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访谈:胡弦:诗人的写作与生活 (总1118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胡弦,1966年生,现居南京,出版诗集《阵雨》《寻墨记》《沙漏》,散文集《菜蔬小语》《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曾获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柔刚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诗刊》《十月》《作品》《文学港》等杂志年度诗歌奖、中国诗歌排行榜2014-2015年度诗歌奖、2015名人堂年度诗人称号、2016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诗人奖等。诗集《沙漏》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胡弦:诗人的写作与生活

 

■胡弦、梁雪波

 

梁雪波(以下简称梁):一个诗人的精神成长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童年生活和乡村记忆犹如一座“话语之乡”,不仅是重要的写作资源,而且决定着一个诗人命运的展开。你生长于苏北平原,对那片土地有着怎样的记忆?能为我们描述一下你在“杜楼”的童年生活吗?

 

胡弦(以下简称胡):苏北平原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大了,涉及到童年或乡村记忆,我脑子里出现的基本上是我出生的村庄——杜楼村,或者再加上黄河古道和我上过学教过书的几个镇子。杜楼村当初的样子,一直在我脑子里。那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黄河改道以后,当初河水汤汤的地方变为沙地,有些流民陆续聚居成村落。我的祖父1949年来到这里定居。联系到自己的家族,我有时觉得这个村庄本身就像个隐喻:看似稳定,但稍作回溯,或者展望,就有无法把握的流变。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我一出生就是地主崽子,受到欺压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现在仍然会写童年题材的诗,但相比于当时幼小、屈辱的心灵,我的诗似乎太温暖了,所以,我曾怀疑自己写出的也许不是真实的记忆,而是与记忆并排着的某种东西。直到这几年我才明白我为什么会不由自主这样写,一是对痛苦的指认,我没有那种令人厌恶的意犹未尽的欲望;再则是,乡村生活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它是无限的,不管怎样诠释,仍含有太多的未知,回忆会帮我重新思考,看看原来的生活有哪些值得用心灵再次经历,还有就是,自己有怎样的愿望在参与到回忆中。

 

梁:你早年的阅读经历是怎样的?什么原因促使你对读书发生兴趣?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书对你的人生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胡: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童年的一大悲哀,就是无书可读。记得小时候,我能看到的,除了课本,就是毛主席语录,加上几本小人书。不过我比一般的孩子稍微幸运一点点。那时祖父与我们分居,是一个走村串巷的说书人。我在他那里找到一本繁体的《水浒》和一本《高玉宝》,几年间几乎把它们翻烂了。开始大量读书,是在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是八十年代中期,读书是一种风尚,像现在听流行歌曲一样。我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借阅了大量的外国小说来看,印象深刻的有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斯》,还有《飘》、《红与黑》等。喜爱这些书,应该是《水浒》对我影响的延续,里面含有反抗、奋斗、英雄主义、江湖梦等等。这些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对悲剧(也许用“悲壮”一词更合适)情节的迷恋心态的形成,这个心态影响深远,一直伴随着我。我那时几乎不读诗,没多少对语言的有意识省察。

 

梁:诗歌最初是以何种方式与你相遇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你有影响吗?

 

胡:第一次接触到写新诗的人,大约是在1988年。我分配在一座乡村小学教书,当地的一位村支书是个诗人,他到学校来做讲座,鼓励我写诗,我甚至参加过一次他们文学社的聚会。但我那时痴迷考学历,那时的梦想是将来到哪个大学去教书,没有写作的想法。后来,我考研的资格(那时考研要上级教育部门批准)遭到否决,心中迷茫,教书之余不知道要干什么。1990年,我调到邻乡的中学教书,公社电影院的院长是位诗人,他拿了他在当地报纸发表的诗来给我看,我感觉这样的诗自己也能写,就迷迷糊糊地写了起来。

曾有多年,我痴迷于背诵古诗词,并摹写过一些,所以影响是存在的。我最初的新诗,写的都很押韵,甚而有点节拍器的感觉。对古诗的吸收不够,容易产生这样的副作用。后来,大约五六年之后,我才有意地破掉这种句式,对韵律的追求由外转向内外兼顾。

 

梁:据我所知,你曾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对当时的状况满意吗?有意识的写作是否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最初的写作冲动是因为什么?

 

胡:我前后教过十年书,小学四年,中学六年。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教书等于吃上了皇粮,从谋生的角度看,是相当满意的。我很感激我工作过的两所学校,和孩子们打交道,是一件十分清新的工作,教室、操场、简陋的乡村宿舍,午睡醒来后白杨树在风中的飒飒声和孩子们的说笑,这里面有种让人迷恋的东西,让人怀想,回忆。我想,这里也许有我最初的写作动因吧,虽不曾被清晰地意识到。开始写作的几年时断时续,但我渐渐对写作本身有了憧憬。几年后,考研的框框已经宽松,我却对考试失去了兴趣。读到好诗会觉得是莫大的享受,想出一个好句子则会让我激动得颤栗,其愉悦感,甚至超过了教书。我那时预感到,写诗将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很难再被丢下。

 

梁:1991年,你在《雨花》杂志发表了诗歌处女作,当时是什么心情?可以聊聊当时作品发表前后的情况吗?

 

胡:心情十分激动。我想一个人不管写出过怎样的作品,收获过多少喜悦,发表处女作的激动,都是其它心情无法代替的,虽然很多年后,再看那最初的作品,甚至会为当初的幼稚有点难为情。现在有了网络平台,那种在纸媒上初发作品的喜悦也许淡了许多吧。

作品发表前后的事情不太能记得清了。但有件事记得,就是电影院院长很快来祝贺我,并要我请客。我说稿费来了一定请。但还没等我的稿费来到,他因为写诗而结交了一个很漂亮的山东女友,并很快随那女子离开了镇子,一去不返,我此后再也没有见过他。在当年那个有点封闭的镇子,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被传说了很久。

 

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你的写作一直保持着稳健前行的状态,诗艺愈发精湛,留下了大量高品质的作品。如果请你给自己二十年的诗歌写作做一个小结,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有哪些?

 

胡:我开始写作,比许多成名的同龄诗人要晚许多年。如果非得要对这二十来年的创作进行阶段划分,大约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九十年代初到2003年,这是个较长的时段,我主要以黄河故道风物为题材进行写作。我出生在那里,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在教书、特别是在中学那几年,我常用暑假沿着黄河故道进行或长或短的徒步旅行,行程算起来大概有数百公里。当时黄河古道实际上是片荒滩,遍布蒲苇、沼泽、沙子,有些地段会有果园。旅行是一笔财富,成为我后来写作中难忘的题材。1996年我调到报社,做记者,那种快节奏和匆忙,对诗歌写作是一种伤害,有几年写得很少。2000年后,我做副刊,后来又到文化馆工作,比较清闲,有时间研究一下地方文化和消化原来的经历,诗歌写得多起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以徐州汉画像石为题材的一组诗。第二个阶段是2004到2008年,这几年是个挣扎期,也是个蜕变期,很痛苦,但在诗艺上渐有所悟,《冬天》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作品。从2008年至今,可算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内心的“定”。这个定体现在我几乎放弃了散文随笔的写作,只写诗,这样做既是有意为之,也觉得仿佛是来自诗歌的召唤和要求。这个定还体现在内心的安静,这是种悬浮在紧张中的安静,能使我保持洞察和感受的敏锐而又不被身边流行的生活带走。

 

梁:由《诗刊》社主办的“青春诗会”是一个延续了多年的诗歌盛会,旨在挖掘和推举有潜力的青年诗人。你参加的第18届“青春诗会”有哪些诗人参会?那一届探讨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胡:第18届“青春诗会”是2002年初夏在黄山召开的。参加那届诗会的诗人有鲁西西、黑陶、杜涯、雨馨、李轻松、张祈、张岩松、江非、庞余亮、哨兵、魏克、刘春、姜庆乙和我,共14人。据主办方说,这是90年代后期以来创作实力最为突出的一届。那届诗会并无预设的主题,但会间张祈一首歌颂祖国的诗引起了激烈争论,因为触及到了对某些题材“怎样写”的问题。大卫当时是诗刊的编辑,他的幽默和豪爽一直引领着诗会的气氛。梁小斌是辅导员,除了谈诗,还赠我以他的随笔集《地主研究》,在其后的多年里,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我极喜爱,一读再读。此外,庞余亮、黑陶、江非、杜涯、鲁西西的诗给我印象很深。诗会其实是个改稿会,我记得我们有三四个人在会前撺掇了一番,就是坚决不准动我们的稿子,约定,若让我们修改就退会。现在想来很好玩,当时却极认真。一触及到诗歌作品,诗人的孩子气尽显。

 

梁:你获得过很多重要的诗歌奖,例如,中国诗歌学会、《人民文学》、《散文诗》、《诗潮》、《诗林》等杂志举办的诗歌竞赛奖,《诗刊》社还曾在2009年授予你“新世纪(2000—2009)十佳青年诗人”称号。最近你的诗歌《劈柴》刚刚获得了《作品》杂志的“长诗金奖”。你对这些荣誉怎么看?它们是否会影响到你的写作?

 

胡:诗歌奖前的重要二字似乎可以去掉,特别是在评奖多如牛毛的当下。

一个诗人在写作开始不久的某些阶段,是可以参加些竞赛的,获奖了,有助于知名度的提高,而且,那时候因为写得可能还不够好,容易怀疑自己,获奖有助于自信心的提升。当然,不参赛也无妨。因为最终,诗好不好,不由是否获奖来定。



梁:事实上,你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位内敛、安静的写作者。在当下诗歌界有不少浮躁而嘈杂的声音,但其中很少能听到你的发言,哪怕是批评性质的。你是否认为诗歌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事业,而应与时代和大众保持必要的距离?正如你所说的,“诗歌是自己心灵的偷窥者”,诗人应该把公共生活转化为个人生活,并且安于自己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胡:我不善批评,那似乎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诗人须听从诗神的召唤,此外再无其它。我偶尔也会看些诗歌批评文章,但我一直以为,中国的诗歌批评,相对于其热闹的场面感,内核要弱得多,空得多。所以,这种热闹不是什么好事,它使许多不怎么解诗的人混迹其中并取得了话语权。这也反映了当下诗人群体的内心不够强大和坚定。诗人的骄傲在渐渐消失,这对中国诗歌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诗歌写作当然是个人的事业,但个人事业与时代和大众保持距离并不矛盾,这里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所谓公共生活或者时代,都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生活和时代,或者说,诗人所要表达的东西总是主观的,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是一种心灵影像,诗人会不自觉地另造一个世界,并从中取得一种高层次的真实性。

 

梁:你心目中的诗人形象是怎样的?在你的阅读与交往中,有哪些诗人是你特别钦慕的?他们的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诗人形象是怎样的?我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见过许多其貌不扬而能写出好诗的诗人,而一些极具文艺气质的诗人,文本倒弱得多。诗人的外部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我钦慕的诗人很多,不能尽数。若非要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邹静之,其人有古风;一个是忆明珠,是真名士。两人我都只见过一面,其后的交往也不多,但他们留下的印象对我影响深远。

 

梁: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有哪些因素会限制住一个诗人的才能?

 

胡:首先应该有天赋,有才情;其次是有经历,因为沧桑亦诗;另外还有专注、学识、胸怀等等。在限制诗人的因素中,不敢讲真话是最容易成为桎梏的一个因素。所以,一个诗人有必要时时回首并自问:我说出的一切是否已不自觉地戏剧化了?是否都是真的?

 

梁:在诗歌写作中存在着“南方诗歌”和“北方诗歌”的差异吗?对于“青春写作”与“中年写作”之间孰高孰低的观点,你怎么看?

 

胡:南北差异肯定是有的,因为人离不开其环境的限制,地方的山川风物、文脉对诗歌的参与不可小视。但以现在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及人的流动性,这种差异会被大量地消解掉。至于“青春写作”与“中年写作”之间的高低,这个对一般人有效,对天才是无效的,蓝波的作品大都在青春期内就完成了。但我本人更喜欢将创作力量保持到暮年的大师,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就是那样。

 

梁:作为诗人,你对当下的诗歌批评是否满意?批评与写作之间是否能实现一种相互发现相互促进的交流共振?你理想中的诗歌批评是怎样的?

 

胡:不怎么满意,批评界似乎是热闹的,但算不上真正发达。批评与写作之间能否共振?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然而,经过评论家,经过各种阐释,一首诗仿佛有了另外的活法和存在方式。但我知道那不是真的。某次评论家开会,诗人列席,一个诗人站起来对某个令人尊敬的评论家说:我是看着你的评论写诗的。大家哄堂大笑。我却笑不起来。我想,某种绝对的批评自由也许已经出现了,甚至带来了奴役。

理想的诗歌批评应该有准确的辨认和言说,如果再高一点要求,批评家应该是预言家。诗歌批评也许是这样一种东西:其一,它的“内幕”,它怀抱的核心,应该存在于诗中,而不是其它地方;其二,如同草木之实,它应该忠实于自己渊源。从没有一粒松果渴望长成一棵橡树,所以,它应该有一个内部的绝对理性的逻辑,以及拒绝调和的本性。


 

梁:诚如著名诗人韩作荣所说的,你是“为数不多的进入自主写作状态的优秀诗人之一”。你的诗作的特征,在于“对诗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在凡俗的生活状态里捕捉诗性意义,于熟常的遮蔽中揭示、发现真理的蕴涵”。我发现,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你思考和通过语言着力呈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哪些心得?琐碎平庸的生活往往会磨损掉一个人的感觉,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敏锐性?是否如你说的要有一种对生活的“紧张感”?

 

胡:我有些心得,但没仔细梳理过。对我来说,写作,就是触摸生活深处的零散片段,并把那感觉留住。此中,写什么和意义何在,都在那感觉中。但在具体操作时,你必须同写作对象搏斗。诗人在写作中要做个凶悍的挖掘者。

被理解的生活,远比正朝前滚动的生活重要。让自己呆在前者中,成为一个亲密的知情者,就能保持感受的敏锐性。

 

梁:请谈谈诗歌和修辞之间的关系。你的诗在语言上节制、简洁,往往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出现出人意料的陡转,形式上比较考究,注重细节,比如破折号的运用就极富意味。这对于注重直觉和语感、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年轻一代诗人来说,彼此间似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可能被他们批评为“太传统”。对此你怎么看?

 

胡:诗歌应该对修辞保持警惕,因为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一种写作常态。诗应该不时“向下”,从口语那里汲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和力量,修辞之外的力量。但要记得不能老呆在那里。

“直觉、语感、陌生化效果”也一直是我诗歌的特征,不然,我那“出人意料的陡转”要转到哪里去呢。

我不关心自己的诗是否传统或别人怎么看。另外,“传统”是个强大的词,它代表着某种统治力和永恒性。中国新诗有了一种我们真正认可的传统吗?

 

梁:除了诗歌,你还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已经结集出版的有《菜蔬小语》、《菜书》等。当初怎么会想到写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蔬菜?

 

胡:先有的《菜书》,台湾的繁体版。我在《联合报》上发了些写蔬菜的文章,被出版社的人看中,就结集出版了。《菜蔬小语》是《菜书》的大陆配图版。写蔬菜与我出身乡村有关。它们就像我的乡下亲人,我写时,能体会到某种根脉相通的温暖和恩情。

 

梁:长期的诗歌写作训练对后来从事散文随笔写作,有哪些帮助?未来有哪些写作计划?

 

胡:诗歌写作也许是最好的语言训练,对从事散文随笔写作帮助很大,因为不管写什么,最后都要着落在语言中。写诗的人写散文,诗歌的意象、韵律、结构、转换等等,会很自然地出现在散文中,从而带来不同的情致。

我有一两个长诗的写作计划。散文方面,有个汉画像石的文化散文写作计划。但我现在基本不写散文,真正动手,应该是很多年以后的事。

 

梁:你具有诗人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由于工作的缘故,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来稿,在你的视野里,当下诗歌写作的整体面貌是怎样的?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胡:我做编辑,有时会向成名的诗人约稿,但已很难约到让人兴奋的稿子。这大概是中国诗歌整个面貌的一个缩影吧。至于问题,年轻人拥有无限的未来,这个先不去说,我想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中年诗人“中年写作”的乏力。我有时想:六十年代的这批诗人的写作,十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梁:通常你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除了读书、写作,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胡:我上午上班,下午读书写作。我的爱好不少,打牌,下棋,打乒乓,散步,打拳,听音乐,看电影和球赛,都喜欢。但现在已舍弃了很多。我有些时段会选择每晚看一部电影,直到自己厌倦,就停下,并等待下一个周期。在运动方面,我好像只剩下散步了,只要不太疲劳,每天快走一小时去上班。

 

梁:最近读到哪些好书,可以向大家推荐推荐。

 

胡:刚看完《布罗茨基谈话录》,以前看过他的诗,看这个谈话录,是个重要的补充。诗总是会离开作者独自呼吸,但谈话录却像一部戏剧,诗人出现在了最前面,如此近,我几乎能听见诗人的呼吸。

 

梁:对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您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胡:年轻人从来不缺才华。但在写作中,才华有时并不可靠。我们要找到那些与才华搭在一起的东西,甚至看上去笨拙的东西。


2012年5月


文章来源:《空楼梯》



(梁雪波,1973年3月生。主要写作诗歌、评论、随笔等,作品发表于国内各大文学刊物,被收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年度最佳诗歌”、“年度新诗排行榜”、“中国新诗年鉴”、《江苏百年新诗选》等多种诗歌选本。出版有个人诗集《午夜的断刀》。曾获首届江苏青年诗人双年奖、第九届金陵文学奖、第二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第四届海子诗歌奖提名奖。)



往期回顾:


1\诗眼睛||他评:胡弦的《烟缕》(连载36)(总244期)

2\诗眼睛||理论园地:胡弦:粒粒细沙,替庞大之物打磨着灵魂 ——胡弦访谈录(总872)





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理论园地与他评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谭五昌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谷禾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王俊才  王二  木心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恩荣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宋晓杰  宋晓杰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胡权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李曙白  殷龙龙  李犁  招小波  谷未黄  张远伦  刘庆邦  孔令剑  悦芳  三色堇  宝蘭  曹谁  霍俊明  阎连科  阎连科  葛水平  葛水平  马晓康  薄小凉  方方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燎原  韩庆成  张二棍  张二棍  刘年  刘年  刘年  贾浅浅  李不嫁  大解  慕白  梁平  霍俊明  张执浩  朵渔  项见闻  项见闻  项见闻  李点  谢冕  温建生  雷霆  张建新  路也  王国伟  张炜  月色江河  梅尔  刘川  月牙儿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七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七告读者书(总1073期)(2020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汉诗三百首 || 《汉诗三百首》2019卷目录 (新年特刊)

 诗眼睛||快讯:《2019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由台湾甘露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总1036期)

 诗眼睛||快讯:《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20卷)诗歌年选目录 (校正版)(总1037期)

 诗眼睛||下雪诗专辑:欧阳江河/王小妮/李少君/胡弦/李犁/西渡/商震/娜夜等一百首关于下雪的现代诗精选(总1054期)

● 诗眼睛||清明节专辑:席慕蓉\叶延滨\黄亚洲\梁志宏\龚学敏\李犁\潇潇等87首清明节现代诗歌精选,(总1077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