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臧棣: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总978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臧棣,1964 年 4 月生在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出版诗集《燕园纪事》《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宇宙是扁的》《空城计》《未名湖》《慧根丛书》《小挽歌丛书》《骑手和豆浆》《必要的天使》《慧根》《最简单的人类动作入门》等,诗论集《诗道鳟燕》。曾获《南方文坛》杂志“2005 年度批评家奖”、“1979-2005 中国十大先锋诗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8 年度诗人奖”、2015 星星诗刊年度诗人奖。2015年 5 月应邀参加德国柏林诗歌节。2016 年应邀参加德国不莱梅诗歌节。2017 年 5 月应邀参加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2017 年 10 月应邀参加美国普林斯顿诗歌节。




臧棣: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从他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葳蕤的森林,也可以看到漫无边际的原野,可以从他的诗句之间,窥知一个人的心灵及其学识、思想和情感在这个时代的无限漫漶与耸立。

 

原文 :《在乎诗歌之上》

 

作者 |四川省作协 杨献平

 

诗歌是神谕的结果

 

在这样的诗歌环境之下谈论臧棣和他的诗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我们的主流或者说某一些话语权者对诗歌进行了某一种“形式”和“语言方式”上的界定,甚至“同气连枝”的约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已经与民间的“通俗易懂”“好理解”为标志和观点的等等“正确的偏见”构成了夹击之势。这其实是对诗歌本意的一种“反动”甚至“退步”。诗歌自有其道,“文无定法”是一个显而易见且又留有巨大空间的说法。但一个问题是,新诗发展至今,我们还应当那么直白甚至泛泛地“托物言志”“风花雪月”吗?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个人内在的冲突与困境、现实甚至其蛛丝马迹对人的即时性的影响、具体人的命运于此间的种种迥然与别异,都使得我们的思维、思想乃至感受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诗歌也不可能再以单一的方式去书写、呈现。诗歌乃至一切艺术创作的本质,乃是“无日不趋新”的。一个作家、诗人最重要的一个使命,便是不断地变换“姿势”,用诗歌这件武器,常常出人意料,给自己的创作注入持续的新鲜感,同时也要对诗歌本身进行有效的独我意义上的探索与实验。

 

关于这一点,臧棣的诗歌创作应当是当下最好的范例。这个“范例”指的不是其诗歌作品本身,而是他对于诗歌的一种态度。即在崇尚平庸与直白的诗歌之外,臧棣做的是诗歌之上的艺术创作。我一直觉得,诗歌创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或者“工程”:其一,便是怎样磨练并使得自己的语言及“搭建”的方式更“诗”,更具备诗的效能与“编程”。其二,是诗人与诗歌的关系问题。多数诗人在写诗,而极少数诗人在创造诗。因此,诗歌写作的核心点在于创造,而不是写。其三,处在诗歌之中还是诗歌之上,这其中有巨大分野,处在诗歌之中的诗人当然可以写出好诗,也是诗歌创作当中应有的状态,而既能处于诗歌之中又能站在其上的诗人,应当是诗歌的引领者。

 

诗歌是神谕的结果。当神被人从圣坛上拉下来之后,诗歌的地位也随之降落,取而代之的是小说的兴起。小说从帝王将相走到普罗大众之间,是时代和文明的进步。如此而论,倘若我们的诗歌缺少了“神性”甚至“寓言”的性质,那么,诗歌写作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世俗经验的高级总结”和“个人情感的简单赋予”?那么,诗歌写作的核心与“制高点”又在何处?当代多数诗人丢弃的,不是诗歌在肤浅年代的哗众取宠,而是诗歌的“临渊自堕。”

 

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建筑灵魂宫殿一般品质的诗歌创作,需要的是一种独立的卓绝探索,需要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诗歌冒险精神。诗人臧棣成名甚久,一般被认为是学院派的代表。但臧棣及其诗歌写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从他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葳蕤的森林,也可以看到漫无边际的原野,可以从他的诗句之间,窥知一个人的心灵及其学识、思想和情感在这个时代的无限漫漶与耸立。这一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次性出版臧棣的三本书,即《尖锐的信任丛书》《沸腾协会》《情感教育入门》(2019.8),齐整而又迥异,令人顿生庄重与悠远之感,同时,也感到了来自诗歌本体和深处的一种艺术的“澎湃”与涌动。

 

重启诗性与“天机”的东西

 

唐人释皎然在《记纂源海》中以“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至难而状易,至丽而自然”来论说诗的“四至”,我觉得是深得要义的。臧棣的诗歌写作或许正是这样。诗歌写作,既需要神一样的无所不能,也需要盲者一般化解纷繁而直达本义的能力。

 

在《尖锐的信任丛书》当中,臧棣用诗歌的方式进行的是个人对于事物的爆炸性的认知,或者说撕裂般的自我校正与命名。如《公开的秘密丛书》一诗中的:

 

买张机票,就可以现身在海边的出租车内。

比旅行更漫长的过是我需要你。

如此,我推荐你认真思考一下火山。

 

火山与公开的秘密,这两个不相联系的事物,借助于自然物而强行为人间事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通牒”,这是诗歌“随物赋形”的一种障眼法,其目的还是后者。在《回声学丛书》当中,臧棣采取的方式显然更加隐蔽,其语言或说诗句的“建筑”方式趋向俚俗(或许这不合乎诗歌的要求),但他给予语言和诗句的内核以更新鲜的力量:

 

西红柿疯了。

现实全是对立面。

它想象一个影子从早到晚捏它身上

没日没夜。

它设想自己曾三次拒绝过

世界之最。

它请主持传达一个消息:

没有吃过西红柿的,请再举一次手。

 

然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姑且所说的俚俗反而更庄重甚至沉重,貌似轻佻的语言建筑实际上是坚硬的,不仅给予了诗歌本身强力的支撑,也使得诗歌自身产生了一种“飘移”和“蜂拥的力量”。诗歌乃至一切艺术,难道不就是创造一种新的境界、新的世界及其应有尽有之外围吗?臧棣的雄心好像是用自己的语言,对一切应予书写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颠覆、解构和隐喻。

 

在其《情感教育入门》(如此命名,或许他想将“入门”的通俗性转换得更具有气象和诗学价值)一书中,不论是哪种的“入门”,前者的限定和后者的敞开,构成了他入门系列诗歌的多义性与无限性。“生命的技艺常常忽略/物种的差异,波及不同的/世界神话:

 

悬崖上,将烈马勒住的人

也许从此会转而关注银鸥的

濒危状况;

毕竟,它们体型庞大

脊背上的神色如同鬃毛下的

极少被注意到的发暗的勒痕

 

(《银鸥入门》)

 

老式电线杆,不在街面上

但从闹市区往里随便一拐,

他们的身影,便赫然在目

迄今还没拆除的原因,

细究的话,比历史中

总会有很多死角还暧昧

 

(《一只喜鹊是如何起飞的入门》)

 

如此等等,基于现实情况而将之有意分解开来,用碎片和残渣的形式,进行新的诗歌意义上的拼接与组合,使得臧棣的以“入门”为标题的诗歌作品有了沉于人间烟火与俗世渣滓的沉实,更让诗歌具备了足够的“气场”和飞行能力,扩大了“受力的环境”和“打击的精确度。”

 

有人说,臧棣的诗歌难懂,事实上,所有难懂的诗歌都是对世界浅薄那一面的自我回避。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是不屑于让自己过分被现实和既定之物所拖累与拘束的,出乎其外,实深在其中。如《沸腾协会》一书,“协会”这样的诗歌标题冠名实在是有趣,一开始令人一头雾水,因为它颠覆了我们关于诗歌标题及其命名的“常识”。

 

它的游戏就像我们参观过的笼子,

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

变大的笼子好比宇宙比政治肤浅,

变小的笼子,就好像有一种沉默,

只能由我们的替身来打破

 

(《黄雀协会》)

 

几株雪松错落着时光的门廊。

紫燕飞上飞下,给命运调音——

它们迷乱的影子

就像被锉子锉下的碎屑

 

(《邂逅协会》)

 

如此等等的诗歌,其实是极其容易读懂的,也是由浅入深,甚至令人震撼的。我们在日常中忽略的,恰恰是诗人重启诗性与“天机”的东西。在这方面,臧棣的诗歌为当代诗歌提供的不仅仅是对诗歌本身有力的探索与实验,也是一种在努力构建自我的诗歌书写方式。只是,他所做的,到目前为止,真正认同的人还是太少了。

 

这种少,我觉得也是很多诗人的责任。当然,有人写当下的诗歌,用来博取套现式的荣誉与好处;有人致力于诗歌的恒久性与诗歌创作的未来意义,为的是把作为拿来主义产物的新诗向前推进。大抵可以说,臧棣和他的诗歌属于后者。因为在诗歌写作上,臧棣一直是独立的。而对于新诗和更多的诗人而言,诗歌是无尽的,艺术也是无尽的,在此年代,在此路上,“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我们要做的,既在诗歌之下,更在诗歌之上。



臧棣:写诗种菜,为细小日常的事物辩护

 

作者:许旸


▲诗人臧棣谈最新“诗系”

 

在中国诗歌界,身兼诗人和批评家双重身份的并不多,活跃在当代诗坛的北京大学教授臧棣是其中一位。最近臧棣出版了三部诗集《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以一种看似“先锋”的方式——写“协会诗”“丛书诗”“入门诗”,呼吁人们对身边“细小的事物”投以关注。日前举办的上海思南读书会上,臧棣与作家韩博、诗人胡桑共话“当代诗的感受力”。

 

“臧棣诗系”严选自诗人在2000年至2018年间写作的系列诗,三本诗集有个共同的主题——为细小的事物辩护,让个人生命更多回到自身对生命的觉醒之中,回归对生存的独特体验之中。臧棣认为,哪怕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小事物,恰恰是构成生活最真实确切的鲜活生命体验。“细小的事物不该被贬低,被轻蔑,更不该以崇高的名义加以践踏。历史的宏大建立在对这些细小事物的尊重之上。诗的最根本力量在于它能激发生命的觉醒,诗歌开启的是一个人对生命自身的美妙体验。”

 

“新诗自诞生以来,其评价标准就是‘宏大’。但文学更重要的,其实是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臧棣说,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他慢慢领悟到这一点,并开始专注于生活之美。他在北京有个不到50平米的小院子,院中栽了杏树、山楂树、玉兰树、樱桃树、葡萄树,种了茄子、丝瓜、南瓜等应季蔬菜,带有陶渊明田园诗的情味。在他看来,这些日常的、和生存相关的“小事物”,恰恰是文学应该关注的。

 

因此,他在协会诗中运用诗的想象力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大规模勘测,通过“丛书”方式认真看待并尊重与我们共处的每个事物。“入门”系列诗歌坚持了诗人一贯的诗学主张:对语言的追寻以及对认识的追寻,也反映出臧棣近年来诗歌创作的新变——具有浓郁后现代特征的、互文性探索,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自然书写的再造与化用,由此形成辨识度极高的“咏物的智性抒情诗”风格,对现代汉语诗歌文体建构作出有益开拓。

 

1950年代开始,当代诗的写作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从崇高写作转入日常体验的书写,从高昂的基调转向基于生命观感的个性抒发,从书面雅语转向日常措辞……所有这些写作姿态的变异,从诗的想象力的角度去看,都呼应着当代诗的感受力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从1980年代开始,当代诗的感受力偏向于观察的精确,对日常生存的细节的机智的表达;在情感的锤炼方面,也越来越偏于警惕以往的诗意书写,诗的格调趋向反讽、冷峻。原来备受推崇的线性书写,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即兴、片段化。

 

对此,臧棣观察到,“我们都处在历史的情景中,或者叫它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最大的标志是,它非常讲究效率,效率意味着快,以前那种体悟的方式太慢了,如今快节奏在诗歌的感受力上造成了很多变化。”以前通过很文雅迂回的文辞去表达世界的方式,变成用口语、在现实社会流通的日常语言,去更快捷传达现代中文思想情感,不要通过弯弯绕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当代诗歌用了很多内容比较直白的语言,其实理念就在于表达效率速度的追求。

 

“我们需要重新跟世界相遇,重新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或者说感受力,而这个感受力不是跟以前我们所认为的诗歌的认知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这三本书的意义就在这里。”胡桑认为,这套诗系重新探讨了诗人如何与世界相遇,如何感知书写这个世界。

 

“中国古典山水诗最后回归到宁静,是中国哲学的结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安慰。”韩博谈到,中国当代诗歌,不断地希望突破已有的边界,不是寻求一种自我安慰,而是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 。“臧棣的诗歌让我感到惊奇,有点像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的诗篇,以旁观世界的方式切入对话,类似孤独的喃喃自语,传递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

 


在乎诗歌之上

——读臧棣三本新诗集


杨献平(成都)


在这样的诗歌环境之下谈论臧棣和他的诗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我们的主流或者说某一些话语权者对诗歌进行了某一种的“形式”和“语言方式”上的界定,甚至“同气连枝”的约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已经与民间的“通俗易懂”“好理解”为标志和观点的等等“正确的偏见”构成了夹击之势。诗歌自有其道,也可以随意说,按照各自的理解来进行界定,进而实践,谁也没有说诗歌应当怎么写,“文无定法”是一个显而易见且又留有巨大空间的说法。但一个问题是,新诗至今,我们还应当那么直白甚至泛泛地“托物言志”“风花雪月”吗?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个人内在的冲突与困境,现实甚至其蛛丝马迹对人的即时性的影响,具体人的命运于此间的种种迥然与别异,都使得我们的思维、思想乃至感受世界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诗歌呢,也不可能再单一的方式去书写、呈现。在中国的传统中,“以不变应万变”“静水流深”“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之类的话,适合于处事,而诗歌乃至一切艺术创作的本质,乃是“无日不趋新”的。一个作家诗人其最重要的一个使命,便是不断地变换“姿势”,用诗歌的这件武器,常常出人意料,给自己的创作持续的新鲜感,同时也要对诗歌本身进行有效的独我意义上的探索与实验。

关于这一点,臧棣的诗歌创作应当是当下最好的范例。这个范例当中,指的不是他的诗歌创作本身,而是他对于诗歌的一种态度。即在崇尚平庸与直白的诗歌之外,臧棣做的是诗歌之上的艺术创作。我一直觉得,诗歌创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或者“工程”。其一,便是如何磨炼并使得自己的语言及“搭建”的方式如何更“诗”,更具备诗的效能与“编程”。其二,诗人之与诗歌的关系问题。多数诗人在写诗,而极少数诗人在创造诗。因此,诗歌写作的核心点在于创造,而不是写。其三,处在诗歌之中还是诗歌之上,这其中,有巨大分野,处在诗歌之中的诗人当然可以写出好诗,也是诗歌创作当中应有的状态,而既能处于诗歌之中又能站在其上的诗人,应当是诗歌的引领者。

从一开始,我就反对平白如话的诗歌。诗歌是神谕的结果,当神被人从圣坛上拉下来之后,诗歌的地位也随之降落。取而代之的是小说的兴起,小说从帝王将相走到普罗大众之间,是时代和文明的进步。如此而论,倘若我们的诗歌缺少了“神性”甚至“寓言”的性质,那么,诗歌写作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世俗经验的高级总结”和“个人情感的简单赋予”?那么,诗歌写作的核心与“制高点”又在何处?论起平民性, 以及庞杂、深刻、广阔、厚重,包罗万象与触及生民之灵魂,诗歌在很多方面是无法与小说相提并论的。因此,当代多数诗人丢弃的,不是诗歌在肤浅年代的哗众取宠,却是诗歌的“临渊自堕。”

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建筑灵魂宫殿一般品质的诗歌创作,需要的是一种独立的卓绝探索,需要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诗歌冒险精神。诗人臧棣成名甚久,一般被认为是学院派的代表。但臧棣和他的诗歌写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从他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葳蕤的森林,也可以看到漫无边际的原野。可以从他的诗句之间,窥知一个人的心灵及其学识、思想和情感在这个时代的无限漫漶与耸立。这一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次性臧棣的三本书,即《尖锐的信任丛书》《沸腾协会》《情感教育入门》。齐整而又迥异,令人顿生庄重与悠远之感,同时,也觉得了一种来自诗歌本体和深处的一种艺术的“澎湃”与涌动。

唐人释皎然《记纂源海》中以“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至难而状易,至丽而自然”来论说诗的“四至”,我觉得是深得要义的。博尔赫斯认为,“在诗歌写作中,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比喻压榨为隐喻。强调融两个或更多的意象为一体,以增强其引发联想的能力。”因此他说:“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所有的隐喻都是建立在两个不同事物的连接之上,如此一来,只要我们有时间的话,我们几乎就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数也数不尽的隐喻。”应当说,臧棣的诗歌写作或许正是这样的。诗歌写作,需要神一样的存在无所不能,也需要盲者一般化解纷繁而直达本义的能力。

 

《尖锐的信任丛书》

在《尖锐的信任丛书》当中,臧棣用诗歌的方式进行的是个人对于事物的爆炸性的认知,或者说撕裂般的自我校正与命名。如《公开的秘密丛书》一诗中的“……买张机票,就可以现身在海边的出租车内。/比旅行更漫长的过是我需要你。/如此,我推荐你认真思考一下火山。”火山与公开的秘密,这两个不相联系的事物,借助于自然物而强行为人间事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通牒”,这是诗歌“随物赋形”的一种障眼法,其目的还是后者。在《回声学丛书》当中,臧棣采取的方式显然跟家隐蔽,其语言或说诗句的“建筑”方式趋向俚俗(或许这不合乎诗歌的要求),但他给予语言和诗句的内核却产生了更新鲜的力量,“西红柿疯了。现实全是对立面。/它想象一个影子从早到晚捏它身上的/,没日没夜。它设想自己曾三次拒绝过/世界之最。它请主持传达一个消息:/没有吃过西红柿的,请再举一次手……”

然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姑且所说的俚俗反而更庄重甚至沉重,貌似轻佻的语言建筑实际上是坚硬的,不仅给予了诗歌本身以强力的支撑,也使得诗歌自身产生了一种“飘移”和“蜂拥的力量”。诗歌乃至一切艺术,难道不就是创造一种新的境界,新的世界及其应有尽有之外围吗?超验主义认为,人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蔑视外部的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所能达至的是人的灵魂与宇宙的一致性。我相信诗歌有这样的一种玄秘的属性,她不只是言之有物的某种确切与专注,也不只是言志表情的简单工具性的传达和氛围的建立,而更要是对自我与更大世界之外的“感知”谐振同步。臧棣的雄心好像是用自己的语言,对一切应予书写的对象进行全方面的颠覆、解构和隐喻。

 

《情感教育入门》

在其《情感教育入门》(如此命名,或许他想将“入门”的通俗性转换得更具有气象和诗学价值)一书中,不论是哪种的“入门”,前者的限定和后者的敞开,构成他的入门系列诗歌的多义性与无限性。“生命的技艺常常忽略/物种的差异,波及不同的/世界神话:悬崖上,将烈马勒住的人/也许从此会转而关注银鸥的/濒危状况;毕竟,它们体型庞大/脊背上的神色如同鬃毛下的/极少被注意到的发暗的勒痕……”(《银鸥入门》),“老式电线杆,不在街面上/但从闹市区往里随便一拐,/他们的身影,便赫然在目/迄今还没拆除的原因,/细究的话,比历史中/总会有很多死角还暧昧。”(《一只喜鹊是如何起飞的入门》)。如此等等,基于现实情况而将之有意分解开来,用碎片和残渣的形式,进行新的诗歌意义上的拼接与组合,使得臧棣的以“入门”为标题的诗歌作品有了沉于人间烟火与俗世渣滓的沉实,更具备了让诗歌具备了足够的“气场”和飞行能力,扩大了“受力的环境”和“打击的精确度。”

这也说明,任你如何腾云驾雾,钻天遁地,也无法真正地与大地和现实割裂,诗人所能做的,只是在离地三尺或者更高处,衔接天地,并从两者之间采集更多的信息加以幻化而已。有人说,臧棣的诗歌难懂,事实上,所有难懂的诗歌都是对世界浅薄那一面的自我回避。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是不屑于让自己过分被现实和既定之物所拖累与拘束的,出乎其外,实深在其中。在《沸腾协会》一书中,“协会”这样的诗歌标题冠名实在是有趣,一开始令人一头雾水,因为它颠覆了我们从未有过的关于诗歌标题及其命名的“常识”。臧棣之别出心裁,或许他自己有一套说法,可是,在阅读者看来,臧棣的这种“离经叛道”或者说“独创新式”,却是的毁誉参半。因为,很多人觉得诗歌压根就不是这么玄乎的文体,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大抵是对当代诗歌没有太高要求的,惯性的阅读和思考是最为耽误人的。

 

《沸腾协会》

“它的游戏就像我们参观过的笼子,/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变大的笼子好比宇宙比政治肤浅,/变小的笼子,就好像有一种沉默,只能由我们的替身来打破。”(《黄雀协会》)“几株雪松错落着时光的门廊。/紫燕飞上飞下,给命运调音——/它们迷乱的影子/就像被锉子锉下的碎屑。”(《邂逅协会》),如此等等的诗歌,其实是极其容易读懂的,也是由浅入深,甚至令人震撼的。我们在日常中忽略的,恰恰是诗人重启诗性与“天机”的东西。在这方面,臧棣的诗歌为当代诗歌提供的,不仅仅是对诗歌本身的有力的探索与实验,也是在努力构建自我的一种诗歌书写方式。只是,他所作的,到目前为止,真正认同的人还是太少了。

这种少,我觉得也是很多诗人的责任。当然,有人写当下的诗歌,用来博取套现式的荣誉与好处,有人致力于诗歌的恒久性与诗歌创作的未来意义,为的是,把作为拿来主义产物的新诗向前推进。大抵可以说,臧棣和他的诗歌属于后者,正因为他属于后者的原因,在诗歌写作上,臧棣一直是独立的,即使他的那个学院派(其实,诗歌分派之类的,有些哗众取宠的意味,当然,也为了批评和论说的某种方便)当中,臧棣也是自觉地独自行走的。而对于新诗和更多的诗人而言,诗歌是无尽的,艺术也是无尽的,在此年代,在此路上,“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我们要做的,既在诗歌之下,更在诗歌之上。



臧棣三部新诗集: 生命追寻的诗歌路径

 

2019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时推出当代杰出诗人臧棣的三部诗集《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这既显示了出版方的文化前瞻意识,更是彰显出诗歌作者在当代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臧棣作为一个具有诗歌写作者和诗歌研究者双重身份的诗人,在两个方面都对汉语当代诗歌有着突出的贡献。就对诗歌的思考和个人思想表达而言,臧棣近十余年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发布的海量“诗话”(具体数量,暂无确切统计,但可以作者发明的“诗道鳟燕”一语作为总命名)涉及了与诗有关的所有话题,而每一话题都经过了作者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的反复申述,其广度、高度、深度都堪称当代诗学建构的重要存在。在诗歌创作方面,臧棣诗歌惊人的数量和写作的自觉意识及其达到的成就,也是堪称瞩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99年从“协会”诗开始的“丛书”诗和“入门”诗三个庞大的系列诗作。

 

诗人在接受《生活周刊》陈陌的访谈时表示,“开始时,只是想发明一种我称之为系列诗的东西,来缓解大诗写作对我的诱惑。”“新诗历史上,写作长诗构成一种暧昧的文学情结。”“我也有这个情结。但另一方面,我又想破除这个情结。”“对我来说,像协会诗这样的系列,就是长诗的一种变体。或者说,一种变奏。”也就是说,系列诗的写作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存在的一种认为汉语诗歌缺乏史诗传统的认知焦虑和弥补冲动的自我缓解。但随着写作的持续深入,这种原始动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系列诗,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类型长度,从而形成足够的总体意义上的风格力量。”   

 

至于为什么选择“协会”一词作为诗歌题目的扩展名,诗人也是有充分的考量的,“为我们的存在中那些细小的、瞬间的、偶然的、易逝的、平凡的、备受忽视的事物,伸张它们的生命主张。我写的协会诗都很小,有些可能是一个词组,当时内心的一个句子,我把它叫协会。”

 

对于把诗命名为“协会”或“丛书”,臧棣如此给出这样的解释:“我将自己的诗命名为‘丛书’时,确实有一个自觉的意图:一首诗就是一本书。而一首诗触及的内容的深邃,即使动用‘丛书’的规模,也无法将它的含义穷尽。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给一首诗加上‘丛书’这一后缀的缘由。”“这也反映出我对诗的主题的开放式的理解。一首诗触及的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主题,而是复合的主题。丛书的命名,也包含这样的想法:一首诗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生成性的,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正如诗的素材和诗人的眼光之间的关系的不断更新。从意图上讲,丛书的意思就是,一首诗,是写不完的。每一首诗,都是处于一种丛书状态。”显然这些话,不能仅仅看作诗人对自己的写作的某种供述,同时也是他对诗歌的总体认知,因为诗人臧棣同时是本时代最出色的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这一点,读者从《尖锐的信任丛书》中的许多带有“诗”或“诗歌”字样的诗歌题目就可以感觉到,《新诗经丛书》《街头诗丛书》《诗歌动物丛书》《世界诗人丛书》《当代诗学丛书》《启蒙诗学丛书》《环境诗学丛书》《循环诗学丛书》《诗歌友谊学丛书》,等等。当然,这种将诗歌的意识本身作为诗歌主题之一的做法,远不止“丛书”系列,而是贯穿和弥散在臧棣诗歌写作的整个过程和每一角落里。批评家会把这种写作意识称之为“元诗”意识,尽管这个名称不再是一个时髦的说法,但仍不失为一种认识诗歌的重要方向。

 

《情感教育入门》所收录的作品最早始于2014年8月的《蹁跹学入门》,但2014-2016年只有极少的几首,大量集中的写作是2017年之后完成的。“入门”可以说是对“协会”诗中即已存在的某种诗歌意识的再次扩张和张扬,即“为我们的存在中那些细小的、瞬间的、偶然的、易逝的、平凡的、备受忽视的事物,伸张它们的生命主张”,也就是说,诗歌关注的重心再次回到“物”的层面。对此诗人也有自己的说明,他在《诗歌和进入——有关“入门诗”系列的写作动机》这篇短文中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追寻”,而“既然展开了生命的追寻,就意味着有重新认识世界的可能。”“新的认知假如还能开启的话,新的世界面貌注定只能基于我们坦然于自己的无知,并愧疚于我们尚在门外的处境。”重新打开世界,重新认识世界及其万物,是为“入门”;这里面同样包含着对诗歌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入门”。而诗人则将重新“入门”,“归入一种最迫切的自我救赎”。

 

由此,臧棣近20年来的诗歌写作,也是这三本书的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这是一个不断向下深入以及向物的世界掘进和还原的走向。

 



臧棣:为诗辩护以及博物学写作

 

作者:王家铭

 

从1980年代到现在,诗人臧棣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创作产量,对诗歌显示出一种着魔般的沉迷。他认真写诗,做批评,已是创造力惊人,又时常把星点似的关于诗的思考以短章的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集结为《诗道鳟燕》),在急躁和实用的社会里,他对诗有一种强烈的偏执,胜过于多数当代诗人。在诗歌边缘化的当代,他甚至不吝于承担为诗辩护的责任,在他眼里当代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代诗真正的成就在于,它完成了新诗的转型,将新诗从一种大众化的刊物化的现代文体,塑造成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高级文体。当代诗歌场域里,知识界普遍存在的对当代诗的无知,在本质上,其实是对新诗最终蜕变为一种高级文体的极端无知。”因此他不认为当代诗处在危机之中:“人们常常谈论诗的危机,殊不知这所谓的诗的危机,只是这些谈论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依赖感的一种危机的表现。”

 

臧棣以他本人的写作实践来佐证他对当代诗的判断。他的三部新诗集分别为《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是他21世纪以来的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诗人柏桦引用弗罗斯特的名言“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来评价臧棣的诗歌。弗罗斯特主要是在解释一首诗生成的过程,最初的情绪和意象引导了愉悦的写作冲动,然后水到渠成一行接一行,最终在隐秘的智慧里结束。而从阅读的角度而言,甫一接触臧棣的诗歌,人们便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愉悦,它由每一个单独的、漂亮的句子带来,主要源自于诗人的语言,首先在修辞层面冲击了我们的视域,读诗的时候获得了异样的快感,似乎有点眩晕,那种激动的兴奋感悬留在行句间。每一首诗里面的小单元、短结构,是感官的,是肉体的,是用隐喻、想象力处理经验(臧棣讲过想象力达成诗的效果,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诗即隐喻),把读者带入修辞的愉悦,愉悦的冲动之中。

 

在臧棣的诗中,同样有许多拗口难懂的句子,需要付出一些脑力才能理解。它们可能是被变形的个人经验,是纠缠的、含混的语义表达等等,有意无意地制造了理解的困难,像不听话的小马踩在读者微痛的神经。

 

有人认为臧棣的诗太过晦涩,有人甚至批评他的诗过分地重视技巧。而臧棣早在1990年代论述后朦胧诗时就提到了“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即在探讨写作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诗的技艺是必须的,甚至是支配性的,而强调诗歌作为一种写作行为,某种程度上即是对外界所谓他诗歌晦涩说法的回应,作为一个对写诗极具抱负野心的诗人,臧棣在写作的路上也比多数人走得更远。

 

“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对晦涩的诗的阅读更需要智慧。臧棣谈到,诗的晦涩,是个人对普遍的堕落和麻木的一种必要的防御术。大众接受到的对现代诗歌的教育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但人们很容易对当代诗、当代诗人做出不合理的批评,很多人不愿意为不好懂的诗歌付出努力,不愿意调动更多的智识去尝试理解它。臧棣对当代诗的辩护不仅体现在他《诗道鳟燕》及各类访谈里,他还写了一些关于“诗”的诗,或隐或显地以诗谈诗,如《青烟丛书》《诗歌动物丛书》等。在《秘密语言学丛书》一诗中,他就探讨了语言、诗、生命、情感的多重关系:

 

“忘掉那些废话吧。语言的秘密

神秘地反映在诗中。一只冠蓝鸦飞进诗中,

而天空并没有留在诗的外面。

你的秘密也反映在诗中,

你去诗中的湿地辨认美丽的鼠尾草;

而我,将会在诗中遇见你。”(节选)

 

忘掉那些“废话”吧,让我们来写诗。“语言的秘密神秘地反映在诗中”,为什么是诗,可不可以是小说等其他文体?法国诗人马拉美称,诗是迷。应当说,诗的语言最具神秘性,诗和诗的语言是互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一只冠蓝鸦飞进诗中”,冠蓝鸦大多分布在北美,亚洲没有,对日常而言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它飞进诗中(用诗来写它),小小的身躯却也把天空带进了诗中,可以理解为诗因为神秘而具有了无限性。臧棣的诗中经常有一个对话的对象,本诗中的“你”可以有很多身份,但大概是一个空无的“任何人”,是读到它的你我。在诗中的相遇,就像人与人的相遇一样,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神秘感的事情。

 

臧棣的诗虽然有“晦涩”的一面,但其实他的写作很多时候是从日常性出发,日常与神秘并不矛盾,只是他把对日常的观感揉进了语言的迷宫里。这三部新诗集分别被命名为“协会诗”“丛书诗”“入门诗”,他试图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眼前的事物,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永远保持好奇,不断调拨生命的感受力。

 

如同一位博物学者,臧棣的视线非常广泛,出现在他诗中的有各类动植物,自然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永不间断,好像在提醒,我们和物象是彼此维系的,难以疏离的,“是泛红的枫林。一个纯粹的对象,/启发你在共鸣的自我中寻找伟大的友谊”(《身体风景学丛书》)。现代学科分类的细化让博物学作为一个概念衰落了,但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博物学体系,实用的,游戏的。布莱克讲诗是“天真之歌”,里尔克说“诗是经验”,臧棣写到,“它们的美丽如同从更衣室传出的/一场雄辩:启发一切皆有可能”(《孔雀舞协会》)。



往期回顾:


诗眼睛||他评:臧棣《人生观入门》(连载23)(总209期)

 


名人名言:


“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里做一位诗人就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探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够在世界黑暗的时刻道出神圣。”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序》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西川  张执浩  张清华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昌政  昌政  王恩荣  汤养宗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静铃音  宋晓杰  宋晓杰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张执浩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苗雨时  胡权权  李犁  聂权  聂权  王国伟  王恩荣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六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六告读者书(总977期)(2017.3-2019.12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