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诗人读诗:安琪读诗 (总1131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写诗,作文,画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诗作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百年中国长诗经典》等。合作主编有《第三说》《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出版有诗集《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极地之境》《美学诊所》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等。诗作被译成英语、德语、韩语、西班牙语、日语、蒙古语、藏语等传播。个人创作简历被写进美国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词典》,李华英(音译)著,稻草人出版社2010年出版。画作被《诗刊》《文艺报》等50几家报刊杂志及诗文集选用。现居北京。供职于作家网。





他们在下棋


池凌云


还要再过些年头,才分出胜负。

也许不会有结果,因为有人在中途

毫无征兆地离开。一开始

他们并不难过,谁也没把谁孤零零留下。

他们只是筑城墙,手无寸铁

却屏住呼吸或喃喃自语,

像真的掌控着千军万马,

他们以为这游戏会持续几十年,

然而提前离开的人不管这些。

即使棋高一着,最终还是无从下手。

他们都哭了。折戟沉沙

疼痛,出现在睡梦中。

那曾经危险的陆地,在每年春天

茂盛起来。他们为失去的

点燃蜡烛,写下离去的对手的名字

静待一个个战事平息。

那时,他们从各自的居所出发,

喝一杯烈酒,策马而来

开始四国大战,有人扬鞭

马鬃就在棋盘上空飘荡。

他们高声争执,用嘴、用手争夺,

在一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里

彻夜征战,直到其中的一个

放下棋子。他们不知道

这么快,有人出局,并且永远离开。


【安琪解读】


我是被她的叙述方式迷住了,反复读了几遍,脑中浮出一个纷乱而有序的画面,纷乱在杂和多,这里一摊那里一摊下棋者,有序在下棋人的静默和凝神,这摊和那摊互不干涉。迄今在公园、在路边、在夜晚的小区我们还能见到。作为本诗永远的秘密的主角,“棋”,一直在,来来去去的下棋者一个又一个,貌似热闹、汹涌,绵延不绝,却是永远的配角。


说到底,下棋,并非棋者的事,并非人事,乃是天命之事,谁都下不过时间这盘棋。作者深知其理,也颇感无奈,开篇即言,“还要再过些年头,才分出胜负”,这是旁观者的心理独白,亦是棋和时间的冷眼自述。所谓胜负,谁胜谁负,本是一目了然,从终极意义上。果然,有人已经先行离开。头三句,给出了结果,然后再叙述从头,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回忆战事——棋事如战事——筑城墙、布局,煞有介事,把个游戏做得像真的一样,却不曾想到,有一天死亡发话了:时间已到,跟我走。于是便只好“提前离开”,任你再高明的棋手,亦是输了。那暂时的生者也只能为死者点个蜡烛以示祭奠,然后继续他们的征战,谁都不知道谁是下一个被时间踢出局外的人。


本诗寓意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它的语言逻辑,如同下棋一样,不直来直去,而是用尽心力,进几步退几步,一会儿直攻老巢,一会儿又迂回包抄,展示了作者高妙的结构一首诗的能力。列维·斯特劳斯有一个区别现代人和原始人不同思维的说法,即现代人是工程师,有设计好的方案,会使用专门的工具材料,原始人则一无设计概念,只会使用手边参差不齐的家什。池凌云自然是那个得心应手的现代人。


2019年5月,第十届“青春回眸”在福建宁德举办,作为本届同学,某个夜晚我们盘腿坐在我的床上,交流诗歌写作体会,池凌云说到了她每写完一首诗,必放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她天天对着电脑一遍遍修改,直到改不动一个字了,这才算完成。对于从不修改诗作的我,池凌云一席话,让我陷入沉思。


                                              2019-9-25



                                                                 


图雅的石头


杨森君


选石头的魅力在于

一个假装爱石头的人

挑着挑着,就有了眼光

挑着挑着,就真的爱上了石头


石头的持有者,是一位中学女教师

她已退休,还是在当姑娘的时候

这个叫图雅的蒙古族女教师

就开始在银根苏木、乌力吉、查干扎德盖

跟着男人捡石头


她对黄碧玉情有独钟

玛瑙也只喜欢干净的

要么纯红,要么纯白

她不认可玉不琢不成器之说

不伤石

才是爱石


她让自己的儿子

把整箱整箱的石头搬出来

让我们挑选

不能说她已经不爱这些石头了

她有变现之需

不得不忍痛割爱


我能体谅她

在石头成交之前

她揣摩着我们的心思

我们也揣摩着她的心思



【赏读】


本诗起笔耐回味,令人想起柏拉图“心灵的视力”说,视与心是有关系的,所谓的挑石头,外表是眼在筛选,实则系心在辨认,心说是,便是,心说不是,便不是。作者深谙此理,他懂得石头的魅力,他是个爱石之人。如果你不爱石头他会说,没关系,你来挑挑看,挑着挑着,你就会有挑石头的眼光,挑着挑着,你就会真的爱上石头。是的,只要你来挑石头,你的心就会跟着眼睛走、就会指挥眼睛辨识石头,你就会从假爱变成真爱。这是选石头的魅力,自然也是石头本身的魅力。


现在作者带着我们来到一个叫图雅的蒙古族退休女教师的石头店里选石头了。在进入实质性的买卖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图雅的情况,显然,作者对图雅很是了解。图雅为什么爱石头?原来是当姑娘时跟着她的男人捡石头了捡出了爱和感情。作者特意点出了图雅跟她男人捡石头的几个地名:银根苏木、乌力吉、查干扎德盖,这几个地名很重要,一符合图雅的蒙古族身份,二强化了本诗的地域性,三有韵律美和文字的奇异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一向有婉转的语音和无解的神秘,能为一首诗增加陌生化效果。


第三段继续经由作者之口说出了图雅对石头的喜好和态度,尤其图雅对“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常识的不认可(其实也是反对)可以说既出人意料又让人称是。确实琢玉即是伤石,既伤石,又何来爱石之说?图雅指出了那些爱石之人的悖论,也给出了自己对万物的悲悯。


如果说前三节就石论石尚在精神层面,后两节则落到实处。迫于变现之需,图雅要卖石头了,我们则是买方,这我们,自然包括作者。双方来到了生活的现场,此时,石头变成商品,买卖双方眼中的石头实际也是心灵的石头,这石头,已不再纯然停留于美学范畴而是有了回避不了的价格属性,此时双方各有心思,买者想花小钱,卖者想卖大钱,双方不免互相揣摩、互相探试。最终结果如何,暂时不得而知。


《图雅的石头》,石头中有哲思、有观点、有平常百姓的日子。


(安琪)2020-5-22




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


熊 焱


后来,我穿过树林回到家里

月光跟在我的后面,就像一截少年的尾音

在之前,我和父亲在坡地上争吵

他训斥我,用锄头愤怒地刨土

我顶撞他,用镰刀挥砍着一丛树叶

我的母亲无法劝解我们,只能焦急地

把挖出来的土豆一个个地装进簸箕


天已傍晚,夜虫们陆陆续续地拉响琴弦

我家的牯牛挣脱了缰绳,隐入树林

我冲上去追赶它,再也压不住胸口起伏的悲啼


那一年我十三岁,刚在镇上的中学念完初一

我想要父亲给我买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

他拒绝了我,还怒斥我在攀比


九月开学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

行囊里有一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钢笔

我和父亲,都对此绝口不提

那是一种无声的誓言


在那些离乡的日子,我用那支笔

给父亲写下一封封家书

仿佛是在给他,遥寄异乡的月光和雪


再后来,那支笔不见了

就像一个梦境,已缓缓走远


如今我年近不惑,父亲则年过古稀

我们分隔两地,却不再写信

而天高地阔,一轮明月如洗

始终悬在我和父亲之间


 

【解读】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处理时间的能力,第一段用了倒叙,从“我”回家写起,一个“此前”,引入了“我”和父亲的争吵,两个人的语言、动作都十分激烈,如在眼前,而母亲焦急隐忍的形象也是经由动作来完成的——把挖出来的土豆一个个地装进簸箕,“一个个”,劳动者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以及对劳动程序的遵守,无此经验的人写不出这样的细节。第二段依旧发生在“之前”,“我”去追赶“隐入树林”的家里的牯牛,注意“隐”,作者炼字,不放过每一处。粗疏的人通常会用“跑”,除了显得大众化,最主要的,表现不了傍晚大地混沌一片对万物的轻易遮蔽。显然,“我”在追赶牛的过程中大放悲声。回到第一段的“月光”,梳理一下时间的流程,与父亲争吵的下午、追赶牛的傍晚,到回家路上的月光照耀,作者巧妙地结构了一首诗的时间顺序,开篇中的“后来”二字,与《百年孤独》著名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有美妙的神会。


但作者绝非仅仅把视角放在童年,他的人生故事还长着,或者说,本诗所要达成的愿望目标比读者所想望的还深远。第三段,时间的立脚点站在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现在,但现在二字并未出现,而是用“那一年我十三岁”来撬动记忆的版块,本段既是时间的又一次蒙太奇式切换,又交代了前两段所述及的与父亲的争吵,其缘由来自少年对“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的渴求以及此渴求之被父亲拒绝。这一段很重要,它是对第一第二段的补叙,又是对第四段的开启。


第四段依然从时间入笔,“九月开学的时候”,这是作者的童年时间,可以称之为时间中的时间,千万要记得作者是在今天、现在、此刻亦即中年的时间写作这首过去时间的诗,那么在过去时间的九月发生了什么事,“我意外地发现/行囊里有一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钢笔”,想必此时,您和我一样,心里都涌起了一阵湿漉漉的温暖,父亲终于还是满足了13岁儿子的心愿。父亲的爱儿子自然是懂的但儿子并没有直接说感谢,这也是生活的真实,确实中国人在对亲人说感谢时总是比较羞涩,他们更愿意用行动来回答。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第五段开始还是时间,“在那些离乡的日子”,儿子用父亲买给他的笔,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来写寄给父亲的家书,作者用“异乡的月光和雪”来比喻寄给父亲的家书有其寓意,月光如旧友,是13岁那年跟随在少年后面回家的月光,同时月光的意象在中国本就有思乡的意思(这是李白指认的)。雪,则可视为作者的自明己志,雪通常都与清白、干净相联系。


第六段,“再后来”,仍然时间概念,少年渐渐成长,成长的代价就是遗失,哪怕心爱的金光闪闪的钢笔也不见了,这也是每个人的亲历。其实也暗喻了许多珍贵的品质、美好的梦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消逝。短短两行,无尽哀伤。


“如今我年近不惑”,第七段,时间继续打头,镜头再一次摇到现在(第三段是第一次),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中年,父亲古稀,父子两地分隔,虽已不再写信但那份永恒的亲情却一直在,明月可以作证。综观全诗,第一段有一个小倒叙,而全诗是一个大倒叙,时间套着时间,倒叙套着倒叙。确实熊焱此诗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拐弯抹角,我感觉作者使用了小说家的编程思维和情节推进,在时间的迷宫里把少年往事慢慢说出。


(安琪)



风过喜马拉雅


安琪


想象一下,风过喜马拉雅,多高的风?

多强的风?想象一下翻不过喜马拉雅的风

它的沮丧,或自得

它不奢求它所不能

它就在喜马拉雅中部,或山脚下,游荡

一朵一朵嗅着未被冰雪覆盖的小花


居然有这种风不思上进,说它累了

说它有众多的兄弟都翻不过喜马拉雅

至于那些翻过的风

它们最后,还是要掉到山脚下


它们将被最高处的冰雪冻死一部分

磕伤一部分

当它们掉到山脚下,它们疲惫,憔悴

一点也不像山脚下的风光鲜

亮堂。


我遇到那么多的风,它们说,瞧瞧这个笨人

做梦都想翻过喜马拉雅。


 

【解读】


2007年2月3日,当时还是博客时代,我看到一个叫作“风过喜马拉雅”的诗人到我博客踩了脚印,也就是,到我博客看我的文章留下了看过的痕迹,他的名字出现在访客那个位置。“风过喜马拉雅”,这六个字一下子触动了我,眼前闪现出一群风正努力翻越喜马拉雅的形象。我直接就在电脑上敲打出了这首诗。喜马拉雅,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我们都知道的珠穆朗玛峰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可以说,喜马拉雅山脉在在整个世界范围都是极其重要的地理概念。这样一个地理概念进入诗中,会加大加重诗的分量,倘若改为风过圆山,可能对漳州读者有亲切感,但对漳州以外的读者,它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就会打一些折扣。


全诗从想象入手,因为我确实没有亲眼见到翻越喜马拉雅的风,但这是可以想象的。诗的第一段,我不禁好奇,能翻越世界最高峰的风,到底得多高多强?有翻得过的风,自然也有翻不过的风,这是顺理成章的推断,翻不过的风有两种心态,一种沮丧,一种自得,沮丧证明还有斗志,但力不从心,自得的呢,属于想得开的,反正翻不过的,就不去想这事了,就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游荡、玩乐好了。第一段写出了两种风:强大的、翻过喜马拉雅的风和翻不过的风,这翻不过的风又有两种:一种沮丧,一种自得。


还有没有第三种风呢?作者继续往下揭开谜底,有。这种风好比人类中心里阴暗的那类人,自己不思上进,不去尝试翻越喜马拉雅,反而说风凉话,哎呀呀,翻越喜马拉雅真是太累太难了,它的好多兄弟都翻不过去,至于翻过去的,也没有什么意义吧,翻过去不是还得掉下来吗?总不能一直呆在山顶上。在掉下来的过程中可惨了,有冻死的、有磕伤的,太可怕了,还不如像我,从来不想翻越喜马拉雅,一辈子都在山脚下漂漂亮亮的。哈,这不思进取的风可真能给自己找理由不翻越喜马拉雅呢,它也不想想,它一辈子都在山脚下,看不到山顶的风光,体验不到征服的喜悦,该多窝囊啊!想想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不思进取的风一样的人,专门打击你的上进心,这种人最希望的是你像TA一样,碌碌无为,虚度此生。我们来尘世一遭不容易,来了像没来一样,多憋闷、多委屈啊,我们千万不要上不思进取的风的当。


是的,我就是不想听从不思进取的风给出的逻辑,最后一段,我给出了我的答案,那么多不思进取的风都在嘲讽我,嘲讽我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翻越喜马拉雅的梦想,但我会把这个梦想坚持下去,并付诸行动。我做梦都想成为翻越喜马拉雅的风,同学们,你呢?


最后我想把著名诗歌评论家邱景华老师对《风过喜马拉雅》一诗的分析拿来与同学们共享,邱老师认为,《风过喜马拉雅》抒写了人生追求可能抵达的三种境界:其一,少数能达到人生最高目标者;其二,多数只能实现一部分目标,知足常乐者;其三,把最高目标作为人生信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奋斗不已的“笨人”。诗人对于人生的索解充满了人性的深度,表现出一个成熟的人生视野,以及宽容而博大的胸怀。读者从中读出了一份执著,也读出了一种淡定,哲学家弗兰克说:“人通常只注意到‘短暂性’所余下的残株败梗,却忽略了过往所带来的丰盈谷仓。而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被毁灭,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被废除。存在过了就是一种最确实的存在。”具体到这首诗就是,翻越的过程大于不翻越,无论是否翻越过喜马拉雅。



我们要热爱雨水


小西


夜里,一些坚硬的事物在瓦解。

从雷声里

我能分辨出一棵树在抽泣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到叶片上

椭圆的,或是狭长的

它们正置身于一场暴雨中

我们也是。

只要打开窗,伸出手

就能摘下一片颤抖的自己。


 

【点评】


这是一首非常主观的诗,我喜欢的,正是它的主观。诗人建立自己的情绪和判断在她所知道的每一件物上,所谓坚硬的事物在瓦解、所谓一棵树在抽泣、所谓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到叶片上……物本无知,人谓其是,便是。诗歌写作大抵如此。诗人的脆弱于这一个雷暴雨之夜愈发放大,仿佛意志已处于崩溃边缘,眼前所见、心中所想,皆是末日幻景。物在瓦解亦是她在瓦解、树在哭泣亦是她在哭泣、所有的问题集中到叶片上亦是集中到她身上。是的,她就是这一片叶子,雷暴雨之夜无遮无拦被击打的颤抖的叶子,即使不被摘下,也会零落成尘。仅从正文,我们或许应该替作者笔下的事物和“我”悲伤,但突然间回看题目,诗人竟然说,我们要热爱雨水。热爱这让事物瓦解、让树抽泣、让叶子颤抖的雨水?真是有种破罐子破摔的任性啊我不由感叹到。这是青春中人才会有的不要命。隔着诗句,我听到了作者赌气一般喊:我们也是,我们也是暴雨中瓦解的事物、抽泣的树、集中了所有问题的颤抖的叶片……该来的总该来,该来的就让它来,我们一样热爱。何其任性,而任性恰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又一个理由。第三个我想说的是,这首诗有一种隐秘的性的意识,一种置身矛盾之中的撕裂感。好了,再说下去也许有过度阐释之嫌,就此打住。(安琪)



随意美


侯 马


在科尔沁城市的上空

云神感觉天空有点凌乱

她整理了一下

一道远出目力的金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红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青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黑色的云之上

是一道远出目力的灰色的云

其他的

就交给这远出目力的天空



【点评】


反复读,会读出一种神异的视觉效果,一层一层的云,依次按金色、红色、青色、黑色、灰色堆叠,一层高出一层,有一双手在布置、安排它们,那就是云神的手。在内蒙古,神无处不在,这一片广袤大地,最不缺的就是神,人烟静谧的所在,没有世俗之气的干扰,最宜神居。风有风神,云有云神,风神负责把云吹乱,云神则负责整理天空的乱云。此时,太阳出来帮忙,为云们镀上五色光芒,太阳在诗中并未现身但它通过颜色告诉了我们它的存在。我曾多次在内蒙看到过壮阔瑰丽的夕阳铺满大半个天空,我无端地认为,诗人诗中的美,即为夕阳之美。寂灭之前的辉煌总有种奋不顾身的味道,一定要把最为惊艳的那一瞬留给你。于是,一道之上又加一道又加一道……一直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了才无可奈何地放弃继续堆叠,却还是不忘提醒你,“其他的,就交给这远出目力的天空”。全诗十行,六行用到“远出目力”,这是诗人自己发明的一个词,用以形容视野之不可及。你永远看不透、也看不到内蒙浩瀚无垠的天空深处,那里,是云和太阳的故乡,它们互有默契,这天地是它们的,它们也不为了被看见,就只顺着自己的感觉,一心只想把自己的世界整理得齐整一点。可是有一个诗人偏偏看见了,看见了也就看见了,他偏偏还要写将出来,并且还故意用了一个题《随意美》。这诗人也太不顾及云神的良苦用心,哪里是随意,这内蒙天空的极端之美,全然来自造化的有意,绝非偶然。必须说明的是,全诗第一节其实已经交代了具体的地点科尔沁,但我却一直在行文中用内蒙是因为,就我所到过的内蒙各地(包括科尔沁),所撞见的夕光中的云层它的瑰丽和诡异,它的震慑人心,都是一样的。


(安琪)




汨罗江边的屈原


李元胜


乌云密布,一个读懂了万千雷霆的人

还能有什么别的命运


楚国已到尽头,雷鸣声中

十万伏电流正经过他


也许不止从天而降的不测

还有十万山鬼,十万少司命


借过,借过,十万横世之水

曾经的日月星辰,也要经过他重回九天


汨罗江就是在那一刻变轻的

它跃起,扑向他,成为他的一条支流


 

【点评】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兼管内政外交大事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在获悉郢都被秦军攻破之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对后世而言,屈原的政治家身份在时光的冲刷下渐趋模糊,而他的另一重身份,诗人,却被时光淘洗得光芒万丈。苏东坡在《答孙志康书》一文写过:“唯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屈原因为诗、因为文字,而成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梁启超语),他和他所选择的归宿汨罗江由此建立起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不断地迎来后世文人的凭吊和怀念,所产生的大量诗文歌赋为后继者的创作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每一次对这个题材的书写,都是对既有文本的艰难挑战。在此背景下读李元胜《汨罗江边的屈原》,真是很佩服他切入这个旧题材的新角度,尤其最后一句,犹如晴空霹雳,令人先是心惊,继而回味不已——


汨罗江就是在那一刻变轻的/它跃起,扑向他,成为他的一条支流


本是屈原投江,却在诗人神圣的视野里转了一个个,变成汨罗江扑向屈原。汨罗江从被选择者转化成了选择者,仿佛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到屈原的到来,这是汨罗江的智慧,也是汨罗江的忠诚,它迫不及待跃起、扑向,犹如一只矫捷的豹子不放过自己选定的目标,是的,屈原就是它的目标、它的目的地,它来到人世唯一的使命就是成为屈原的一部分。请注意,从现实的逻辑是屈原投入汨罗江成为汨罗江的一部分,但诗人有诗人的逻辑,他说,在永生的意义上,汨罗江才是屈原的一部分,对屈原这条伟大的河流而言,汨罗江只是他的“一条支流”!


现在让我们循着李元胜的笔触回溯屈原这条伟大的河流,这个窥破宇宙秘密的人(不窥破何以能发出天问?!)已经知道了自己最终的结局,他知道他为之呕心沥血的祖国即将覆没,悲伤和绝望使他颤栗,仿佛亲身经历十万伏电流的击打,他不想、也不忍见证山河的破碎、国君成囚徒,他要早日离开尘世,回到邈远的天庭,携带着同样窥破命运的秘密的山鬼和精怪,这些他笔下的神物,和他一样有情有义、有悲有欣。此时,一条河流、一条名之为汨罗江的河流千里迢迢赶来相认,它纵身跃起,扑向屈原,支流就此汇入伟大的河流。诗人李元胜目击了这个瞬间并且用一首诗告诉了我们。


(安琪)


引 水


余笑忠


取水之前,往压水泵里

倒上一瓢水,我们学着顺势按压

井水汩汩而出,这么快

就涌泉相报


后来我们用上了自来水

水龙头更加慷慨

只是再也无从知晓

水,来自哪里


已无饮水思源之必要

但要谈起井水,我还是会想起

黎明时分弯腰按压水泵的动作

少年的我曾大汗涔涔


如果遇上这样一个井台

我知道,我仍然会跃跃欲试

让井水灌满两只木桶

我知道,还是那样,在担水之前

——我甘愿卑躬屈膝


 

阅读是一种唤醒和思索,读《引水》,沉埋于童年的“压水泵”便从乡村走出,在眼前晃动它亲切的身影。如同诗中所述,每次看到压水泵,我也总是跃跃欲试跑去压水,“让井水灌满两只木桶”,这是1960年代人的共同记忆,他们深知,每一口水都得凭自己的力气获得,他们感谢井水对人类的哺育,懂得在担水之前“卑躬屈膝”。我特别喜欢此处的“卑躬屈膝”,它还原了这个词最本真的字面意,弯下腰、屈下膝盖,方能把一桶水抬起,如果用它的俗常解释“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也是可以的,面对自然无私的奉献,人类理当懂得谦恭——陈旧、负面的词汇就这样被诗人刷出了新义。


阅读是一种挑战和激励,压水泵、水龙头,为什么在你眼中习见的物事在他人笔下是诗,你是否太过麻木于生活?是啊谁去想水龙头的水来自哪里但作者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并且拿它与井水做对比从而赋予了它一重深意:太过容易得到的往往不被珍视。康诺利说“成功是最阴险的敌人”,我想说,毫不费力的拥有也是,它会让人忘本、让人丧失感恩之心。那么,打开水龙头,感受水的冰凉,感谢千里迢迢来自知名或不知名的某条河流的情意,向一切滋养我们的水致敬!


(安琪)




安琪:“在雷黑子眼里,历史与现实是可逆的”

——读雷黑子《河脊汀芷》


安琪


每次开会,必然会收到一批书,选择一本作为回程的航班或高铁上的读本也是必然的,整理行李时我翻阅了此次开封行收到的几本诗集,选择了雷黑子的《河脊汀芷》,原因有二:初初翻阅感觉不错,这是最主要的,语言的异质性生猛地撞击你的眼睛;知道雷黑子是这次主办方突围诗社成员之一,也知道他是开封本地诗人,两个知道都是这次到开封才获得的,此前对雷黑子可以说一无所知。诗人太多,实在没有办法认识所有。


2019年7月30日15:16分,开封北至北京西的G1559高铁,一个人携带着一本诗集从大宋帝都启程,开始了奔赴本朝帝都的千年之旅。书名有点费解,《河脊汀芷》,河自是黄河,黄河与开封的关系用得上生死相依四字,历史上开封有过六次被黄河掩埋的惨痛经历,有的是黄河决堤,有的是人为决口黄河为了战略上的需要。到开封旅游,导游会很熟练地告诉你,地底下多少米是大宋,多少米是北魏,多少米是夏朝。这次我到开封,听说开封某段黄河高出市区7-8米,有“悬河”之称,内心颇为好奇,遗憾没有机会去看看。“河脊”的“脊”形象地凸显了黄河弓起的脊背,是黄河在开封市的象形特征,这是我理解的“脊”的意思。“汀芷”二字让我产生的第一反应是教科书上读过的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汀,水边平地;芷,白芷,一种香草。也扣得上黄河这一个母体。一个开封人对黄河的感情,全都放在这四个字里。我特意对照了一下,诗集并无同名诗作。


这个书名无疑是古典的、《诗经》风格的,符合此次“新时代中国诗歌突围开封研讨会”(2019-7-27/30)开封诗歌读本给我的阅读感受,在那本自印的供研讨开封诗群所用的诗选里,所选诗作大都有一股浓郁的传统中国的气息。毕竟是文明的底蕴太过深厚的古城!那本诗选每人收入一首,雷黑子也不例外。一首确实不能证明什么,当我在返程的高铁上逐一细读雷黑子诗作,我惊讶地发现,古典只是雷黑子用来解构、用来调侃、用来破的道具,他更想做的是,从古典杀出,或者说,把古典拉到现代的聚光灯下,分析、研究,让古典适应现代,让古典和现代发生爱情激变,生下一个鲜活面目、活蹦乱跳的全新的孩子,哪怕这孩子有点变异、有点荒诞。整部《河脊汀芷》就是雷黑子的孩子,就是开封人雷黑子勾兑古典与现代的精血培育出的孩子。


本书的重中之重自然是《媚眼秘籍天罡36式》(组诗),总37首,主人公就是《水浒传》36天罡星加上未进入108条好汉的晁天王。这一组诗是雷黑子逆向思维、冷幽默、文字炼金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种种手艺的演练,它们建基于作者骨子里的反讽和对现实的不合作及冷眼旁观。作者其实是借古人来抒今情、言己志。这是一组时空错乱、人物形象暗藏玄机的诗作,36天罡星虽然出自《水浒传》但在作者笔下,他们就像活在当代一样和作者对话、发生共鸣,正如诗人、批评家格式所言,“在雷黑子眼里,历史与现实是可逆的。”


一部《河脊汀芷》,展现了雷黑子多种语言向度的写作能力,繁复的、简约的、乡土的、前卫的,每一首诗没有标明写作时间,我分不清它们的先后,或许作者本人确实同时用着多种语言写作诗歌。本书无前言、无后记,作者简介告诉我们,雷黑子拥有诗人、作家、书法教育家、美术教育家、历史学家等多重身份,著作有诗集、长篇小说集、人文专著、社科专著等。雷黑子,1969年出生。我的同龄人。目前我对他的了解仅止于此次开封行不多的几次点头,和这样一本诗集。也许我们还有机会再次相聚,那时,我要念诵一句他的诗作接头暗号——


彩虹正在维修/过往春风请绕田间行驶。


2019-8-3




用一天走完了胡茗茗的十年


安琪


合上诗集,脑子涌上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用一天时间读完一个人的一本诗集是不是很残酷”,答案“是”,虽然本书中的每一首诗没有注明写作日期,但我查了一下,胡茗茗上一本诗集《诗瑜伽》出版于2007年,这十年没有听说她有新诗集出版,因此我断定,收入本书的当是她这一时段的作品。十年,一个女人从青春走向中年,当然我们可以不承认时间的计算法则,我们可以认为,所谓青年中年都是世俗年龄的界定而与生命状态无关,但我们无法避免的是,孩子的长大和双亲的衰老,具体到胡茗茗,就是父亲的病逝和女儿的出国读书,一悲一喜都在这十年完成,当我用一天时间读完胡茗茗最新出版的诗集《爆破音》,我仿佛亲历了诗人的伤痛、诗人的温情,我用一天走完了胡茗茗的十年,与诗人共振于灵魂的激情中,感同身受于诗人的隐痛、诗人的欣悦,也闯入了诗人的秘密、诗人秘密的心事。这就是诗歌,和它的阅读。


全书以《舷窗外》开篇显见这首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诗人透过飞机的舷窗看到窗外的白云,白云变幻出人间万象但“却有了神的样子”,神与天空总有天然的联系,第一节引出的“云”之意象乃舷窗外的常见景象,并无脱颖之处,且看诗人如何继续?“我在一头豹子的背上认出了父亲”,第二节扑面而来的“父亲”对诗人是思念的合理结果,对读者却有石破天惊之感,天上的父亲知道女儿在飞机上、赶来与女儿见面了!“飞机”在这里充当了父女相见的媒介,而在古代,在飞机不曾发明出来的古代,诗人对已逝亲人的怀想通常只能依靠梦,现在,胡茗茗信手拈来这一架“飞机”,告诉我们,“飞机”是可以用来沟通人与神(第一节中,诗人已经定义天上诸物为神,这也是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伏笔,诗人的心中,父亲必然上天堂)之间的交流的。“飞机”使这首诗具有了当代性,也使这首思念父亲的诗具有了当代性。这是本诗对思亲题材的贡献。隔着舷窗,父女终究无法重逢,也无法互通语言,诗人只好自己叫一声“老爸”,再用父亲的语调,叫了一声自己的乳名。全诗终。读到过各种方式的对逝去亲人怀念的诗篇,但胡茗茗《舷窗外》还是以它独异的角度进入阅读者的心里,是因为本诗提供了这一写作题材新的意象、新的想象力。


本书第一辑有九首写给父亲的诗作,2011年8月我的父亲去世后我也陆续写了一些诗作给父亲,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要等到亲人逝去才有了为他们写作的冲动,也才能写得出诗?迄今我能数得出的写给母亲的诗只有两首。胡茗茗这本诗集写给母亲的诗有三首,其中有一首建立在父亲逝去的前提下,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写给父亲的诗。短诗《糖》,写到父亲去世后孩子们和母亲的关系就像糖和糖纸的关系,原先爱争吵的仨姐弟,恐慌地围着母亲,被母亲裹着,重新黏在了一起。从童年众多记忆中选取“糖”这一意象是本诗的精妙之处,既是对往事的打捞,也是对未来的期许,父亲不在的时光,余下的亲人们要继续幸福地生活,才是对父亲亡灵的告慰。胡茗茗深谙修辞学之道,总是能在纷纭的词汇库里一眼命中属于自己的充满隐喻的词并用它们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情意。


给女儿的诗也是胡茗茗亲情诗写的一个主题,特别女儿远在异国求学,更有许多牵挂的语素在。我注意到胡茗茗的女儿诗写更多在写“我”,写作为母亲的“我”的絮叨、惆怅,所谓“越来越薄的母亲”,就是母亲看到未来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孩子在一起时自己的旁落,这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焦虑诗人如实写出了生命个体的紧张和感伤,真实,便好。总起来看,写给女儿的诗没有写给爱情的诗刻骨,是的爱情,这应该是这本诗集里的一个亮点,虽然茗茗诗中的爱情始终有一种壮怀激烈又万般无奈。所谓求之不得乃为最好。无论是《在办公室》里想念“小哥哥”却不能如野鸽子一样大声吐露的苦闷,还是《秘密》里在爱人怀里“将头转开/突然哭了”的心事重重;无论《孤独》中将电话打进夜深无人的办公室的强烈倾诉欲望,还是《出不来》里深陷爱的花蕊里昏昏醒醒……诗人的爱情性感、迷人,欢爱和怨恨,使得语言有时沾满蜜、有时饱浸毒,但都一样热烈、一样沉甸甸,有爱的人生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读胡茗茗爱情诗,我时常有会心感,女性的呆嗔痴、女性在爱中的希望和绝望,谁没有经历过?组诗《第十二夜》有言,“你的一生我只借走这十二夜”,但因为有诗存证,这十二夜已经大于一生。女诗人的爱情终究不比俗世的事了无痕的爱情。女诗人,终究还是,诗大于人。


本书第二辑《无限事》可视为作者的游历之诗,老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诚如是。同一个景,万般人写出不同的诗,那是因为景已被内化。科学要客观,艺术则要主观,越主观越好,必须对景“想当然”和“自作多情”,好比在山顶高尔夫球场,胡茗茗想到更多的是“我到底是被谁一杆子打到了他乡”,在敬亭山,她把自己视为一枚闲章,可以稳稳地摁在此处。胡茗茗的山水诗总是力图在每一处山水中把自己放置进去,放得进时,这诗就妥帖,放不进时,这诗就硌己硌人,这也是很正常的。


11月3日北京小众书坊将举办胡茗茗诗集《爆破音》发布会,作为她多年的老友且那日不曾外出,理当参加盛典,一为祝贺,二为学习。先行奉上这篇感想,聊表情意。祝福茗茗!


2019-10-28



源于生命的诗句


安琪


翻读北乔微信,依旧有许多临潭消息,原先一直以为他只是偶尔到临潭采风,直到诗集《临潭的潭》出版并在小众书坊举办分享会,这才知道以散文和评论名世此前从未写过诗的北乔因为被中国作家协会安排到临潭挂职扶贫两年,为高原风光所魅惑,竟然顿悟成诗人以一天若干首的速度,不到两年完成了这样一部厚达347页、收有近两百首诗作的诗集。临潭,也因此成为西部诗歌版图一个崭新的地理名词。


2017年12月9日,在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的发言中张执浩以武汉的东湖面积大西湖7.3倍、名气却没有西湖大时分析了个中原因:西湖有太多诗人写到而东湖没有,由此张执浩总结出一个观点:凡是诗歌没有写到的地方都是偏远之地。同样的意思我如此表述:诗歌所到之处方为到达。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285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每个人所能知道的真的很有限,像我这样还算经常行走的人也是因为北乔诗集《临潭的潭》才知道临潭这个地方,于是引发了好奇,不免百度一番,这才了解到临潭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一直被誉为“进藏门户”。确认一个地方的文学地理坐标,使之从无名中显现,成为世人心目中神一样的存在,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北乔以诗集《临潭的潭》加入了一己之力。


2016年,临潭县志书写时必须有的一个关键词:北乔。


2016年,北乔文学年谱中必须有的一个关键词:临潭。


北乔、临潭;临潭、北乔。二者的相遇让一个人成为诗人,让一个地方成为诗歌的远方,让读者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多了一个美妙的词汇:临潭。“这样的写作是有价值的,是一个有根性的写作。一行行的文字,真诚地和一个确切的地方,和一个确切地方的人民,和那里的万物有着确切的联系。这些源于生命的诗句不是飘在天上,不是头脑里飘着的哲学或者想,而是和那个地方生息着的人们,和那里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有着血肉般的密切关系。”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在北乔诗集《临潭的潭》首发式暨分享会上(2018年7月26日)的发言道出了北乔诗歌写作的意义。


从北乔走进临潭的那一刻起,他就自觉地肩负起宣传临潭、推广临潭的使命,这当然也是文字要求于一个作家的本能冲动,北乔原本打算用他擅长的散文来写作,但他身上的诗性和临潭的神性自行发生了神秘的高原反应。人在高原,人性往往让位于神性。临潭所处的甘南地区,海拔在2650-2850之间,在这里,条状的速溶咖啡会鼓胀得如棍棒一样硬,江苏盐城人北乔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但在心理上,他的高原反应却极其强烈,高原的壮丽、宏阔,让他不能自已。他不断地拍摄下临潭高原的风光并同步发布到微信和简书,几天后朋友们不满足于单纯地欣赏图片,他们需要北乔的实时解说,于是,诗诞生了。临潭高原就这样用独属于自己的美色诱使北乔拍摄并进而促成北乔的诗意表达,它借助北乔的手,完成了自己的诗意言说。是的,临潭有自己的选择,地域有灵,每一个地方都会选出自己的代言人,这一次,临潭选出了一个异乡人,因为这个人已把异乡当故乡,当他不断地与高原密谈,当他视“弯腰推一块石头”为“向高原深深地鞠躬”,当他说,“高原,才是最伟大的诗人”,他内心的虔诚感动了高原、感动了临潭,地域有灵,地域清楚谁才有爱心、谁才有能力书写自己、播撒自己!


阅读《临潭的潭》,你绝想不到这是一个从未写过一首诗的人的第一本诗集,“高原诗经,聚焦临潭的山川风物;隐喻或辽阔,是内心情感的风景,整体构成了一部关于临潭的诗歌志”,诗人、作家邱华栋如此评价《临潭的潭》。我注意到北乔的诗写,总是让物自己说话,在他的诗中,“我”时常隐身。西部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自然万物才是主角,人是微不足道的配角。青稞、经幡、猎枪、马子奶、羊群、火焰、云朵、粮食……活灵活现,各具心态,比人还自如地出入北乔诗中,且看,“挂在墙上的猎枪,向砍刀吹嘘冒险的过往”;再且看,“粮食扶起酒杯,幸福,忧伤”;还有,“青稞酒一边回忆大地的温存,一边/寻找失眠的人”……读《临潭的潭》,吸引我的还有与临潭有关的地名:冶木河、冶力关、洮河、术布、八角乡、古尔战、流顺、羊永……这些颇具异域情调的词汇一如既往地带给我幽远、古奥之美,这是一些单单读到就想去往的动人之地。


禅宗里有顿悟之说,诗本质最接近禅,诗人的瞬间生成绝对可能,诗不需要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诗意的一个点,你被点拨了、你被触动了,诗泉即可喷涌而出。对北乔,临潭就是那根点拨的手指,就是那个开启触动的机关。


祝福北乔!



语言的重量


安琪


和晓音认识也20年了,应邀参加过她在广东清新发起组织的“第二届女性诗歌研讨会”,那一年(2004年)《中间代诗全集》刚出来,我拖着一箱书南下,在会议上完成了首发。全集收有晓音诗作《秋天的葬礼》等长短诗9首,这些诗悉数收入《青花词》第二辑,本辑题为“诗歌存盘”,是晓音诗歌记忆的回放。这一部分诗作有典型的1980年代诗歌写作症候:1,悲剧意识浓郁,青春年少的诗人,怀揣着必死的激情,壮怀激烈,甘愿冒险,甘愿为了心中神圣的理想,一意孤行于死亡的道路上,脸上“挂满了哀悼的表情”;2,讲究语言的重量,玄幻又决绝;3,基本不屑于世俗琐事,诗写的落点纯属心灵;4,隐喻,尤其是悲愤的隐喻;5,纯粹,敢于以诗为命,为诗而活。


晓音出生成长于西昌,诗歌也起步于这个当时的诗歌重镇,西昌是“非非主义”诗歌发源地,周伦佑当年在此掀起的诗歌狂飙突进运动影响了很多诗歌青年的诗学觉醒,想必也影响了晓音。在诗歌界群雄并起、旗帜和烽火和硝烟漫卷的1980年代,26岁的晓音率先举旗创办《女子诗报》,不能不说晓音身上先天具备了超前的先锋意识和果敢切实的行动力。时至今日,以各种方式(提概念、编诗刊等)介入诗歌运动的女诗人依旧很少,更多的女诗人更愿意的是坐享其成并且还葆有安静、低调的美名,年纪轻轻的晓音却能毫不犹豫拉起一支“女子诗报”诗群的队伍,实在令人佩服。且让我引用晓音自己撰写的感言——

1988年12月,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首份女性诗歌刊物《女子诗报》在四川西昌创刊。自那天起,这个由“女人编,女人写”的女性诗歌群体就一直秉承着“独立性、先锋性、包容性”的办刊宗旨,从最初刊发十几位女诗人的铅印对开大报《女子诗报》到容纳数十位女诗人作品的诗歌年度选本《女子诗报年鉴》。1988-2018,历经30年的风霜雨雪,从四川盆地的小城西昌走进世界诗歌的大舞台。《女子诗报》这个女性诗歌群体一直以独特的风姿站立在当代诗歌发展的潮头之上。


作为一个同样热心诗事的女诗人,晓音对我一直关爱有加、鼓励有加,我们都知道本质上做事是一种付出:心力、体力和才力。也都明白,做事就会得罪人,引来骂名,尤其女诗人,更是背负了原罪,古人对此早有定论,“女子无才便是德”,21世纪,这句话依旧在人心的暗处闪闪发亮预备刺向那些为他人奔走呼号的女诗人。这就是中国诗坛的现实。这就是有公益心的女诗人必然承受的宿命。但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力也会在这样的霜风冷雨中锻炼出来、激发出来,当我阅读晓音的《青花词》,我想说,我读到了你的刚毅、你的悲悯、你的社会关怀、你的大胸怀、你的大格局。


《腾冲行》二首。第一首,《二等兵蒲x——写于云南腾冲国殇园》,我知道你一直在关注着远征军,关注着当年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青年学子们他们或奔赴前线或奔赴缅甸抗日的背影,你不想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成为如烟的往事和灰飞的历史。你把蒲x写进了你的诗中,也就把成千上万如同蒲x一样的热血青年写进了诗中,“风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却没有人能够站起来”,你在烈士墓碑前凭吊,为那个x字伤感,模糊了字迹的x,没有人来填补,历史亦是如此,语焉不详,难以辨认。《松山,一个悲壮的名字》,复活了一场场血与肉的厮杀,“每一间房屋都是碉堡/每一片树叶都有弹孔/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鲜血”,倭寇的入侵,使美丽的松山成为一架绞肉机,放下书本走向战场的中国青年们他们的牺牲不能就此沉默,“纵使你沉默万年/我也要在心里叫你一千遍,叫你一万遍”,晓音如是写到。我想用引用诗句的方式,来参与晓音爱与敬意的呐喊,我相信无数人的参与,会使这声音响亮,会使这声音传播得更远。


本书第一辑,题为“脸书”,一个大陆读者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收入了晓音近年来的诗作69首,题材涉略颇广:日常生活、心灵感悟、旅游所见所思、阅读体会、家庭记忆,等等。读之,女诗人的生命历程、知识结构和精神追求如在眼前。多年前晓音曾提过“反女性写作”,我理解是对岁月静好、小情小调的女性诗歌惯常写作的反驳,在《青花词》一书中,晓音用实际的诗写印证了自己的诗观,确实本书很少有甜腻的文字、柔美的文字,它们硬朗、冷峻,是一个女人身上的中性器官在发声。


本书书名也值得玩味,青花瓷,青花词,小改一字,也许想说明,词如瓷,易碎、珍贵,当小心又小心地使用。但我从中看到的,更是一个诗人创新语言的能力。书的封面印有作者一段话——


最好的年代,让我们在最恰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的激情。最坏的时代,让我们在不可复制的恐惧中,完成了对这个世界刻骨铭心的体察。


 


在阅读中寻找诗歌的秘密通道


文/安琪


在当代文学的诸种文体中,诗歌变成最难以让读者进入的门类,对始自《诗经》的中国文学传统而言无疑是尴尬和不可思议的事,推其缘由,可能与诗歌在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强烈撞击下形成的新的表述方式一时无法被活在现实主义语境下的普通百姓接受有关,也可能与诗歌教育在由来已久的中小学课本里经常以政治正确的面孔出现而非以艺术的探索为指向有关。无论情形属于何种,诗人们都应该将之视为自己的失败,并进而将普及推广作为自己写作以外的自觉,由此才能使诗歌这张皮铺展得更开,更为广大的读者群辨识并且涵纳,倘能如此,则存活在皮上多如牛毛的诗人才有更为自在自信的写作愉悦。


推根至本,进入诗歌的通道除了阅读,还是阅读。古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同样适用于现代诗歌。中国新诗自胡适时代倡导白话文写作起,已经是与旧体诗词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形态。在白话这个语系里,中国新诗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阅读“五四”先贤的诗文本时会感到稚嫩直白得似乎与他们的名师大家身份不相符合的原因。


新时期以来,以食指为发端的新诗潮经由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70后诸代诗人的不断探索,诗歌技艺获得长足进展,一代代诗人在大量的开放的阅读写作中精道地掌握各种写作技巧,使诗歌的功能不断丰富,诗歌窥视内心或介入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强,所能涉及的时代语境也越来越广,这是诗歌的胜利。而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写作者的脚步,他们在纷纭而至的诗文本面前茫然无措,找不到进入的门道,并因此茫然而萌生对诗歌乃至诗人的拒斥。这是读者在自尊心受到打击后的本能反应,自然也是作者忽视读者阅读期待的因果报应。我们看到,众多的诗歌写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继续追寻的脚步,他们越走越快并进而形成自给自足的阐释与自我阐释圈子,美其名曰“专业读者”。任何行业的专业非专业确属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倘能尽量扩大专业队伍岂非也是诗歌界的幸事?基此,我想以一个有着近20年诗歌写作经验的写作者身份,谈谈我的诗歌阅读及阅读带来的崭新天地,也许能够给现代诗阅读困难者一点提示?


我想先以新诗潮开山祖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例,谈谈诗歌是可以如何艺术地表现时代的。原诗如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首诗的背景是“文革”中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祖国各地乡村插队的历史事实。作为当年亲身经历这一运动的人,食指以一个诗人的敏感,目睹并记录了送别时站台的一幕。我们所说的诗人,必定是一个有着特殊视点和语言呈现的人,《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抓住了北京这个万人景仰的首都特定的历史时刻:四点零八分。这个时刻何以特殊,它是千万个北京青年离开北京的时辰,是千万个家庭含泪告别的时辰,倘若没有诗人的笔,这个时辰也将如同北京无数个发生过若干或大或小事情的时辰一样在时间的流程中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确实有记录时代的功能,而诗人也确实有记录时代的职责。更进一步引申,同样的时辰同样做下记录的肯定不止食指一人,但为什么偏偏是食指的记录让我们深有共鸣并牢牢记住?这里面就牵涉到食指诗歌语言的精确使用,准确地说,食指用他独特的诗歌语言盛放了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的一刻。


在这里,被送的送别的如此之多以至挥舞的手挥舞成了一片海洋,这里的“海洋”意象用的十分漂亮而精当,它有震撼人心的汹涌状态,也有波浪起伏的流动感觉,非常生动形象。火车就要开了,坐在车上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为什么疼痛,疼痛到何种地步?作者继续写到:“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唐朝诗人孟郊在他的经典之作《游子吟》里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就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像线和衣服的关系。食指在这里借用了孟郊的典故,采纳了针线的意象却又多了一层现代意义的破碎和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们再细细地感受这句话的血与泪。


火车终究是要开启的,诗人在最后关头从车厢里抓住了一双手,他说:“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是的,只要是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北京抓住的手,就一定是北京的手,就一定是自己家乡的手。北京在这里是家乡的象征,它可以置换成福建、云南、四川,或祖国的各个角落。在那个一离开就不知能否回来的时代语境里,诗人代表全体知识青年喊出了:“因为这是我的北京”,如前所述,在这里,北京可以置换成福建、云南、四川,或祖国的各个角落。我们说食指是新诗潮第一个觉醒的人,就因为他在这首诗中真实地再现并敏锐地预知了一代人的命运,他们是被利用和放逐的一代。他们没有因为伟大领袖的号召而兴高采烈、心甘情愿地下乡插队。


食指的诗在当年知识青年群体里被广为传诵,大家纷纷以手抄本的形式传递着这首能够引起共鸣的诗,并就着煤油灯暗淡的光线进行阅读。这里面就有朦胧诗的奠基人、《今天》的主编北岛,如果说,食指的诗是呈现,北岛的诗则是反叛、呐喊,下面我试着以北岛的《回答》来做个阅读分析。我们先来看看《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已经成为格言警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者因为卑鄙而畅通无阻,高尚者因为高尚而长眠墓地,只能以高尚作为墓志铭来安慰自己,这就是文革那个历史时代的历史真实。时至今日,我们偶尔还会无奈地发现,北岛这两句诗放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似乎都还不为过,高尚与卑鄙的抗争永远不会停止,只要时代的空气还不能为高尚者提供健康的呼吸,卑鄙者就仍将大行其道。我们说这两句是格言警句其意也在此。


在诗的第二段,诗人向我们叙述了十年浩劫中的历史真相:到处都是冰凌、死海里千帆竞发。在这样惨烈的真相面前,诗人何为?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苟且偷生,得过且过?还是像诗人一样率领一腔热血呐喊、战斗?北岛无疑选择了后者,他用“我——不——相——信”四个抑扬顿挫的字发出了自己承担的声音,他怀疑一切但愿意为了修正这使他怀疑的现状做努力,他带着“纸、绳索和身影”来到这个世界宣判,而最终他以挑战者的姿态达成的战果是:“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全诗至此完成了北岛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双重形象,北岛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一代人代表。


有人会说,食指和北岛都经过了文革的特定历史时代,他们的写作有了这个复杂多样的背景自然会有值得一书之处,倘若在平凡的没有英雄的时代,诗人的写作又该如何凸现他的当代性和深刻性?好吧,那就让我们来读读海子的这一首情诗《日记》,看看优秀的诗人在处理日常经验“爱情”时是如何继续他的优秀的。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7.25.火车经德令哈


早已有论者证言,一首《日记》让德令哈成为诗人们向往的天堂,这是有道理的。德令哈,祖国版图上一个本来不起眼的地名,因为海子的《日记》名满天下,成为一个神秘的、荒凉的、情爱的象征之城,这也许是当初写作此诗的海子不曾料到的。但这就是诗歌!它的力量一经写出就已超出作者所能掌控的范畴而独自具有了生命。1988年7月25日的晚上,仅仅只是一辆火车的路过,仅仅只是因为这辆火车上坐着一个名叫海子的诗人,仅仅只是因为这个名叫海子的诗人爱过一个姐姐,仅仅只是因为这个姐姐是德令哈人,德令哈从此有福了。它被一个诗人移到他的诗里,成为一个永远的爱情符号,这符号如此强大,几乎使人类失色,在德令哈,诗人放下了整个人类,却独独想念他的姐姐。这“想”如此强大,足以把整座德令哈存放进去。


与许多声嘶力竭、激情澎湃、爱不离口的爱情诗相比,《日记》是温柔的、感伤的、孤独的、强烈的,它的强烈寄寓在温柔、感伤、孤独之中。诗人在德令哈没有姐姐,只有戈壁空空,只有“想”,诗中,诗人采用了大与小的对比,人类整体与姐姐个体的对比来强化思念,这些看似矛盾的心理是诗人的挣扎与摩擦,它们甜中带酸、带涩,它们有着低微的姿态像一个人俯伏在地,听到了来自大地的姐姐的呼吸声。诗人禁不住发出了:“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伟大爱情誓词。


食指、北岛、海子,分别代表了诗歌史上前朦胧诗、朦胧诗、后朦胧诗的高峰,他们的历史价值已经获得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共识。在我们向读者推介中国高端诗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旁落西方现代诗人的优秀作品,他们的写作,曾经或正在影响着中国诗人书写自己的思想历程,我们说,中国新诗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尝试着走过西方用几百年时间走过的历程,说的正是这个历史事实。


对中国当代诗人而言,惠特曼、庞德、艾略特、帕斯、艾利蒂斯、狄金森、普拉斯等都是一些绕不开的名字,他们构成了中国当代新诗的西方传统,客观上扩大和启迪了新时期以来众多中国诗人的写作视野和写作思维。下面我仅以惠特曼和狄金森为例阐释一下西方诗歌的阅读路径。


惠特曼,美国诗人,1819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1岁就辍学,从事过多种职业,1850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一生,热爱大自然和自由民主的生活,诗歌表达的也正是这一方面的主题。惠特曼的写作,和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形象相吻合,它们朝气蓬勃,充满旺盛的精力和斗志。我们可以以惠特曼的《我听见美国在歌唱》为例来进入惠特曼的诗歌世界。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

那些机械工人的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雄伟的歌,

木匠一面衡量着他的木板或房梁,一面唱着他的歌,

泥水匠在准备开始工作或离开工作的时候唱着他的歌,

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属于他的歌,舱面水手在汽船甲板上唱歌,

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

伐木者的砍,牵引耕畜的孩子在早晨、午休或日落时走在路上唱的歌,

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在工作时,或者姑娘在缝纫或洗衣裳时甜美地唱着的歌,

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的年轻小伙子,

就放开嗓子唱起他们那雄伟而又悦耳的歌。


                                                  (邹绛译)


惠特曼诗歌的语言并不晦涩,这与他秉持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有关。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代主义写作是二十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出的一种全心的写作手法,现代主义的引入,有助于打开作家观察世界的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便是各种艺术技巧的全面打开。有现代主义意识的艺术家可以看到现实表象内的种种玄妙,艺术也因此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开阔地。惠特曼时代的十九世纪,还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世纪,他的写作因此显得直接、不拐弯抹角,想表达的东西可谓一气到底,不枝不蔓。


诗中,诗人满怀激情的兴奋的心听到了来自美国各行各业发出的声音,有机械工人、木匠、泥水匠、船夫、鞋匠、伐木者、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姑娘……他们在美国的各个角落,做着自己的本份事,但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歌唱。最体现作者自由心性的词汇是“他的歌”,引用诗中的句子就是:“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自由的美国何以自由,就因为每个人都唱着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因为这种对时代的敏锐感悟和抓住,惠特曼当之无愧成为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美国的代言人和抒发者。惠特曼也因此被誉为“能够代表美国国家形象的诗人”。


如果说惠特曼是积极主动地迎接美国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并积极主动地对美国社会的未来提出展望的主观行动者的话,女诗人狄金森则是另一个典型个案。这位和惠特曼同时处于十九世纪的诗人,从25岁开始就弃绝社交,在家劳动之余埋头写诗。狄金森生前之发表10余首诗,在她死后30余年,由其亲属整理发表的她的诗作,引发了美国诗歌界对她的反复研读,并最终确认她为“对美国文学做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


狄金森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她对诗歌传统规范的不驯的反叛,她的微观和内省式的写作,她一生都躲在自己的内心,她的写作也于此具有独特的属于人类自我反思自我观照的气质。


我们来看看她的《要造就一片草原……》: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在这首只有五行的简短诗里,诗人为我们造出了一片广阔的草原,诗歌句子的简约而无所不能的特点在本诗体现得十分充分。前面说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尚未融入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抽象、破碎、意识与潜意识等写作技巧,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在阅读的进入上要相对于二十世纪容易。狄金森此诗的字面意义并不难,难的是作者的宏观与微观、具象与抽象的惊人搭配,她说,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这里面苜蓿和蜂是微观的具象的,梦是宏观的抽象的,在诗人看来,抽象反而比具象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她说,如果找不到蜂,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这样的想象实在十分大胆而令人叫绝。谁都知道梦想的力量大于一切现实的存在,一个人,有了梦想,便有了实施梦想的驱动力,狄金森的诗就是这样把梦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巧妙地叙述出来。她用这个梦想造就了一片草原,也造就了她富于精辟哲理与耐人寻味的深邃。


对写作者来说,文字就像一口容器,善写者可以放进整个世界,不善写者放进的也许只是一粒灰尘,甚至什么都没有。而阅读就像那些探身容器口的人,如果他有彗眼,他会看见容器里的大世界,他会循着容器口走进,在写作者描述的世界里巡游。好的阅读者还须学会辨别容器里的东西,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容器里都有值得一探的宝物的。诗歌这个容器对阅读者的考验同样如此。


 

往期回顾:


1、诗眼睛||他评:安琪的《月照如东,如我瞬息的心事》(连载15)(总194期)

2、诗眼睛||凡人一诗:安琪《如何回答一只岩羊的提问》(连载63)(总458期)

3、诗眼睛||好诗点评32:老巢/黄礼孩/砺影/赵思运/张德明/马莉/刘不伟等12首诗 点评家:安琪 (总860期)

4、诗眼睛||荐读一诗:安琪《林中路》(连载23)(总863期)

5、诗眼睛||好诗点评42:雷平阳/周涛/韩东/李南/大解/米沃什等数首诗 点评家:周所同/安琪等 (总879期)

6、诗眼睛||理论园地:安琪的诗(总1129期)




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理论园地与他评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谭五昌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谷禾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王俊才  王二  木心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恩荣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宋晓杰  宋晓杰  齐凤艳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胡权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李曙白  殷龙龙  李犁  招小波  谷未黄  张远伦  刘庆邦  孔令剑  悦芳  三色堇  宝蘭  曹谁  霍俊明  阎连科  阎连科  葛水平  葛水平  马晓康  薄小凉  方方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燎原  韩庆成  张二棍  张二棍  刘年  刘年  刘年  贾浅浅  李不嫁  大解  慕白  梁平  霍俊明  张执浩  朵渔  项见闻  项见闻  项见闻  李点  谢冕  温建生  雷霆  张建新  路也  王国伟  张炜  月色江河  梅尔  刘川  月牙儿  胡弦  白鹤林  峭岩  周广学  韩作荣  吴小虫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七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七告读者书(总1073期)(2020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汉诗三百首 || 《汉诗三百首》2019卷目录 (新年特刊)

 诗眼睛||快讯:《2019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由台湾甘露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总1036期)

 诗眼睛||快讯:《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20卷)诗歌年选目录 (校正版)(总1037期)

 诗眼睛||下雪诗专辑:欧阳江河/王小妮/李少君/胡弦/李犁/西渡/商震/娜夜等一百首关于下雪的现代诗精选(总1054期)

● 诗眼睛||清明节专辑:席慕蓉\叶延滨\黄亚洲\梁志宏\龚学敏\李犁\潇潇等87首清明节现代诗歌精选,(总1077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