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荐读:李曙白的诗(总1026期)

雨中思绪集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李曙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刊《诗建设》杂志社社长。江苏如皋人。1968年起插队农村8年,1977年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考,入读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留校至今。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诗集《穿过雨季》《大野》《夜行列车》《沉默与智慧》等。现居杭州。




玉盘珍珠无声有声

——读李曙白诗集《夜行列车》《沉默与智慧》


洪迪


放下刚读的李曙白近作《夜行列车》(2014)、《沉默与智慧》(2018)两本诗集,无端记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诗句。是呀,玉盘珍珠、无声有声,正是我此刻对于李曙白的新诗集漾动着的一些朦胧观感。

曙白诗歌的视野是比较宽广深入的。光点出两集中分辑标题便可作证。《夜行列车》:“月全食”、“石头剪子布”、“夜潮”、“忘川”、“石头中的河流”、“夜行列车”、“黑陶之舞”、“在《诗经》中涵泳”、“大河以北”、“铜把手”;《沉默与智慧》:“霜野”、“雾霾中的城市”、“风带走了自己”、“敲门的人”、“钟声与鸟”、“蓝茄克”、“民间收藏家”、“天上草原”、“在水上”。虚的实的、现实超现实、城市平原、古昔当今、身边远方,无不纷纷呈现笔下。

但李曙白诗歌仍旧在于“怎么写”超过“写什么”,有自己显然与人有别的出色的特征。

精短。珠玉匕首般的精短,是戟刺眼球的最先。两集共约270首诗,其中10行以下的超过100首,其余多在20行以下,只有2首最长,亦不过50行左右。诗当然不以短长论英雄,且可以短长各式各类兼备。但精短而不小气,不浅薄,总是可赞赏可追求的。

秀句。有句无篇当然不佳。有篇无句而通体浑然皆佳者可归上乘。而有篇有句谁不祈求。“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警策”,《文赋》这个诗文创作要求,还是为中外古今诗人所共奉。值得注意的是曙白诗中,警策秀句不时争出,各显其妙。诸如“石头漂在水面上/而木浆沉入水底”(《谎言》),佯缪的矛盾语法,使常事出奇。“江水凉了有人在喊/凉得咬手指了”、“把木船泊在江岸/归来的人/一身芦絮如霜”(《江边秋意》),在喻象上化平常为尖新。“十一月,秋风吹空整座山林。/是一只蝴蝶,作为最后一片树叶从高处的树枝落下。”(《十一月》)不仅是蝶、叶作喻,而且使全节诗的氛围,使诗句整体秀出。“一杯茶喝到寡淡处/才知道百味皆如水”(《荒凉》),则是生活哲理的警策。

沉思。善于沉思是现代诗歌先锋性的要妙所在。海德格尔反复指明:“人和存在这种本源的符合,明白地实现出来,即为思。通过思,我们才第一次学会安居于存在的天命的超越之境,亦即安居于框架的超越之境。”“在思中,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所以,在、人、思、言、词同一。看来,特色诗人李曙白在创作中,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不固执亦不拒斥,兼收并蓄,唯喜好又顺手用之。在诗美创造中,诗人既沉思人的社会存在境况与向人性的本真复归;又选择诗的视角、着眼点,尤其是聚焦点(即旧说“诗眼”)之所在。且看《林中》:


我们都已经接近那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一枚果实落下落叶和光芒

同时照耀树荫中的路看林人的木屋

孤独地守望渐渐远去的寂静


因为前后的差异没有相遇的两个人

他们走在同一条山路上


此林中的境况,既现实又超现实。“那个神秘通道的入口”指的是哪里?或者有何象征意义?中间一节,“树荫中的路看林人的木屋”是具象的,可能真实存在的,因而是现实的。而“落叶和光芒”,如何又何以“同时照耀”呢?“看林人的木屋/孤独地守望渐渐远去的寂静”一语最妙。“孤独地守望”的主语是“看林人”,却被“木屋”不动声色地暗换,“寂静”如何又何以能“渐渐远去”呢?哦,哪是“我们”,那些寻找“那个神秘通道的入口”的人们?末节的“他们”实即开首的“我们”。“走在同一条山路”,“因为前后的差异没有相遇的两个人”,显然愈更“孤独”而“寂静”。短短6行诗,创造了如此揪心的孤寂境界,凸显了某些先行者探索者现实超现实的高傲形象。这就是诗人沉思之所得。再看《梅》:


一枝梅插在画有梅花的瓷瓶中


瓷瓶上的梅一如既往

满枝是怒放的红

而瓷瓶中的梅还没有开花

只有一些骨朵欲开未开很拘谨地

匍匐在褐色的枝条上


瓶中的梅花看瓶上的梅花

瓶上的梅花看瓶中的梅花

它们在一起只是漫长时光中一次

短暂的隔水相望

因此梅和梅都努力保持着平静


浇花的人站在瓶外

他并不知道那些梅的想法


此诗正是以巧思深思取胜。第一句就决定了全诗:梅化身的三种角色——瓶上梅,瓶中梅,插梅人;三者的特殊关系——陌生而纠缠,极近而永远的遥远。“它们在一起只是漫长时光中一次/短暂的隔水相望”。而瞬间即为永恒。中间两节是这种规定情景的展开。末节两行切不可少,而且是一种骗人的说法。浇花人果真“站在瓶外”,更不知道“那些梅的想法”吗?“梅”便是他/她一身而三任呢!这个插梅人注定是诗人。

虚白。《庄子》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世间》)、“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在宥》)之说,我取其中近乎司空图《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的涵意,作为“虚白”的解释。即类似于国画家常说的“留白”。而虚白正是曙白诗的长处和特色,也是其诗所以能精短的法宝。如何虚白?比如《石头中的河流》:


最初是几声鸟语

在寂静中击中那块岩石


阳光剥落水从石缝中溢出

流淌的响声越来越近


一个走惯夜路的人

驻足倾听


全诗都是虚化了的,所有看似实有的鸟语、阳光、水流、声静等等,都是象征性的虚拟。诗的落脚点是末节。“走惯夜路的人”在“驻足倾听”着什么?是“鸟语”“击中”了的“那块岩石”,是“从石缝中溢出/流淌的”“水”,是这几个散落点所构成的夜的大片混茫的“寂静”。他听到了我们所听不到的无限的夜的秘语。黑少白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而《鹤舞》颇显异曲同工:


鹤在水岸

鹤以舞蹈以独步和华丽的旋转

以引颈天空的孤傲

更深地隐藏自己


苇叶在清冷的月光下随风飘摇


那个霜夜

只有一个人听到了鹤鸣


还需要像上一首一样细说吗?我只想补充或引伸两句:《鹤舞》也可以改题为《孤独》或《孤傲》;那“听到了鹤鸣”“只有”的“一个人”是谁?独舞孤鸣之鹤自身!诗人的化身!

而《黑与白》则显出不同的套路:


把一只黑手套放进黑夜

我们看不出它是黑的


多年后我还发现另一个命题

把一只白手套放进黑夜

我们也看不出它是白的


隔着遥远的岁月看那两只手套

就像看卸妆后的演员

黑与白都只是一层油彩


上两首多现实超现实的意象呈现,在呈现方式的字里行间虚白。这首却几乎全是叙述,多以深思与巧思造成虚白,以少胜多。三节诗,讲了三种情况:第1节,“黑手套放进黑夜”,看不出黑;第2节,“白手套放进黑夜”,看不出白;第3节,进一步解释黑白手套在黑夜都是黑的原因,是夜色,且作了个妙喻,上妆“油彩”。诗的字面少,让人想开去与想进去的要多得多。

韵味。谢赫绘画六法的首要一条是:“气韵生动。”凡艺术的最上乘,皆须有生动的气韵与气韵的生动。用司空图的说法,叫做“全美”,“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李曙白的一些佳作即体现了韵味余味的追求。比如《草原落日》:


落日下沉远方孤形的地平线上

大草原以绿色的手承接这孤独的沉落


羊群还在草地上它们专注于自己的咀嚼

甚至没有尝试改变一下面朝地面的姿势


在黑夜到来之前一片嚼草的响声

再一次加深了草原的寂静


无边大草原日落的素描,寥寥数笔,摄形更传神,绘声愈显静。孤独沉落中升起阔大的寂静。在这种传神寂静中泛滥着诗的韵味。

再如《石壁前的老人》:


他坐在石壁前


大山里的黄昏

寂静与寒冷

从每一道石缝中溢出

树与树的距离

越来越远


一只鸟耐不住孤独

高高飞起的影子

只舞动了一小会儿

便溶入暮色


石壁前的老人渐渐

沉入那块石头


前3节写大山、树与树、一只鸟,是诗的平台,更是氛围;精神全在末节2行:“石壁前的老人渐渐/沉入那块石头”,韵味盎然,余味无穷。

更如《雁》:


蓦然一串唳鸣

雁阵飞过


旅途中的人抬起头

长天一碧如洗

先行者的留言

被雁翅擦得干干净净


回望风中

木门开合


上节写闻,中节写见,从地上天;末节从天落地,回归近边。“先行者的留言/被雁翅擦得干干净净”是警句,触目惊心,蕴一种大悲哀。“回望风中/木门开合”,似平淡而更精警,连大悲哀亦被消解,一切归于自然,得社会人生之道深矣,诗遂余味不尽。

精短,秀句,沉思,虚白,韵味。五个要素相互渗透,互为表里,有机统一,构成了李曙白诗美创造出色的特色。因而曙白的诗歌显出了玉盘珍珠、无声有声的总体呈现,并藉此在当今中国诗坛中兀然自立。

更可喜的是他仍在奋力前行。30多年前我曾在一篇《后记》中说过一句自励的话,现在当然无力且不说这样的话了。不过,拿来转赠曙白还是合适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愿多带几双草鞋。


2018.7.2,于台州临海龙颐山麓三光鸟巢



李曙白十一首诗歌点评


无声手枪


那个早晨你射出的子弹

在空中

像鸽子一样飞翔


我们正走过早春的原野

专注于天空

几片花朵样的云


因此 我们都作证

那个早晨 确实有

鸽哨从我们头顶掠过


我们没有听见

枪响


点评

作者用一个艺术形象揭示了虚假的和平,以及虚假和平的形成。这个艺术形象,就是“无声手枪”。

“那个早晨你射出的子弹/在空中/像鸽子一样飞翔”,诗一开始,便将“你”射出的子弹与鸽子联系在一起,和平鸽和平鸽,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这样就把虚幻的和平带出来了。

子弹已射出,本身就失去了和平,用了“像鸽子一样飞翔”,就成了和平的虚幻。

造成这种虚幻的原因,既有放抢者破坏和平在先,又有掩盖真相者随后。下面就一一道来。

“正走过早春的原野”、“专注于天空几片花朵样的云”的“我们”,都来作证,说:“那个早晨 确实有/鸽哨从我们头顶掠过//我们没有听见/枪响”。“花朵样”形容云,显出的是美丽与平静,“我们没有听见/枪响”,掩盖无声手枪的真相。

简言之,“无声手枪”的“无声”是一层掩盖,“我们”的证明是再次掩盖,于是,一个虚幻的和平景象就这样形成了。

其实,“我们”的伪证,还具有宣传和扩大虚假和平的作用。(乔延凤)



侧身而过


回到乡间 在一座老屋中

坐下 谷子金黄

秋天在窗户外面波动


这时候还有人出门

渐行渐远 身影像一页帆

从波浪间侧身而过


有一些东西是你的

也有一些东西

其实你从来都不曾拥有


十一月是谦卑的一月

阵风过去 大地

像一只空水碗一样安静


点评

写不同的人,在收获的季节里的取舍:有从外面返回自己乡村的,也有从自己乡村离开,与这个季节“侧身而过”。

季节、收获、追求、取舍,都融合在了一起,拥有与不该拥有,写得从容而自然。

第1节,“回到乡间 在一座老屋中/坐下 谷子金黄/秋天在窗户外面波动”,写秋收的回乡之人,“秋天在窗户外面波动”,“波动”一词选用准确,将光阴变化表现了出来。

第2节,“这时候还有人出门/渐行渐远 身影像一页帆/从波浪间侧身而过”,写此反而离乡之人,与收获的季节“侧身而过”,“身影像一页帆”,形象而准确,这里“波浪”会让人想到成熟庄稼的波浪,又与“远行”一致。

第3节,写“归来”和“侧身而过”不同表现的缘由:“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也有一些东西/其实你从来都不曾拥有”,归结到对东西的该不该拥有。

最后写季节过后,大地上空空如也:作者用“空水碗”作喻,言已没有东西了。

可以推知,那个收获季节离乡之人,是自知不应拥有收获的。

其实,现实社会中,那些剥削者、不劳而获者,无视这个道理;这诗便有了更深的含义,联系到当前一些社会现实,很发人深思。(乔延凤)




存在


一个人因为另外一个人的生而死去

不管生者走到哪儿

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死者的身影

和死者的面孔

 

生者活着

但是死者存在

 

在一块岩石上面种草的人

他更相信石头内部的绿


点评

生与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是生命必不可少的新陈代谢。世界上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也不可能没有生,只有死。那都是可怕的,不可想象的。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个人的生与另一个人的死表面上看毫无关系,但从生态平衡的宏观视角上审视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初读“一个人因为另外一个人的生而死去”,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荒诞,但深思细想这是必然中的偶然,惊叹诗人看问题的视野之宽广独特,格局之宏大深邃。诗人不但把握住生与死的因果关系,而且从生者身上看到了死者的身影和面孔,展现了人类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气象。诗人颠覆了生与死的对立关系,抒写了生与死的内在关系,这是诗的发现,生命的哲理。欧阳江河的“亡灵说”是从精神上研究生与死的关系,李曙白似乎只是从面相上研究生与死的关系,这一切都是铺垫,结尾才是主旨,意在表达死者精神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在一块岩石上面种草的人/他更相信石头内部的绿”,就像生者身上聚集着死者的灵魂一样。这个结尾有点突兀,但充满张力,耐人寻味,升华了思想内涵,成为本诗闪亮的诗眼。(王立世)



暮冬


寒冷渐渐远去,大地刻意

保持着沉静与忍让


树木延续一个冬天的简洁

马从食槽中抬起头

聆听来自远方细微的响声


我们知道有什么正在到来

像捧着一只瓷瓶生怕一失手

碎成一地斑驳的光影


只有一个农人走在自家的地里

一声吆喝肆无忌惮地炸响


点评

开篇寥寥几笔,勾勒出暮冬的寒冷、死寂,又巧妙地带出春的希望和信息。从“马从食槽中抬起头”这句开始,我们越读,就越明晰地触摸到这首诗对生命真谛的洞察,所以这也是一首值得反省品味的饱满之作。诗人以静制动、以静趋动,在层次分明的推进中,遽然掀开诗的内核:春天的脚步永远是势不可挡的,天地如此、时序如此、生命更是如此。如果要说什么正能量的话,恐怕没有什么比诗中的虔诚、敬畏和对信念的坚定更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并引起强烈共鸣了。(雪克)



大寒

 

斯日无风 无雨 无雪

因此寒冷不是风带来的

不是雨和雪带来的

 

寒冷来自高处

来自天空无法看透的深邃

来自那空阔中隐藏的

太多的存在 太多的可能

 

寒冷也来自时间

来自一只挂钟永恒的逼供

来自明天 一条河流上

无端漂流而来的冰凌

 

寒冷还来自寒冷自己

来自我们体内积蓄已久的

对于寒冷的恐惧


点评

  2018年中国诗歌界出了个新名词:老诗骨。许多重出江湖的老诗人,以深刻、坚韧、老辣,一路领跑诗坛。相对于李不嫁的尖厉、汤养宗的悲悯、老黄翔的豪放,李曙白更似大海边的一块岩石,冷峻、沉雄,这首《大寒》,足证我的说法没有大错。诗歌理论家剑男说过:一个诗人必须具备通过某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的心理、暗示某种情绪或思考的能力。--用这句话来解读本诗,再合适不过。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外到内,诗人步步紧逼、步步惊心,所有的机锋都暗藏在意象后面,其呈现出来的寒冷,是具象的准确、到位和抽象的无形、极致,是读后的浑身一抖和心头一紧。如果说,语言的“绕”是一种诗写技巧的话,那么,有些诗歌的“绕”是修辞、是炫技;本诗的“绕”是层层压实的情感和思想。这在某些诗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小区别,但在我看来,却是一条有人跨得过去、有人跨不过去的大鸿沟。(雪克)



迟桂花


它们只是无意间避开了台风

而那些匆忙的先行者

已经早早夭折

成为秋天的葬品

 

世事无常 尤其是

在一个多事之秋

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泡一杯茶静待秋月

 

国事纷纭 一介平头百姓

也就是念叨而已

今晚 桂花的香气虽有些纤弱

终还是一个完美收官


点评

诗人透过《迟桂花》的现象看本质,把笔探入到人的心灵世界,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去发掘诗的底蕴。此诗有很强的生活感受力和文字表现力,善于在平凡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捕捉诗的灵感,用跳跃着的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和富于象征性的语言,去感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广袤丰富的艺术联想中,产生心灵的震颤。(虞锦贵)



狂草


一喝酒便醉一醉

便书法便狂草

 

笔走龙蛇纸惊风沙

无人包括他自己

能够管束那一管秃毫

时而覆晴天为暴雨

时而揽日月于片云

 

一点能捅天空一个窟窿

一折直弯入地府阴曹

一竖列十万大军

挡不住欲来欲去的路

 

不供天王老子驱使

懒听行家里手热议

 

独惧酒醒

人醒来笔醒来剩一纸

墨迹酣醉

如在彼岸的陌路知己


点评

酒后不开车,酒后可以吟诗作画写字。酒酣间,没有了理性和规约,书写技法不再受意识束缚。酒催情生,势借酒起,“酒力”似“神力”,挥洒自如间水平会超常发挥。

此诗通透又充满隐喻,意象纷呈又单一。醉酒中,“狂草”里半醒半醉,运用象征、对比、比喻等手法描绘出强烈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精准的语言,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为诗歌平添了一串跳动的音符。(虞锦贵)





食 鱼


一次近乎完美的手术

你的筷子缓慢前行 从尾开始

然后是翼 然后是脊 然后是一片宽阔的白

头没有动 保持对思想的尊重

酒很少 只是偶尔

呷一口 好像一篇美文

为了不破坏原汁原味的意韵

尽量使用了最短的注释

精致取代了粗糙 品味取代了咀嚼

直到一付完整的骨架在盘子里惊艳呈现


点评

“你”吃相文雅,吃法细腻,吃出的结果甚至还很精致,却无法掩盖这鱼被吃掉了的事实,而在现实里,如此文雅、细腻、精致很可能不止体现在吃鱼上,某些人在“吃人”时也会差不多,这才是本诗所着重呈现的世相。

就表达而言,主要为“你”怎样让“精致取代了粗糙 品味取代了咀嚼”。诗以“一次近乎完美的手术”为总起,然后分别呈现筷子如何缓慢前行,并有秩序地完成对这条鱼的蚕食,鱼头一般很少人爱吃,却被美化为“保持对思想的尊重”,另外,酒喝得不多,“只是偶尔/呷一口 好像一篇美文/为了不破坏原汁原味的意韵/尽量使用了最短的注释”,这足以证明“你”主要在乎怎样将吃鱼这件事做好,力争达到吃鱼应有的境界。而用精致取代粗糙、用品味取代咀嚼,除了为了饱口福,更有其完美主义的病态追求,力争“一付完整的骨架在盘子里惊艳呈现”,如此结果是否会让其他暂时还没被吃的鱼觉得被吃很艺术甚至很幸福呢?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否会让那些暂时还没吃上鱼的人,也力争想爬上一个可以如此文雅而精致地享受吃鱼乐趣的位置呢?

读这首诗,总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日记》,总让我由“吃鱼”联想到“吃人”,而中国传统里的“吃人”也很具有这“吃鱼”的吃相文雅与吃法精致。(吕本怀)



纪念日


那一天之后

我明白了一件事

无论谁在或者不在

白天还是白天

黑夜也还是黑夜


那一天之后

我继续活着

周围的人也一样


点评

诗中所表达的这感觉,我深有体会。在我少年时的某一天,广播里突然响起一阵哀乐,消息让我顿时天旋地转,甚至有极强烈的窒息感。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谁在或者不在/白天还是白天/黑夜也还是黑夜”,而在那一天之后,我与数以亿计的人还继续活着,并且日子越过越好。由此可见,对某个人的过分神化绝非好事,让人们早日明白这个地球离开了谁都照常运转,才更符合真相与常识。(吕本怀)



秋山


黄叶飞舞

褐叶飞舞

红叶飞舞


清扫树叶的人

一回头

又见落叶满阶


点评

这是一幅画。在满山飞舞的落叶中,一个人回头看他扫过的山路,那一刻,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又见落叶满阶”吗?在这空寂的山中,他是不是想起了人世间的烦扰与喧嚣?是不是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回望一生的飘零与孤独,顿生悲秋的情怀?是不是怀人于远方,山重天隔,心忧之而不得相见?亦或,诸多情绪混杂,就像这纷乱的落叶一样怎么扫也扫不干净。

聊聊数笔,一幅简约到极致的中国画,充满意境之美,又在画面之外带给我们太多想像的空间。这是作者对中国古典诗歌刻意继承的佳作。(叶流)



旅人


鹰的翅膀掠过之后

天空的洁净就和寂静一样绵远了


勒马于黄昏一生旅行的人

朝落日的方向远眺


他在倾听

另外一匹马的蹄声


点评

非常简短的一首小诗,只是旷远背景中的一个细节。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当一个身在旅途的人,停下来倾听另外一个人的响声时,他内心的孤独也像天地一样空旷。不由人想起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水)



名人名言:


“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里做一位诗人就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探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够在世界黑暗的时刻道出神圣。”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序》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西川  张执浩  张清华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昌政  昌政  王恩荣  汤养宗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静铃音  宋晓杰  宋晓杰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张执浩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苗雨时  胡权权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聂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张执浩  张二棍  张二棍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昌政  昌政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好诗点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六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六告读者书(总977期)(2017.3-2019.12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诗眼睛||快讯:《汉诗三百首》2019卷征稿启事 (总996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