱提问,而是从面对的试题实际出发,坚持从直接到间接,从近到远,从单一到多样的发问。
如果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上回答不出来,那就应该降低一个层次发问,一直问到学生可以接受,可以开启思考为最底线。不要担心这个底线太低,恰恰应该注意的是,这是学生进步的开始。好!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和思考出来后,紧接着提问第二个问题,同样的道理,直到学生可以回答出为止。
在提问,启发思考的过程中,假如老师提问了三个层级的问题,学生才能够作对这道题。那么可以,让学生记录老师提问的问题,然后把自己的思考书写出来,作为日后反思和整理的切入点。学生自己既可以看到自己的思考路径,也可以看见,老师在学生自己思考过程中,做了哪些引导,使用了哪些铺垫,是如何如何达到最后的正确答案的。作为解答一道试题的正确性,这样做就足够了。但是,在考场上,没有人引导学生,没有人启发学生,没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这就要发挥做题方法的作用了。关于做题方法,很多人迷信它。并不是有了方法就就可以“包治百病”,一是方法不能多,如果老师把方法也当知识一样,一片一片的讲,那就给学生增加了新的负担。学生在考场上根本没有时间辨识题型和具体使用做题方法的。所以,方法要简介好使。那什么样的方法能起到这个作用?其实,即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便可。方法的价值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犹如老师在考场指导学生一样,唯有如此,方法的价值才会显现。即没有老师在,但是有方法在。
至于知识层面,全国卷从来不会让学生大篇幅的默写大片大片的知识。试题是原创的,设问也是原创的,那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才可以解答创新试题。一味固守着课本上的原始观点和概念,那是不可能解答具有原创性质的试题的。或者说课本不会给学生提供将要面对的所有问题的答案。
【推荐阅读以下原创作品】
姜修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学科原创试题节选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