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学生将来不可能都当老师(第352篇)
各位读者早上好!独立思考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孩子)的主要课题之一。那如何能培养好他们的这项能力呢?其实很简单:引导他们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即可。前面我多次撰文强调:当学生(孩子)向老师(家长)提问的时候,老师(家长)不要在第一时间内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想出一个答案(不要计较对错),然后让孩子拿着这个答案和老师(家长)交流,唯有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能力包括:独立提问和独立回答,然后进一步引向深入思考的能力。不要觉得这个能力没用,其实学生(孩子)在考场上独立考试时,就是用到了这个能力。
如果老师和家长不顾及这个细节,那所有的思考都让老师(家长)包办了,结果是架空了孩子的思考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家长)不要计较孩子的对错、是否天真还是愚蠢。反之,而是以急功近利或是炫耀学问为出发点,最终受害的就是学生(孩子)。
上述讲的是生活中的具体做法。那在复习考试中如何操作呢?老师不是要交给学生做题方法吗?请注意:这个做题方法一定不是具体的某某题型的做题方法,而是原理性质的做题方法,是一种数学思维或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学生才会在考场上实现“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如果只给他某某题型的答题方法。实际上,在极其紧张的考场上孩子是无法对号入座的,大多数方法是失效的。因为命题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回避这些套路,避免学生陷入某种固定的方法引导中。再深一步:生活中没有现成的套路,有也是死板的复制别人。
“以知识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是极其有害的。这种教育理念只关注了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是否完整,是否精准。这是把学生当“知识搬运工”的表现,这是把学习当体力活来对待。这样理念引导下的教育教学让学生逐步的失去个性,老师也不会看重学生在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进步,只会关心在老师提问时,学生能否回答符合课本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内在的野性成长、迷茫成长、焦虑成长。
对于传统上的教师职责“授业”一词的解读,真是应该赋予其当下的时代意义。我们真是应该从脑科学、思维科学、认识论角度、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行为。如果还是迷信于历史上教育大家思想“字面意思”,迷茫于当下各家的众说纷纭,迷茫于自己的唯命是从,那师生忙活一顿只能局限于增加知识量这个达成度上。
怎么办?问题是打开迷惑之门的钥匙。
昨晚咱家大宝姜博厚一如往常的在看动画片《熊出没——丛林探秘》,他突然问我:爸爸,冬天有成群的蜜蜂飞吗?我很好奇看看他,然后又把视角转向电视屏幕:果然在冰天雪地的原始森林里,光头强又被一大群马蜂追着跑。看到此情此景,除了点赞孩子的思考之后,我同样还是让他思考答案和我交流。孩子基本认为:冬天是没有成群的马蜂在原始森林里飞来飞去的。我初步肯定了他的回答。基于确凿,我又上网查看是否真有这种情况,回答是没有的。(各位读者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留言)。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了“一个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孩子的成长就是如此发生的。
动画片的场景很简单:有铺天盖地的大雪、有一片森林、有光头强和一群飞舞的马蜂。只有这四个要素。孩子能把这些放在一起考虑,思考其匹配性和严谨性,我还是由衷的高兴。
与一个6周岁的孩子相比,高学段高年级学生或是成年人所面对的学习课题远远超过了对《熊出没》的认知难度。
全身心的投入,进行深度学习。要以庖丁解牛的精神对问题(文本)进行解读和构建,这样的学习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作为老师而言,唯有如此,才能解答学科内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对于学科知识仅仅是“线性认识”,则无以应对学生突发奇想的提问,还会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再比如数学学科。尽管我是高中政治教师教不了具体的数学科目。但是,我仍然发现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而忽视了这些公式、定理是如何来的。问题在哪?忽视了过程,只关注结果。为啥能有这些思考?还是哲学的功效:矛盾观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如果只关注公式、定理这些结果,而忽视认识的过程,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认知结果自然就不科学,做起题目来也是买彩票式的撞大运。
在听报告和讲座的时候,或者公开课优质课的时候,很难听到作者是处于怎样的情节、情怀才来做这些事情的,这些情感的因素、教研精神因素是极其缺乏的。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专家学者是如何组织语言进行课题备课的,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妙不可言”或者“不能见光”的因素。因此,对于听众而言只能知道结果很绚丽,但是无法学到其“制作过程”。如此看来,还是没有学到真本事。
很多人能达到“以简驭繁”本事,通过归纳的方法来实现。归纳的方法是否是用来“以简驭繁”的呢?如果读一部金庸的小说,我们仅仅就用书名就概括、归纳过去了,是不是会忽视里面很多精彩的细节。我始终认为:简单的事情要简单的做,复杂的事情要复杂做。如果是为了急于交差,则可以糊弄过关,“以简驭繁”;如果是真正的搞科研,我还是如上建议。因为,“以简驭繁”,是省了大家的心,哗众取宠,其实也减掉了踏实务实的科研精神。
关于知识的运用。平时的一线教育教学,只是把学生从课本引导到练习册,再领到考场做试卷。我历来反感这种教育!这样的教育现实,何以培养出适应真实生活的学生。我们做的试题主题99%是离学生生活很远,是让学生摸不着看不见的素材,学生难以相信。既然如此,那教育的功效有多少?
这时,我联想到了一道外国历史考题:日本的高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题目关于中日战争的题目是这样说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除了让各位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外,大家还会问:这样的考题有何价值?
我们都知道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性质的学科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故此,这是众人重视理科,注重其价值的重要原因。但是作为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则极少为世人看重,觉得这是舞文弄墨的无用科目。其实,行为的改变起始于思想的改变。我把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成为:思维实验题。
就是说:思想、思考、思维也是可以用来做实验的。只不过这个实验是在主观世界、在思维意识领域进行的推理和实验,只不过这里大多用思维和逻辑,现实和历史来当试验品,当然理科的素材和工具也可借鉴。如此看来,文科类的每道规范、科学的试题都是一次“思维实验训练”。
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不光是学生应该会的,这恰恰是专业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家长咨询我,学习文科有什么用?我总是回答:学科本无所谓有用没用,关键看人有用没用。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老师,我认为都应该有自己的社会价值,不应该仅仅固守课本,以培养学生考取高分为最高标准。应该走向社会,比如我在2009年就参加青岛市第一次“三民”活动,两年担任青岛电台《行风在线》评论员,14期走进青岛电台《教育新观察》讲授教育教学专题节目,青岛书城讲座等等,我现在还在有选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就是政治学科的社会实践。
我深知的一点是:我的学生将来不可能都当政治老师,那我得告诉他们学习政治学科有什么用,不只是用在考试上得个分数,还可以真的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以此来反哺我的课堂教学。
【推荐阅读以下原创作品】
姜修亮|今天军训口号声就是明天教室读书声(军训纪实4)(第347篇)
姜修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学科原创试题节选
姜修亮|心灵劝导遇到不良情绪(对北师大吴国珍教授两个问题的思考)
姜修亮|你家孩子有这些学习细节的不足吗?
姜修亮|影响孩子人生的33种(句)优秀品质和箴言(家教分享)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7,8,9)|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3,4)|姜修亮
姜修亮|关于日常课堂九大“失效片段”的调研和思考(1,2)|姜修亮
姜修亮|[养生之道]为了健康而奋斗
姜修亮|[时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国际比赛
姜修亮|时评:一个人毁掉一场比赛
姜修亮|时评:不忘初心 方得民心
姜修亮|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姜修亮|童言童趣(家庭故事五则)
姜修亮|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六大糟粕
姜修亮|你不知道的三个学习原理
姜修亮|做人做事做自己
姜修亮|工匠精神与职业艺术化
姜修亮|什么人不值得帮助和尊重
姜修亮|生命中,哪个人让你时常想起
姜修亮|我为儿子写童话
姜修亮|平庸和优秀的差距在哪里?
姜修亮|心中那颗小树
姜修亮|和孙主席的一次饭后闲聊
姜修亮|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姜修亮|诚信与生存
姜修亮|启蒙与唤醒
姜修亮|谁来买她的火柴?
姜修亮|二两牛肉
姜修亮|找回自我 活出天性
姜修亮|创业简史:这不是一颗流星
姜修亮|论质疑精神
姜修亮|答学生课堂提问的几段即兴讲话
姜修亮|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姜修亮|人格魅力初体验——记我与当代教育家崔仁波先生的几次交集
姜修亮|不必远行,幸福和修炼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