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去年央视新闻中曾详细阐述新基建七大领域,与我们近期报告所划分“狭义新基建”(5G基站、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广义新基建”(特高压、充电桩、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等)框架基本吻合,只是央视口径范围更小一些。第二,在本文中,我们对央视口径七大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做一个粗略估算。特高压:估算投资规模800-1000亿。
城际高速与城市轨道交通:估算投资规模5400-6400亿。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估算投资规模200-300亿。
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估算投资规模1200亿。
第三,简单来看,七大领域新基建的年内投资规模可能大约1.1万亿左右(大约占去年基建投资总额6%),不含城际高速和城市轨道交通大约4500-5500亿。当然,这只是一个关于“量级”的粗略估算,且只是依据特定口径,未必能涵盖所有新基建领域。
第四,新基建占比小,决定方向和弹性;老基建占比大,决定速度和稳定性,对2020年经济来说,二者都不可或缺。
去年央视新闻中曾详细阐述新基建七大领域,与我们近期报告所划分“狭义新基建”(5G基站、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广义新基建”(特高压、充电桩、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等)框架基本吻合,只是央视口径范围更小一些。在本文中,我们依据央视口径对投资规模做一个粗略估算。
3月4日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再度引发关注。我们在报告《广义“新基建”占基建比重多少?》中,分列了属于狭广义“新基建”的17个领域。2019年3月央视在新闻报道中曾阐述“新基建”七大领域: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均囊括于我们前述报告中的狭广义“新基建”范围内,只是央视口径范围更小。那么,这七大领域能在年内带来多少投资规模呢?我们依据这一口径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型基建,其中21个地区表示推动5G建设与布局等相关工作,并有8个地区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约27.6万个。考虑到联通与电信2020年前三季度的5G基站投资计划为25万个,移动建设计划为30万个,因此保守估计2020年全国5G基站建设量将约为60万个,每个基站成本平均约为40万-50万元,共计投资规模约为2400-3000亿元。2月,人民网报道国家电网全面复工一批特高压重大项目建设,总建设规模713亿元;新开工一批工程,投资265亿元,共计约千亿规模。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中进一步对年内的特高压建设项目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年内确定开工建设与确定建成的特高压线路共计12条,投资规模共计约1500亿元,此外还有年内确定核准的特高压线路1条,投资规模约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是“投资完成额”,考虑到特高压建设期时长问题,近2千亿的投资规模预计将于2-3年建设完成,但设备投资等更多位于前段,估计2020年特高压建设年内正常投资规模在500亿以上,考虑到本文主要是测算可能空间,我们按乐观区间800-1000亿的范围。城际高速与城市轨道交通:估算投资规模5400-6400亿。据各地区发改委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2个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地铁、有轨电车)获得国家及省市发改委批复同意,涉及到的城轨交通线路约有 59 条,总的项目投资额约 9700 亿元。其中约29条线路已处于在建状态(2条进入试运营期),其余约30条线路预计将在2020年全面施工。考虑到城轨建设周期通常长于一年,预计年内投资规模将为总投资的40%-50%左右,即2020年城轨投资规模预计将达4000-5000亿元左右。对于城际高速,据发改委、国铁集团数据统计2020年开工与续建的城际高速公里数约为1134公里,根据不同时速,单位成本约为0.87~1.29亿元/公里,故2020年城际高速投资规模预计约在1400亿元左右。截至2019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为121.9万台,其中公共桩51.6万台,私人桩70.3万台;同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381万台,车桩比约为3.1:1,而私人车桩比约为5.4:1,普及率明显落后于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规划近1:1的车桩比。根据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预测,预计2020年将新增约公共充电桩15万台,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台(成本约为3~3.6万元),公共交流桩9万台(成本约为2~3千元);预计新增私人充电桩约30万台(成本约为2~3千元),新增公共充电场站约8千座。照此假设,2020年新能源充电桩建设规模预计约为200-300亿元左右。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估算投资规模1200亿。除上述4大领域外,其他领域分别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对于大数据中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由于增值业务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9.8%,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IDC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若保持前期增速,预计2020年相关行业市场规模将达约1600亿元。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战略目标,至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基于此,各省市也针对人工智能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其中有12个省市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合计约4290亿元,大于国家中的1500亿目标。因此,2020年人工智能相关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达至少5000亿元。对于工业互联网,据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发言,据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4800亿元,较2018年增长6.64%。同期,工信部在《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中提出工业互联网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因此,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若保持前期增速,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至少约5200亿元。综上,上述三大领域产业规模预计将于2020年达到约1.2万亿元。根据相关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近年资本性支出占营收比重变化幅度较大,低至4%高至50%,众数约集中在10%比重附近,按照CAPEX的规律,粗略估算三大领域年内对应相关投资规模约在1200亿元左右。简单来看,七大领域新基建的年内投资规模可能大约1.1万亿左右,不含城际高速和城市轨道交通大约4500-5500亿。当然,这只是一个关于“量级”的粗略估算,且只是依据特定口径,未必能涵盖所有新基建领域。如上简单拆分,七大领域新基建的年内投资规模乐观来看可能大约1.1万亿左右(大约占去年基建投资总额的6%),不含城际高速和城市轨道交通大约4500-5500亿。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这只是一个关于“量级”的粗略估算。如果哪个领域有大幅度地提高投资计划,则需重新认识。第二,这是行业直接投资部分,就其影响来说,还需要考虑到关联带动的投资(比如充电桩的便捷性带动新能源车的需求和相关投资)。第三,这一估算只是根据央视新基建口径,未必能准确涵盖所有新基建领域。新基建占比小,决定方向和弹性;老基建占比大,决定速度和稳定性,对2020年经济来说,二者都不可或缺。在《需求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新老基建》中,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逻辑:2020年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则全年GDP需要5.5%左右,这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不能低于5%,在地产投资已经显著低于去年、制造业投资一般顺周期的背景下,基建需要扩张至10%左右。所以对于2020年的经济来说,新老基建都不可或缺。新基建决定方向和弹性,传统基建决定速度和稳定性。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需求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新老基建
【广发宏观郭磊】财政政策力度将深度影响后续大类资产风格
【广发宏观郭磊、周君芝】疫情发生后的首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郭磊、周君芝】如何理解五年期LPR利率的下调
【广发宏观郭磊】疫情影响下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空间?
【广发宏观郭磊】疫情对宏观面的影响和以往事件性冲击有何不同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中微观观测复工进度
2020的六种打开方式
【广发宏观张静静】美股关键词:“桑德斯效应”与海外疫情
【广发宏观张静静】怎么看黄金的风险收益比?
【广发宏观张静静】10年期美债会否重现19Q3的巨震?
【广发宏观张静静】内外两维度看美股风险收益比
【广发宏观周君芝】如何理解1月社融数据的放量
【广发宏观郭磊、周君芝】疫情影响下货币政策稳预期初启
【广发宏观周君芝】如何理解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换锚?
【广发宏观周君芝】相机决策:2019年中期金融货币条件展望
【广发宏观贺骁束】疫情影响下的复工与高频数据情况
【广发宏观盛旭】疫情影响测算中的行业弹性与GDP弹性
【广发宏观盛旭】如何判别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广发宏观盛旭】工业景气度可能在疫情结束后重拾回升
【广发宏观吴棋滢】广义“新基建”占基建比重多少?
【广发宏观吴棋滢】已发行专项债投向了哪些领域?
【广发宏观吴棋滢】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会有哪些特征?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