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荐读:向诗歌高地迈进 ——在任爱玲《尘世之光》首发式上的发言(总1165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任爱玲,笔名西月,太原市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光线诗社成员。出版的书籍有文集《月满西楼》、散文随笔集《静水潺湲的日子》、《许你一世清浅》,诗歌集《今夜西窗又雨》、《尘世之光》及《桃花扇(评注)》等。多篇(首)作品刊载于《都市》、《九州诗文》、《当代诗人》、《诗意人生》、《齐鲁文学》、《中国旅游文学》、《天涯诗刊》及《山西日报》等报刊。多篇首作品收录在《一阙天歌梦之路》、《情亲抒怀》、《诗行里的灵石》及《沸点》等诗文集里。多次获得全国文学作品大赛奖项。2018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当代诗人提名奖”。2019年在山西名胜古迹风貌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二届“阳光杯”短诗大赛中,荣获“十佳诗人”称号,荣获在山东淄博举办的2019年第二届《文学高地》奖“十佳诗人”。




向诗歌高地迈进

——在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上的发言


梁志宏


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由山西文学院、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太原分会和太原诗词学会主办,显示了这次诗歌会议的专业性和学术高度。主办方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太原文学院副院长、《都市》副主编赵少琳先生,精心谋划与主持了这一活动。首先,我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召开,向《尘世之光》诗集出版与首发,表示热烈和诚挚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做一个简短发言。准备讲一个话题、两个方面,即围绕向诗歌高地迈进这一话题和目标,谈一点对任爱玲老师诗歌创作的印象。同时对光线诗人团队进一步提高诗歌水平寄予希望。


对爱玲的诗歌创作,坦率讲我了解并不多。这本《尘世之光》在硏讨会上才看到,所以只是凭借手头几本书刊上爱玲的一些诗作,谈一点粗浅印象。好在少琳为诗集写了高水平的《在低处写有光芒的生活》,下面还有几位诗人要做重点发言,我先讲就权当抛砖引玉吧。印象中爱玲为人热情、朴实,身为高级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诗歌素养,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又充满了青春活力。爱玲加盟光线团队后,成为继“八彩”之后新组建的“十丽”之一,很快显露出了不俗的创作实力。事实上经过多年的诗歌历练,她的作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还在上升。她是一个尚未被诗歌界认知、被低估了的诗人。

具体而言,一是爱玲创作思路是敞开的,打开的,避免了狭隘和闭塞,因而诗歌题旨和意蕴是开阔与丰澹的。这首先体现在作品题材的广阔上,写有大量抒发人生遭际与感怀,书写乡村乡愁,诗艺地记录山水游踪、穿越历史与现实的作品。二是爱玲情感抒发是真挚的,深潜的,大千世界山川草木皆归纳于内心感怀,拒绝了虚空和浮躁,因而诗作是走心和能够打动读者的。三是在艺术表达上兼具传统和现代手法,善于营造独特意象增强表现力,自觉从口语向诗家语升华。


下边我稍加展开,就读到的爱玲一些作品概括她的诗歌的主要特色。我赞赏《尘世之光》这个书名,既有尘世的浑沌开阔,又有几道亮光,或许尘世与 亮光的组合恰好代表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走向。在《光线八彩十丽诗人诗歌作品集》中,爱玲如此表述自己的诗观:“诗,以繁华度我;我,以诗而修行。”在《尘世之光》后记《生活度我以从容》中,爱玲坦言奉行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诗歌是她的面孔、呼吸和心声。由此可见爱玲对诗神的虔敬,事实上她的创作重心、写作最好的,也正是抒写人生感怀和生命感悟的作品。诗人到了天命之年,笔下自然多了几分苍凉乃至感伤,但它写得平静、从容。爱玲似乎对雪情有独钟,写有多首雪诗,以雪的意象抒写人生际遇。她写雪花在手掌上瞬间融化,咏叹生命的短暂。在《不,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和《昨天上午的雪花,很快就凋谢了》诗中,或许隐伏着作者人生的“鸿爪片羽”,以隐喻的方式寄予了某种情思。爱玲笔下既有人生的冷色调,也有温馨的暖色。《脆弱如诗》写的是在家里煮豆角的场景:“腾腾的热气抱团儿上升/一下子捧住了我低垂的心情”,既往与现实交迭,归纳于日子和心情,情感容量极大。一个生活细节被诗化了,上升到生命的普遍经验:“原来,温暖也可以这样猝不及防”。爱玲有几首诗写到了永恒,比如《河流让我心潮澎湃》《马槽》等,以自然物象抒发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


我期待着,也相信爱玲老师能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向诗歌高地大步迈进。


下面我对太原诗词学会光线诗社团队,整体向诗歌高地迈进谈几点希望。

光线诗社成立于2011年12月,开始只有十几个人,经过八年打造逐步发展到五六十人,成为以太原诗人为主、包括同城化的晋中部分诗人加盟的诗群。我和赵少琳社长,及其他领导为之倾注了诸多心血与精力,诗社多数成员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光线诗社成为全省注目的诗歌团队之一;同时光线诗群与万柏林诗群形成了新诗与旧体诗双峰并峙,其他诗社各具风采的格局。光线团队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当再接再厉,争取二年之后即诗社成立十周年时迈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举措由太原诗词学会和诗社领导制定,我谨以“名誉”身份建言献策。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包括文学诗学素养、人格道德素养。诗人写作越往后,越有赖于自身学养的高度。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诗人,大多只是汲取了有限的古典传统、偏狭的新诗观念,而欠缺西方20世纪现代诗学的养分,限制了诗歌艺术的提升。中青年诗人在诗歌理念上优于我们,希望多向中西方经典诗歌学,向当代优秀诗人学。当然更要提升思想境界,加强人格修练,葆有诗人应有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


二、尽量抬高诗歌创作的标杆。诗人进步有许多因素,天分或才情、个人努力,以及机遇等。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个人努力则是可以见效的。随心所欲是创作的普遍状态,多一份用心且有上进心更好。抬高追求的标高,包括精神意蕴高度、艺术审美高度,拒绝粗制滥造和平庸。诗人应珍惜自己的形象,出手严一些,以质量取得诗歌界的认可,如果写得太烂,就会拉低自己的诗人形象。


三、提倡创作个性,提高诗人和作品的辩识度。当下诗歌创作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比较成熟的诗人,应从自己的性情、积累、追求和优长出发,增强创作个性,在题材选择、语言风格、意象营构、诗体等方面,有别于其他诗人。这样既可提高写作水平,也容易引起关注。比如诗人雷霆写熟悉的故乡官道梁,王立世写夹缝意象包括夹缝里的阳光,呈现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诉求,都以其独特性引起了诗界的广泛关注。光线诗群还有一些像王立世这样有追求、有个性的诗人,比如申有科、蒋言礼追求思想的“深度写作”,此前我评述过的几位诗人执著于生命与个人情感写作等。希望光线团队多出几个风格鲜明、有影响的优秀诗人。


四、增强光线团队意识,共同垒高光线平台。团队也是一个平台,大家相互关系是共存共荣,诗人与团队关系是水涨船高。诗歌平台的高度往往影响到台上诗人的高度。多出几个走向全国的诗人,团队成员都有一份光荣。我和少琳老师这些年,在帮助光线诗人出版诗丛、诗集,在向省内外报刊以集团或者个人推荐发表作品,在举办各级各类采风与评奖活动,还有为光线诗人撰写了大量评论、序言,可以说尽心尽力了。王立世、王恩荣等也为诗友写了不少评论,产生了积极影响。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希望加强对光线诗群创作的硏究,我为团队先后写过五篇评论,希望诗友尤其是领导能够撰写既有宏观扫描也有微观审视的评论。省作协各专业委员会每年要收集并撰写各自门类,包括诗歌专业的创作报告,省会太原不应空缺。光线平台是开放的,也是有条件的。希望不断吸收有一定水平、有个性、有潜力的诗歌新人,使光线诗群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


2019年6月15日



一些光,在轻轻拨动这一根根长长短短的弦

----由任爱玲的诗作给我产生的新的思考


王恩荣


任老师在山西诗坛是一个不凑热闹,沉静写作的诗人,原来也读过她的诗,但总体感觉风格传统,就读的少,特别是我后来介入全国诗坛,旧友的诗读的也少了。现在拿起她的诗,猛然有一种别样的启发,对这样寂寂用心坚守传统写作的诗人,我也是肃然起敬的,深夜读她的文字,象是读她的人生,不由得我想起一首古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辛夷坞》。她与世无争,吾手写吾心。我们先来看她的《冬天和雪一样多么孤单》:


冬天,像一场葬礼

它埋葬了一切看起来美好的事物

包括各种风姿的花和草

无法描摹的彩色和色彩

还有各种理由的戏谑和调笑

但是,它又赋予事物更多的意义

比如孤单,像雪一样孤单

比如洁白,如雪一般洁白

这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演习

是从雪被下生长的至简大道

只有在这个季节

西风才会去收割万物,萧条时空

而夕光残照里

一个孤单的背影正走向虚无

他把诸多的思想留在身后

如雪地上一串儿孤单的脚印


当下的许多写作者,写了那么多诗,竟然很少有一首与他的真实生活有关联,无病呻吟,从这些堆砌的文字中丝毫看不到他在想什么,也看不到诗人自己生活的影子,这种写作状态就是不及物,是远离当下的写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写作。任爱玲却不是这样,她就是用诗来思考,来给她的思想写传记,她无时不在用诗意的态度真诚感受着这个凡俗尘世。读后让你有睿智的发现:“冬天,像一场葬礼”,乍一读之,好像很灰色的笔调,任老师是很实在的人,文字也如此,“它埋葬了一切看起来美好的事物/包括各种风姿的花和草/无法描摹的彩色和色彩/还有各种理由的戏谑和调笑”,看起来美好的事物,这是事物的表象,进入不惑之年她的认识是深层次的。先是客观的叙述,各种风姿的花和草,无法描摹的彩色和色彩。当写到“还有各种理由的戏谑和调笑”的诗句,我们感觉到她笔下的冬天已不仅仅是季节了,而是人生的冬天了。接着,诗人赋予了冬天新的意义:“比如孤单,像雪一样孤单/比如洁白,如雪一般洁白”。这就是诗言志了。由此看见诗人的精神世界逐步走向洞明和睿智,她开始追求形而上的人生,并由此开发了自己,进而发现了诗人群体的背影:


“一个孤单的背影正走向虚无

他把诸多的思想留在身后

如雪地上一串儿孤单的脚印”


这样及物的写作,在她的诗作中俯拾皆是。在《她的一把空着的木椅》(组诗),看起来是写木椅,实质是写她的人生;在她的《与雪有关》(组诗),看起来是写物,实际上在写心志;特别是《河流让我心潮澎湃》这样写到:


“那天经过汾河的时候

忽然看到了河水里藏不住的天光和云影

这个迹象是说,春风一度

远胜却人间无数

我想到了很多可能生长在水边的词汇

自河的那边蔓延过来

包括花鸟鱼虫,包括晨昏变幻

以及洁净如初与闪闪发光

我知道,诗人终会死去

可是这河流不会

她会载着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

缓缓流向未知

这是她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我也因此而心潮澎湃”


初春,草长莺飞,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诗人并没有施展当下目不暇接的诗歌技术去描摹这见惯不惯的初春,她只寥寥几笔,自然而然的就把一个生动的初春呈现给我们。“天光和云影”让我们看到诗人的激动,想到朱熹“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欣喜的感受到现代生活已非“春风不度玉门关”。但随即又宕开一笔:“远胜却人间无数”中诗人的悲悯由衷而发:“我知道,诗人终会死去”。是的,生死是任何人都躲不过的宿命,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这个苍茫的命题下走向悲观,好在任爱玲诗人却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她从眼前苏醒的汾河水中得到启示:“她会载着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缓缓流向未知/这是她美学意义上的存在”,虽然有一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惆怅,但最后打破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对河流的消极诠解,走向美学的形而上的思考。


她仿佛总在生活中发现其悲观的成份,比如《夜,就这样被慢慢地煮着》,“屋子里的确有些冷/那些桌子,椅子,还有盆栽里的一些绿植/都和我一样/守着一寸寸落下来的黄昏”,这是与她青春已逝的年龄有关,冉冉老矣乃人之常态,她也开始用慢节奏煮着她的时光,“夜,就这样被慢慢地煮着/静止,又沸腾/喧嚣,又寂静”,这种常态难免陷入消极,但她仍能在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突围,这就是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带给她的远方。多数人的这种写作中往往难以摆脱说教式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窠臼。而任爱玲诗人在她心爱的诗意的追求中总能找到新的突破。


《墙上挂着一些旧了的时光》



屋子里空荡荡的,没有人

也没有火,冷冷的

墙上挂着一幅抽象画儿

像一段旧了的时光

还有一些乐器

也依次排列在墙上

葫芦丝、二胡、小提琴

在午后的光里

它们显得有些落寞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是谁的最爱

或者,今天

它们想替谁守住这旧日的光阴

此刻,它们都是安静的

只有从窗外悄悄挤进来的一些光

在轻轻拨动这一根根长长短短的弦

如同拂过一段远去了的流年


人生有个普遍的经验,正如有人说过:五十岁以前是朝前看的,五十岁以后是朝后看的,任爱玲诗人的诗里总有一种浓郁的怀旧意识,比如她的《父亲的镰刀》、《土炕上的我们》、《雨中的事物多么有趣》、《地窖里的生命》、《马槽》、《母亲的陶罐》等等,这些诗有我们每一个游子耳熟能详的故乡的物象,是诗人记住乡愁意识的体现,也是她特殊年龄阶段对旧事物与诗人本体产生的物我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照。在《墙上挂着一些旧了的时光》尤其体现了这点。她首先设置了一个充满旧事物的在场,“屋子里空荡荡的,没有人/也没有火,冷冷的/墙上挂着一幅抽象画儿/像一段旧了的时光/还有一些乐器/也依次排列在墙上/葫芦丝、二胡、小提琴”,这些物象风光一时但都尘埃落定,唯独诗人能用诗意去拣拾这走下历史帷幕的东西,“在午后的光里/它们显得有些落寞/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是谁的最爱/或者,今天/它们想替谁守住这旧日的光阴/此刻,它们都是安静的”,这是诗意的栖居,也是人性的关照。即使落寞,但却是经历波浪后的平静。象西方油画,有一种思想的静谧在里面。最后:


“只有从窗外悄悄挤进来的一些光

在轻轻拨动这一根根长长短短的弦”


因此,这些“光”就是诗人精神抵达一定境界对世界万物关照之慈祥的光。它在轻轻拨动着诗人主客观世界里那一根根长长短短的弦......


法国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勒韦尔迪说过:“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飞翔,他的使命不是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创造出新的星星。”,是的,任爱玲诗人的诗大多是写日常的甚至是琐碎的生活,但似乎都能拔动我们情感的弦,这与诗人向善向美的精神向度分不开的。在《今天,我为一对蚂蚁低头》这首诗,她在为一对蚂蚁低头感动,“它拼命地推动着一片金色的银杏叶\好像准备建造一座金色的梦想”;在《心跳》里她为一个卖苹果的小商贩忧患伤心,“说,这里的每一个水果/都是他孩子的心跳/他拿起一个甜橙端详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了他的一阵心跳”;在《清洁工》里她为一个城市的卑微清洁工的高洁人生立传,“黎明是从清洁工轻柔的扫帚声中醒来的 /但,大约没人关注这一群早醒的人/包括公园里晨练的人们/等到许多人上班的时候/他们早已如天空里的星星一样 /悄悄地隐退在了城市的缝隙里”。正是这些卑到尘土之下的善与美,让诗人的思考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重要的是使她的诗有了骨感,有了温度和高度,有了我们在司空见惯的碎碎生活中发现感动。正如她的这首诗:


《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说的是工作以外的事情

比如做饭、洗碗、扫地

给花儿浇水,打掐多余的花香

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

用一根针线挽救即将崩盘的日子

在清水里洗掉丝巾上的烟火气

向曾经的过失或强势认错

把钉在诗句里的那些孤独

用老虎钳夹住,拔出来

在留下的孔洞里

注入对生活的敬意、感动和爱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阳光积极向上的。诗人绝不是空乏说教,她的许多诗写出了生活的疼痛和悲凉。在《某年某月某日》写自己被不由自主克伦的生活,“这样,我的一生才能被划成几个阶段/似乎这样,才更符合科学/然而,这一划,我便鲜血淋漓了/我终于被某年某月某日抢先注册”;在《我有一个姓氏》里她念念不忘的乡愁,“我的故园和我的姓氏/是我心中不能割舍的一座寺庙/里面供奉着我的祖先,还有我清澈的童年”;在《疼,也不能叫》里有生活带给她咬破牙齿往肚子里咽的伤害:“经常会感觉疼/可是,再疼也不能叫/就像蚂蚁被人踩了/谁又听到了它的惨叫/也许它已经死了/可就算死,它也还是没有叫出声来”。这里面有多少多少不平的人生世相可想而知,诗人是如何走出这些生活的困境,除诗意的栖居外,就是一颗乐观坚韧的心:


“抬头,天空湛蓝

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和影子尚未喊出来的一声疼”


著名诗人李杜说过:“诗是诗人灵魂的诉说,诉说人生的困顿,诉说深陷困顿的诗人是怎样进行着‘英雄’的努力。诗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这种悲剧美。”,任爱玲诗人就是这样,她总是在直面生活的困苦,学习在生活的磨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譬如她在《脆弱如诗》:


“我不得不面对这瘦骨嶙峋的日子

水开了,把摘好的豆角煮进去

腾腾的热气抱团儿上升

一下子捧住了我低垂的心情

它似乎在安慰我脆弱的日子

这让我的诗句瞬间便开始升温

哦,这猝不及防的温暖”


现在,人人都在“怎么写”上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这当然不是没有道理,在现代诗史上,中外批评家都有过诗歌戏剧化的主张。瑞恰兹、勃克、布鲁克斯都曾主张诗歌的戏剧化。中国古代就有“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究其实质:诗不是直接的说教或表现“感伤”,而是客观的,间接的;不是单纯的,排斥的,而是矛盾的,包容的;非支离破碎的,而是富于张力的整体的;非概念的,口号的,而是象征的,行动的;非直线的,而是曲线的;非逻辑性的,而是想像结构的。这种现代诗的技法就是,要求在矛盾中求得统一与和谐;通过人格化的处理,使诗变得饶有风趣。这在中国当下诗坛确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任爱玲老师在坚持自己的写作特色,始终在“写什么”上做文章,并在喧哗浮躁的诗界给自己的独立写作撑出一小片天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对比之下,当下时尚的片面的过犹不及的趋之若鹜照猫画虎追求形式的写作态度却有失偏颇。“诗不能到语言为止,诗歌就是隐喻”,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是写作真正出路。当然,任爱玲老师在写作手法突不破传统有失过于平易缺少变化等等问题,影响诗句张力和使“诗意化”真正成为可能,更甚者,形式格局不大影响深刻厚重经典之作的产生。这也是当今诗坛一部分写作者的问题所在。但瑕不掩瑜,我仍然敬佩这样一个一直在沉静写作的诗人,我与任爱玲老师同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似乎更能理解这样一个为师者的诗人的不容易,特别在偶然看到的一个她个人的简介里我对她简直是仰慕了:她不仅在文学上卓有成就,出版了著作,而且在教育战线上取得丰硕的成果,一辈子奉献在教育前线桃李满天下,还工作之余写了不少专业著作。我佩服这样一个集工作贡献、文学著作兼而有之的诗者,更惊奇仰望这样一个师者。希望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写出更加诗意睿智的守望性的作品。




她想把散落的野草一株一株擦亮

  ——解读任爱玲诗集《尘世之光》

    

王立世

 

一个真正的诗人,诗歌就是他的宗教。一个诗人如果对诗歌怀有二心,那是对诗歌最大的不敬,这样的人不配叫诗人,写出的诗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如果一个诗人没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其诗像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呈现给读者的很可能就是碎片化、概念化的果实。



任爱玲在《春天的呼唤》中写到:“日子,是经不起回头看的/一回头,江山就老了/岁月就淡了/风雨就绸了”。这一回头,才感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不易。这句诗对生活的概括力是惊人的,谁读后都会感慨万端。任爱玲当然不屑于尘世的蝇营狗苟,她“坐在午后的光影里/一个人抱着一团诗/从每一个词语的缝隙里摄取温暖/这暖,便浓缩成一声翠绿的鸟鸣/或者,一束悠远的花香”。诗人在春天读诗的忘我情景见证了她对诗歌的热爱,也是对后记中“诗歌,度我以从容”的佐证。任爱玲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她领着孩子们读李白,读杜甫,她对诗仙诗圣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在《灯下引》中这样写到:“于是,想念李白,想念李白的白/就想坐着马车回一趟唐朝去/去当一个酒肆卖酒的女子//不用五花马,不需千金裘/李白来了,酒只管喝。/不用去思故乡,只要床前明月光”,“想念杜甫的时候/就想在浣花溪的旁边盖两排平房/一排就给杜甫住了,他的朋友多”。李白和杜甫若有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世间有这样痴情于诗人和诗歌的女子而惊喜。有些对诗歌爱得发狂的诗人,因为诗学理念的偏激结出苦果,为读者所不齿,比如垃圾诗、口水诗、下半身诗等等。我从《把麦子种在我的诗里》读出任爱玲充满生命力的诗学追求。麦子应该种在地里,那是一般人的思维。诗人敢于打破常规把它种在诗里。“我无意让它长出麦粒的金黄/不,这不重要”,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在于物质层面。“让我的每一个词语都不荒芜/每一行诗句都不皲裂”,诗人期望她的诗歌像麦苗一样青翠,摇曳着生命的清香。诗坛的混乱,让很多读者对诗歌望而止步。对任爱玲的诗,尽可放心地去读,不用担心浪费时间,读后更不会后悔。她的诗是对生命深情的凝眸,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和确认,凸显的是一种纯正的美学趣味,不玩文字的游戏,不玩情感的迷雾,不玩思想的深沉,质朴、明朗、健康,具有鲜活的生活质感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一生若能写出三两首让人记住的诗,就是很不简单的诗人,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诗人写了上千首诗,从中找不出一首像样的诗。《尘世之光》是任爱玲出版的第六部专著,客观地讲里面也夹杂着一些平庸之作,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代表性作品,没有与众不同的作品,没有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就像只有稠密的绿叶、没有夺目的红花那样令人失望。应该说,任爱玲的写作已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些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经典的气质和意味。《不,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是最早引起我注意的一首诗:


这是一条土路

路的尽头,是一个朝右的大拐弯儿

把诸多的想法

拦在了我的视线之外

我可以想象它藏不住的风姿

可是它一副脱离世俗的样子

正是我心仪已久的

不错的

我喜欢它的低调与古典

就连这一场雪对它的热烈

它也没有一点要解释的意思

不,也许

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

因为我知道

它终将会染白我的一生


在欣赏这首诗之前,我想谈一下诗歌的题目。诗歌的同质化不仅表现在内容,也表现在题目,雷同不是有意模仿,就是江郎才尽,对创作而言都是致命的。有些诗,内容并不差,题目却俗不可耐,让人扫兴。对题目的疏忽,往往使作品遭冷遇。有些题目很好,但内容离题万里,题目成了孤家寡人。题目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对内容的提炼概括,与内容相互映照,才不至于千马行空。比如娜夜的《生活》,写得是小时候嚼黑糖球这么一件小事,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题目也就不觉得大而无当。还有一类诗,题目很实,但内容空灵,虚实结合,恰当好处,既避免了空洞又克服了拘谨。题目好,确实能激发阅读兴趣。任爱玲很多诗的题目不同凡响,一下就能抓住读者,比如:《在月亮下面,我只想是流水》《下一个春天,与你一起入画》《人生不会结束于一次握手》《云州黄花,原谅我无法开成你的样子》等等。《不,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题目本身就充满诗意,有悬念,看到题目就想弄个水落石出。一读才明白诗人写得是一条土路,似乎与落雪风马牛不相及,有阴差阳错的感觉。土路接地气,诗人却偏偏写它的不土:“可是它一付脱离世俗的样子/正是我心仪已久的/不错的/我喜欢它的低调与古典”。诗人抓住了这条土路的精神特质,就像一个平民可以成为精神贵族一样。“低调与古典”正是现代社会缺乏的,不同于光怪陆离的浮躁与声嘶力竭的喧嚣。“就连这一场雪对它的热烈/它也没有一点要解释的意思”。落雪与土路有了联系,但土路表现得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不,也许/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因为我知道/它终将会染白我的一生”。土路内心的坚定从容和对落雪的信任让人感佩。读到最后,我们对这首诗的题目才恍然大悟,也意识到诗人写的土路和落雪既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人生的隐喻和象征。听话就要听弦外之音,读诗就要读言外之意,否则只能是一知半解,无法触及到诗的内核。作为中学高级语文老师,如果玩起词语来别人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任爱玲明白那是练笔时必经的阶段。好诗不在语言的华丽,就像有理不在声高一样。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用口语写成,谁也能读懂,但不是谁也能写得出,这就是诗人与非诗人的区别。如果你写得是顺口溜、口号式那类概念化的作品,缺乏情感积淀和生命体验,一点境界也没有,一点感染力也没有,不客气地讲这还不能叫诗,写作者还没迈进诗的大门。任爱玲包括这首诗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诗都有韩东诗歌的味道,极大地提升了她诗歌的品质,但从整体上审视,她与韩东的干净利索相比还显得拖沓,这就是我认为的散文化倾向。



从古至今,诗人都会写下属于自己的亲情诗,父母儿女成为社会伦理的典型符号。这类诗数量越来越多,写出新意越来越难。毫不夸张地说,任爱玲的《父亲的信笺》在写父亲的诗中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充分展现了一个诗人开阔的思路、艺术的敏锐和高超的技巧。这首诗别致就别致在诗人没有正面刻画,没有拖泥带水地去叙事,而是曲径通幽,从侧面去烘托,情感的节制和艺术的张力使亲情的表达更含蓄、更深沉。第一节写花。花是青春、爱情的象征,但不是任何年龄段所有状态下都能产生这种感觉。“感时花溅泪”是杜甫饱经战乱之苦的个性化感悟。任爱玲在清明时节回忆远在天国的父亲,由花开想到花落:“一滴一滴落下,孤零零的/成了一片片鲜红的血”,比杜甫还悲壮,都是触景生情,一样的景产生不一样的情,与时代环境、个人境况有关。第二节把父亲比作种子,“我们含泪/把他种在了祖父的身边。如今,六个春天已逝/我却只看到了几株蒲公英,和它的种子”。通过类比,诗人幻想父亲能像种子一样在大地上破土而出,现实是只看到父亲的坟头上长出几株蒲公英,我们能体味到诗人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和内心的惆怅。第三节回到主题,“或许,这蒲公英是父亲捎给我的信笺吧/上面满满的都是叮咛”。把蒲公英想象成父亲捎给女儿的信笺,这想象够奇特的,父亲好像还活着,读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题目的含义。风中摇曳的蒲公英,像是父亲在叮咛:“写字要坐正了,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诗人追忆往日和父亲在一起的情景,这教诲萦绕耳畔心间,隐喻着做人的深刻哲理。第四节由父亲推及自己:“我是知道的。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把自己变成一粒种子/种在春天,种在旧日的时光里”。这是生命的必然,但很多女诗人不敢触及死亡的命题,任爱玲却写得如此浪漫和美丽,看似与父亲无关,其实不然。第五节写春天过去了,“父亲,却依然还是一粒种子/蒲公英,也还是一纸信笺”。父亲俨然一粒精神的种子,种在自己的生活中,影响着自己的一生。蒲公英还会摇曳,父亲的教诲还会响在耳边,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父亲的信笺》是任爱玲长诗中写得最完美的一首。长诗在结构和内容上最容易出现松散的毛病,《父亲的信笺》显示了一个诗人想象的奇崛、修辞上的妙不可言和结构布局上的把控能力,在艺术上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我曾为光线诗社十丽诗人诗歌作品集作序《我更看重灵魂的美》,我为她们灵魂的干净、美丽、丰富、深邃写下我由衷的赞美。她们就像晶莹的星星散落在高远的夜空,照亮了世态人心。在任爱玲《尘世之光》中,我集中欣赏了一位诗人灵魂的美和精神的光焰。《采采兮,卷耳》写诗人独自行走在两千多年前的一首诗里:“我想把散落的野草一株一株全都擦亮/比如卷耳、葛覃、芣苢、甘棠和棠棣等/让和它们有关的故事,通体透亮起来/那些征人,那片旷野,那条小路/以及那一篮子熹微的晨光/和那一筐猩红的夕阳”。这些久远年代的植物在《诗经》里还茂盛着,在一些人眼里早已枯萎,诗人痛惜这种美的失落,这也是对物化现实的反讽和批判;诗人大都怀有一种悲悯意识,女诗人更是如此,即使在冬天,她们也确信:“树会开花,麻雀依然会/和春风一起合唱/尘世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动一下恻隐之心”,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人性之善;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把自由排在生命与爱情之前。任爱玲的自由观不是狭隘的,与灵魂紧密相连。她在《一群美丽的鱼》中写到:“有一群美丽的鱼/只能活在它们小小的错觉里/因为透明的鱼缸显然是一个骗局/包括水底彩色的石子/柔嫩的水草和招摇的花朵”。这些养尊处优的鱼在一般人眼里是自由的精灵,诗人对它们的“安详与从容”大胆提出质疑。诗人心中的自由不是苟且偷安,而是精神的独立和心灵的辽阔;人类对幸福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任爱玲的幸福观是:“有一厘米的爱,便会觉得浩瀚/有一滴水的光阴,便会觉得浩渺/有一枚种子的温度,便会觉得浩荡”,“不在乎渺小,不在乎被人忘记/如此。山河日月,过去未来/便尽数做了生命内外的渡口”。既有对生活的感恩,也有超越的洒脱,浩瀚、浩渺、浩荡足见其胸襟的旷达;女诗人善写爱情,但现代社会的爱情染上锈斑,变质变味,任爱玲写了一段令人心仪的古典爱情:“从前,马车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记挂一个人/驿站、长亭、古道/还有青石板上渐远的马蹄声”。科技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但加深了人与人心灵的隔阂,焦灼、忧虑也染上了爱情。诗人笔下的爱情是在社会欠发达的慢生活状态下,但其忠贞不二令人感佩,只有慢灵魂才能跟得上,爱情才踏实可靠;简单也是一种美,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任爱玲写儿子“我愿意让他与这烟火人间简单地相处”,从中我们能体味到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在《七夕,浸泡在一场秋雨里》写到:“是的,我只能把这多余的修辞都删掉了”,返朴归真比花里花哨更美;在《野菊花》中我们能体味到生命的蓬勃、热烈、奔放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芳华过后,我们所能看到的/依然是落在泥土里的一牧草籽/它知道,它的生命不会散场”。没有生命的激昂和自信,哪有灵魂的坚定和美好?诗人的灵魂之美,像天上的星群一样璀璨。



《天安门诗钞》中有这么一句:“用我仅剩的一点天真/做此忘形的一吻”。读过一次,一生都难以忘怀。其实,这句诗没用什么华丽的词语,也没用什么修辞,读后让人们的灵魂震颤不已。任爱玲很多诗写得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朴的情感像上面那句诗一样感人至深,比如在《母亲的陶罐》中写到:“老房子拆了那天/母亲的心也被洗劫一空了/狼藉满地,不知道该收拾那里/她摩挲一下秋风里/那个黝黑陶罐/自语了几句,又放下……母亲目光游移/不知所措/整个人在那个陶罐里下沉”。通过心理、表情、细节、动作、话语、情景把母亲对过去生活的眷恋和珍爱表达得惟妙惟肖;她参加“诗人万里行”的采风活动时写下《醉了,阳城》,里面有这么一句:“这种时候,我常常不敢落笔/我怕一落笔/世界就变小了”。诗人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抒胸臆,这种谦卑是对大美阳城最真诚的致敬,像著名诗人木斧所言的“直白未必不是诗”,这种真实的心理活动胜过了那些腾云驾雾的表达。

诗人对修辞是有研究的,她既有知识分子那种儒雅,又不同于知识分子那种严肃,文字中总是散发出生活的烟火气息。比如,写春天的雨:“那模样,像巧手的女人/织成的一项晶莹剔透的帐子”。抓住了春雨的特征,准确形象生动 ;写母亲的累:“好像一伸手便可以摘走了似的/仿佛未来的某一天/挎着篮子/一篮一篮地摘走豆角/摘走黄瓜,摘走茄子一样”。把累比作一种农作物还没有见过,写得很轻松,写出了母亲的豁达和乐观 ;在《又一年》中写到:“又一年,站在生命的分针和秒针之间/所有的忧伤与疼痛,模糊与清醒/都成了端在手里的一杯茶/越来越少,越来越淡”。用喻朴实自然,揭示出生命的真谛;在《立秋辞》中写到:“阳台上的两盆兰花从来都是冷静的,从容的,从春到秋,给水也好,不给水也好/这一点,我惭愧,我比不上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诗人的惭愧与倾慕是对人心浮躁的反衬 ;在《深秋之外》写到:“苍耳草的颜色看起来有些倦了/只剩下了寂静”,在《斟一杯月光,与秋相拥》中写到:“谛听布达拉宫落日的光芒”。这些都是现代诗常用的通感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融入恰当的修辞,生活被引燃后迸发出耀眼的精神亮光,比如她笔下的那些高中生:“不错,他们最怕的,还是考试/可是他们又必须感恩考试/是这一次次考试,把他们曾经脆弱的心/锻打成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做为老师她最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害怕与感恩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星星的比喻并不新颖,在这种语境中却收到了特别的效果。任爱玲诗歌的语言既不同于稀松的口语,又不同于学院派的咬文嚼字,集各种长处于一身,融汇后形成自身的特色。

                         

总体来看,《尘世之光》是一本值得深读细品的诗集,有很多首符合我心中好诗的审美标准,就像“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一样,也许我的解读是多余的,只有认认真真地阅读文本才是正道。从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来审视,诗人的散文化倾向应该引起注意。这个倾向影响诗歌的纯度、高度。诗歌写作往往是增加了成份,影响了纯度。增加了宽度,影响了高度。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尤其在长诗写作中更难驾驭。在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酒,不是水。诗歌是火焰,不是蒸气。就像叶文福讲得诗歌是舞蹈,不是散步。散文化导致结构松散、主旨不明,缩小了诗的审美空间,削减了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导致阅读的审美疲劳。我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在这里也不是针对任爱玲一个人的,而是针对存在这种问题的很多诗人,意在唤醒诗歌创作的自觉。在这里也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写长诗,尤其是短诗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短诗过关了,长诗也不一定能写好。短诗不过关,长诗更不可能写好。海子的短诗在抒情上超越了很多前贤,不管别人怎样评价,我都坚持这个观点,但他的长诗一开始就受到很多诗人的质疑和否定。我们一定要纠正对短诗的误解,短不一定轻,短不一定价值小,短不一定水平低,短更不丢人。写好了,反而比那些漏洞百出的长诗更有重量,更有价值,更能赢得读者。赵五四的《鸟》只有“鸟看人是鸟”五个字,其艺术境界恐怕是很多长诗无法达到的,其价值也是很多长诗无法相比的,就像古时候打仗一样,以少胜多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诗歌导入的新颖独特

——评任爱玲的诗

■良草


任爱玲是一位智慧超然、才华丽质、悟性通灵、激情飞溅、诗心向远的天才女诗人。读她的诗,总能获得目光触及的浸润明澈,总能感知生命意志的高天立存,总能领略心灵纯美的清风掠影,总能开解灵魂放歌的意远透丽……特别是女诗人在其诗中所织就的那种情感的空前浩荡、情绪的缭绕飘飞、情怀的广博跌宕,如一串悠远的风铃,摇响着岁月枝头高悬的生命,让人获得从未有过的惊喜和快意。此外,女诗人的诗,导入是新颖独特的,视野是纵横宽泛的,想象是奇特丰盈的,韵味是华润激越的,既有思索的哲理开解,又想象的美学积淀,既有感怀的启迪悟彻,又有情愫的绵延千里。在她的诗中,总能感知那风过额际的舒展,那骨胳纵横的峥嵘,那高山流水的气质,那血涌心跳的爽惬。

任爱玲的诗,导入的新颖独特表现在清爽自然上。从任爱玲的诗可以看出,女诗人对历史有着深厚的沉思,对社会有着敏锐的审慎,对自然有着纯美的崇尚,对生命有着泽被的珍惜,对生活有着真诚的热爱,加上诗歌创作的技法娴熟,这让她的诗,清爽如流,自然温婉,底蕴厚重,意境幽深,如洁白晶莹的花朵散漫田野之间的芳菲,如天然空冥的涧底浸透山里之中的静谧,如灿然闪烁的光环浩渺晴空之上的怡悦。在《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诗中,女诗人从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做饭、洗碗、扫地”开始,清爽自然地罗列了一件又一件,最后深发为“把钉在诗句里的那些孤独/用老虎钳夹住,拔出来/在留下的孔洞里/注入对生活的敬意、感动和爱”。这是诗的硬度,这是诗的光芒,这是诗穿透人性的思考。的确,生命如此短暂,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对生活的敬意,包括感动和爱,包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诗呈现的直达人心的魅力。在《昨天上午的雪花,很快就凋谢了》这首诗中,诗的品格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充满无尽放怀的想象和雄浑刚健的力道,让雪花与文字切合,让文字与时光对接,让时光与岁月通幽,将生命的进程张扬到了一种极致。于是,特指的时间被最终飘落的雪花覆盖,那种“凋谢”的悲壮成就了女诗人撼动人心的诗的魅力。在《脆弱如诗》这首诗中,诗的铺排开阔,并在一种张扬的气韵里将人生推向一种境界。那些远去的春光,在承接眼前这个不温不火的冬天时,让所有面对的态度、气质都在滑翔,让瘦骨嶙峋的脆弱的日子,在人生的经历中有了底蕴,有了色彩,也有了慰藉,诗一样静守着一份美好。


任爱玲的诗,导入的新颖独特表现在抒情方式上。抒情是诗歌承载的一种滑翔的通道,也是诗歌震撼人心的一种力道。在任爱玲的诗,那独特的抒情方式,那独特的语词展现,那独特的想象空间,那独特的意识取向,以及诗歌叙述方式的拓展,诗歌架构的塑造,诗歌情感的滋养,带给人一种满泽心田的喜悦。如在对亲情的歌唱中,女诗人善于从骨质里去提取抒情的方式。“它是和父亲的季节连在一起的/它是和父亲的庄稼连在一起的/它是和我的父亲连在一起的”(《父亲的镰刀》)那“镰刀”的意象,串接一个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的抒情,那“父亲的季节”与那“父亲的庄稼”在滑向“我的父亲”。可见女诗人的智慧之超然,心境之开掘,情达之深沉,颠覆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在《墙上挂着一些旧日的乐器》这首诗中,诗的时空错落,让诗美得无与伦比。那墙壁上的旧乐器,是时光留存的记忆,是岁月流经的洗礼,是生命走远的寄托。女诗人的情感有一种静好中的波澜,有一种回望时的依恋,还有一种无声中的落寞,还有一种无奈中的静候。不管怎样,人生都将在命运的驱使之下,以诗歌调养未来。在《我被巨大的黑暗挟持了》这首诗中,诗的布局奇妙到一个幽静的黑色空间,让一切事物都无法看清其本质的一面,就连感知也在恐惧的氛围里摆脱不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更何况是人心。女诗人并没有停止开拓诗的境界,而是让幽静的黑色空间,去对抗茫茫的黑夜,将“深沉的恐惧”通过“挟持”渲染出灵魂的“英雄悲壮”,锻造了诗意人生的强悍风骨。


任爱玲的诗,导入的新颖独特表现在切入角度上。一首诗的写作,选取角度切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切入点可以飞升诗的高度与广阔,好的切入角度可以展示诗的质感立存,使诗的建造在空间度上享受着活泛宽松的舒适与优越。在《疼,也不能叫》的诗中,“从经常会感觉疼/可是,再疼也不能叫”切入一只被踩的“蚂蚁”,展开女诗人的想象,直达“抬头,天空湛蓝/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影子尚未喊出来的一声疼”暗合相辉,隐喻开远,给人一种无言沉默中的气韵积聚,血液待发的感觉。在《不,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的诗中,其设置的诗的异常空灵的切入,就是“那条土路”的自然的“大拐弯”所营造出的视野的无尽,想象的无限,诗歌承载的无穷……或许就在“大拐弯”后面,是女诗人心仪已久的不错的一种生命的境界,竟是藏不住的风姿,竟是脱离世俗的样子,竟是那样的低调与古典。而这一切,在落雪的面前,当然是不需要解释的,染白一生,也本来就是生命的一种必然的进程。在《打开第一章》的诗中,女诗人灵性惠敏,将“第一章”铺设为生命的起点,切入角度自然,人生的过去,岁月的经历,让时空的调度在“如今”与“往昔”之间有了全新的程序,有了随性的穿越,有了厚重的积存。并将一种人生的心态展示在了诗歌的太阳之下,提升着生命的价值取向。在《遇见一只麻雀》的诗中,女诗人切入的角度缩小到一只麻雀上,而以“遇见”的方式,并在时光的序列里成就了一个特殊的定位“清晨六点四十”,开启了诗与人生的双重通道。于是,有了晨光和鸣叫,也有了冷漠和暖色,一切的一切,都让诗与人生烙印着美好与美丽的辉映。


任爱玲的诗,导入的新颖独特表现在内存张力上。诗缺乏内质的张力,就没有撼动人心的功效,就显得平淡乏味。要让诗内存张力,需要诗人仔细洞悉物象,认真打磨语言,不断亮怀心志,才能纳外象而沉内力。任爱玲的诗以豁达天然的气韵,以情心一致的合拍,以冲突对抗的两极,增强了诗的极具锋芒与力道。“天空大概是有感情的/她不眠不休,在谷与雨之间/让我有了淋漓透明的一次仰望/我不想把“谷雨”二字无端地拆开/因为它们的组合/更像是老祖宗刻在时光背面的一些教导” (《在谷和雨之间》)这种异常平静的诗句,却积聚了无数的能量,有冲天而起的高扬,有放远苍茫的驱使,有攒射人心的劲力。在《做一个原创的自己》的诗中,女诗人想象“一所房子只有一把钥匙”而“打开的一定是寂寞”,面对“远处楼上的灯火,依次近了/又依次远了”,并以近与远的对抗,增强了诗的内在拓展。女诗人取下挂在门旁的钥匙,也就取下了挂在门旁的寂寞,因有力量,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勇气。女诗人要在远处的灯火漫过来的时候,要在远度的春风化成雨的时候,坚定意志,做一个原创的自己。诗的意象的从容、淡定、深沉,加剧了理性的决策与主宰,增进了叩击的频率与快感。


除此之外,任爱玲在诗歌导入方面,以一个状态推动另一个状态,以一种生存推动另一种生存,以一种赋予推动另一种赋予,使其诗歌呈现出历史的超然、现实的逸兴,生命的泽润,生活的光彩,有新颖所往,有独特所拥。如“也许,这答案已经和老房子一起/被埋在了土里/再长出来时,我已无法辨认它的模样”(《答案》)这就是诗人生命进程状态的一种展示,人生无须答案,人生只有毅然前行。女诗人从人性的侧面出发,从“很多时候,总想要一个答案”出发,揭示出更深刻的生存意义,以诗的光辉泽被长远。又如“那种温暖,会从脚下一寸寸向上蔓延/蔓延,以对抗/生命里遇见的所有寒冷”(《土炕上的我们》)让诗人在怀想的岁月里,将流经生命的尘封状态锁定在一缕温暖之中,展现出深爱无疆的光荣赋予。诗人的理智是开明澄澈的,总在生活的横断面上捕捉诗歌呈现的状态,拓宽了诗远人生的一份意愿。任爱玲是聪明的,更是勤奋的,她对诗歌的热爱是忠贞的,更是执著的,她在诗歌创作上,总在寻求新颖独特的导入,使其诗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该文已刊发于《并州诗汇》2019年第1期)



朴实而本真的抒情

——任爱玲诗歌简析

邢 昊


在那或浓或淡,或紧或慢的抒情中,任爱玲习惯用长句式写诗,在她视野所及的近处远处,高处低处,那些返璞归真的事物,总能把我们深深感染,给予我们诸多启迪和思考。


白露,过了。霜降,也过了

那银杏树却更加明亮起来

将我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全都照亮了

包括桥上的行人,桥下的流水

还有流水里辽阔的天空


从这些耐人寻味的诗句里,我似乎能够读出,任爱玲对养育她的那片土地的深切眷恋和刻骨的印象。那片土地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霜雪,那么多的痛苦煎熬。经霜后的银杏仿佛从内核里长出一只明眸,窥视着小桥流水,映照出一片蔚蓝。这样的诗句,像雪一样洁白、干净,剔透晶莹。我想写这样的诗句时,任爱玲一定已痴迷进去,达到一种忘我状态。


如何将诗歌从它高高在上的王座上,皈依到本色和本真的平民化状态。说来简单,其实不易。我所说的本色和本真,并不是不加任何修饰,将事物的原貌呈现于诗。而是说我们的诗歌,一定要坚守真诚和真挚这样一个基本的底线。任爱玲的许多诗歌,着色恰如其分,渲染恰到好处,诗歌里始终有汩汩的血液奔涌。


阳台上的两盆兰花从来都是冷静的,从容的

从春到秋,给水好,不给水也好

这一点,我很惭愧,我比不上它们

刚刚,我把几片枯了的叶子一片一片剪下来

让这些花儿看上去,在秋里也一样是欢喜的

可是,我诗行里密织着的枯叶,谁来帮我剪掉呢?

普普通通的兰花,在任爱玲的诗中,却生发出那么多自我的思考。枯了的叶子不很好看,被我剪掉了。可我诗歌里的枯叶,谁来帮我剪掉呢?这看似一个日常化的问题,其实却折射出一个诗学命题。当我们的诗歌装神弄鬼的时候,当我们的诗歌花样百出的时候,当我们的诗歌装腔作势的时候,当我们的诗歌虚情假意的时候,当我们的诗歌拿腔捏调的时候,为何看似花哨的内部,却越来越显得贫血,变得苍白无力呢?那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情之钙的滋养。


有些事,只有天知道是为什么

就像此刻慢慢铺过来的黄昏

究竟要把多少伤心的诗句包裹起来

再让夜色加粗加黑呢?


我发现,任爱玲与那些一般意义的抒情诗人有所不同,她最起码不是那么矫情,不是那么掩饰,不是那么人云亦云。她起码有她的冥思,有她的反叛。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善于发出种种诘问。

那慢慢铺过来的黄昏,究竟包裹起多少伤心的诗句呢?不然,夜色的笔触,为何那么快就越来越粗,越来越黑,乃至黑暗无边了呢?在这个冗杂的年代里,她没有简单地赞美,更没有亦步亦趋。在她的眼里,诗歌不是大众的吟唱,而是自我的精神独白。


这是一条土路

路的尽头,是一个朝右的大拐弯儿

把诸多的想法

拦在了我的视线之外

我可以想象它藏不住的风姿

可是它一副脱离世俗的样子

正是我心仪已久的

不错的

我喜欢它的低调与古典

就连这一场雪对它的热烈

它也没有一点要解释的意思

不,也许

落雪是不需要解释的

因为我知道

它终将会染白我的一生

任爱玲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发现诗眼,然后像一台挖掘机一样,顺着发现的蚁穴,不断地挖掘下去,呈现出纵深处的秘密。


老房子拆了的那天

母亲的心也被洗劫一空了

狼藉满地,不知道该收拾那里

任爱玲的这首诗歌,几乎就是一种白描,她忠实地把生活中的真实片段,就这么完完全全记录下来,虽然没有任何华丽辞藻,却又如此打动我心。我们可以忘记尘世的苦痛,但是不能忘记生活的苦辣;我们可以玩弄意象叠加,但是不能丢弃汉诗的根基。

任爱玲的诗歌,始终没有脱离真切的事物和真实的生活,正是生活的丰富性,造就了她诗歌意蕴的丰采多姿。任爱玲能巧妙地把现实中的普遍事物,赋予其别样的意义和意味,化作血肉之诗,浸透到她的感觉中去,和她的整个存在结合起来。在她的抒情诗的审美构成中,诗人的生命感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她的抒情诗的本质特征。


有一群美丽的鱼

只能活在它们小小的错觉里

因为透明的鱼缸显然是一个骗局

包括水底彩色的石子

柔嫩的水草和招摇的花朵

看似简单的诗句,给我们的印象,却并非简单。它不是纯外在的客观描写,而是一系列主观感受生成的反省。透明的鱼缸,显然是一个骗局,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发现。无须赘言,意味深长。


没有对生活和事物细微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出真诚之诗的。任爱玲的好些诗句,充分体现出诗人对事物敏锐的判断力和辨析力,。任爱玲的诗歌中,疼痛感初读比较浅淡,读完之后再仔细品味,会让你受到很多启迪,这种感觉来得真实而自然,因此更易深深打动我们内心。一切似乎都成为记忆,但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其实,有多少风雨霜雪,就能盛下多少沉重的事物。


血脉里流淌的抒情,再狡猾的光阴也无法抹去。任爱玲用一只蚂蚁的视觉,感悟着人世间的寂寞和孤独,痛苦和苍凉,呈现出一种最本真的生命体验。恰恰因为诗歌,才使她柔弱的生命,有了坚硬的质感;才使她平凡的生活,有了纯洁的高度。


当然,在我看来,任爱玲的诗歌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或多或少还有点老套,比如诗歌的句子还有点铺排,诗歌的节奏还略显拖沓,诗歌的纯度还有待提炼,诗歌的厚度还必须加强,诗歌的意味还需要明晰,诗歌的水分还亟待挤干。这种种的弊端,都是任爱玲需要警醒的。


我觉得任爱玲在今后的创作中,一定能够打破陈规陋习,写出更多真诚、凝练、睿智、饱满,撼人心魄的佳作。


                     2019年6月5日




玉兰花一样绽放的诗句

 ——任爱玲诗集《尘世之光》读后

 

蒋言礼

 

我与任爱玲不是很熟,见过一两次面,说过几句话,没有深入地交流过诗歌的话题。我只知道她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

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经过良好的文学训练,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写作都是必修科目,文学鉴赏、作品分析能力是基本的专业素养。但说到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并不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出手不凡。本地作家诗人,就我的视野所及,当老师的并不多见。

文学创作需要一些天赋,需要一点灵气,特别是诗人。

一个教龄达三十几年,已出了几本诗集,现在还孜孜不倦地写诗的老师,我是心存敬意的。我也当过语文老师,但仅仅一年多就不干了。繁忙的教学工作,容易让人麻木刻板和程式化,这对创作需要的敏锐和感性是不利的。

下面谈谈我读任爱玲新诗集《尘世之光》后的一点感受,因为我对她本人知之甚少,所以仅仅从文本而言。

典型的女性抒情风

诗人的个体形象,由题材选择、思维向度、词语表达、语气语调等构成。爱玲的诗,女性色彩十分突出。女性的眼光,女性的角度,女性的心理,女性的口吻。写月光,写秋雨,写落雪,写草木,感怀流年如水,抒发淡淡乡愁……我注意到,在她的诗篇里,花卉植物的名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如:玉兰花、桃花、杏花、野菊花、迎春花、玫瑰花、康乃馨、莲花、连翘、苍耳草、红豆、艾草、银杏、麦子、苦丁、山楂等等。女人爱花,真是不假。诗的标题,也尽显女诗人的风情:“斟一杯月光,与秋相拥”、“错落的时光中,柳色如初”、“在月亮下面,我只想着流水”、“拥一缕春风入怀,让诗意琳琅”、“七夕,邀约天上所有的星星”……这样的句式和语气也完全是女性化的。看这首《读一朵花的心事》:

 

一朵消瘦的黄花 

隐藏在一阙宋词里 

高贵、冷清、寂寞、哀伤 

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 

 

一滴一滴敲打在她的身上 

她的梦,碎了 

碎成了一地的花瓣儿 

黄灿灿的。随水飘零 

 

早已发黄的梧桐树叶 

在秋风秋雨中呜咽着 

一片一片飞落 

就像她无法牵住的命 

 

独自坐在黄昏里 

她想念着自己心中的英雄 

乌江自刎的那一页 

淌着她滚烫的泪水 

 

还是饮一杯淡酒吧 

在这比黄花还要消瘦的时节 

一朵花, 又有多少香气 

能馥郁得了整个衰落的秋季呢 

 

诗中充满女性的感觉和情绪,柔弱,细密,缠绵,感伤,也只有具备女性的心思才能读出一朵花的心思。

 

平和的叙述和表达方式

读任爱玲的诗,不是饮酒,不会让你血脉膨胀,坐卧不安,倒像饮茶,饮一杯淡淡的明前茶,感受闲适与静雅。这缘于她思维的不激烈,不极端,没有那么多愤世嫉俗,平和的目光总是看着辽远的地方,这就具有了一种超脱感。

 

老房子拆了的那天 

母亲的心也被洗劫一空了 

狼藉满地,不知道该收拾哪里 

她摩挲一下秋风里 

那个黝黑的陶罐 

自语了几句,又放下 

 

它的价值几何呢 

这笨重的罐子里,曾贮满了 

那个时代的艰难吧 

半罐子高粱面 

或者玉米面,榆皮面 

大约是那些时日的全部指望吧 

 

如今,这些记忆 

都与眼前乍离了枝头的落叶一起 

成了对往日的祭奠了 

母亲目光游移 

不知所措 

整个人在那个陶罐里下沉 ——《母亲的陶罐》

 

对一个普通农家,拆迁老屋是很重大的事情,但诗人没有用复杂的思辨和浓烈的情绪,语言表达看似随意平常,只用了一个老陶罐的意象,就把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容纳进去了。

 

山顶,一棵松树独立 

是外公当年放羊时的雕像么 

脚下又黑又亮的鹅卵石 

是那些羊儿留下的足印么 

 

在这罕有人至的地方 

有青草、泉水,此外 

就是一只羊铲扎下去的叹息 

和一条羊鞭喊出来的希望

 

 此刻,我正行走在这片牧场

 白云一朵朵在我眼前流连 

它们是外公当年放过的羊儿么 

山顶上,一棵孤松独立 ——《山顶上,一棵孤松独立》

这首诗写外公,把他比作伟岸的松树,即便这样,诗人的语调也是温和的,女中音似的音色,娓娓道来,如山涧溪水轻轻流淌。 

 

不露痕迹的诗歌技巧

任爱玲的诗好读,不艰涩,不深奥,咋一看,也不见令人称奇的高难度技巧。但你绝不能说她的诗浅显直白,在静静的叙述中,无限意味潜藏其中。请看那首《伤》:

 

朋友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 

那天,正下着小雨 

 

她含着泪 

将他种在了自家的玉米地里 

 

每天早上 

她都会把头发绾成一座高高的山 

 

再用一个景泰蓝的发卡 

将这座山环绕起来 

 

然后,再去地里干活儿 

她说,他喜欢她的山 

 

她说,他一定能看到 

他就种在自家的地里 

 

我很欣赏这首小诗,完全用细节冷静说话,而不是滥情。要说两任丈夫都离世了,多么哀伤的事,此女子却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让人有些不解,可确确实实又让人为之动容。这是一个个性鲜明、坚强又那么爱美的女子,诗人没有多说她的什么,但读者可以想象补充出许多情节,这就是这首小诗的张力所在。这种不动声色、不留痕迹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我以为。看来,不心急火燎,不气急败坏,不惊慌失措,这个女诗人生活里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诗也有了从容的气度。

诗人是语文老师,对词语的研究比较多。在她的诗里,词语的活用,搭配的讲究,也比比皆是,在现代诗技巧里,属于通感的范畴。比如“摘下一枚高音给南伽巴瓦峰,”“如果时光醉了,天空会跟着一起摇晃么”,“从铙钹里拍出来的日子”,“抵达母亲眼里的灯火”等等,都是用词推敲锤炼的例子。


说到爱玲诗的不足,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以《十月情怀》为代表的几首政治抒情诗不好,这样应景的诗应该不写少些,写了也不选。因为再写也超不过贺敬之,难出个性和新意。只是人云亦云的宏大口号,华丽辞藻的堆砌,不会出来独特的个体情感和表达。

有些诗句可否短一些?特别是标题,存在大量十多字以上中间还有逗号的标题。这种句式基本相同,语感一致的题目,多了,会让人乏味。诗歌的标题是很讲究的一个专门课题。高明的诗人,标题也是一行诗,不会简单把诗中一句搬来做题目。切记,诗歌是语言高度简洁的艺术。

作为一位资深女诗人,还需要在思想上有一定深度,对宇宙生命,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深邃的思考,独立的审视,诗里呈现的生活广度也不够,可能长时间在校园的缘故,视野里的场景比较单调。总之,诗歌的重量和痛感不足。

看来诗人任爱玲女士,还没有放下笔的意思,愿她在今后的创作中,能有新的突破。

 


在尘世发现诗光

----任爱玲诗集《尘世之光》读后感  

 

朱鸿宾


任爱玲是一位好诗人,也是一位慈祥的大姐姐,一个好教师,我认识她也很多年了,前两天特别欣喜的看到了她的新诗集《尘世之光》的出版。按照赵少琳老师的要求,我认真的读了。


翻开诗集的第一辑《逝水流年》,读了就非常感动,这一辑的诗是写诗人的生活和思考,里边有一些诗读后记忆深刻,比如《在月亮下面,我只想是流水》《秋之外》《这一年》,还有《偎一夜轻浅的时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诗写的非常生活化,诗人能把平凡的生活诗意化,恬静自然,优雅清新而不晦涩是这些诗的特点。而生活诗意化里又饱含着思考与思想,使得诗歌开阔大气,富有底蕴,冲出了个人的小情怀,而具有深层次的厚重与人文关怀,我读了非常的感叹任大姐这两年在诗歌写作上的巨大的进步。


在诗集的第二部分,我欣然的看到了诗人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诗歌更加的空灵,更加的诗化,也更加有了诗歌的质感。比如把《麦子种在诗里》《母亲的陶罐》《一群美丽的鱼》《花的心事》《故乡》《你是我的眼》等等都是这样的佳作,是我认为的好诗。如果说诗集的第一部分还是生活的诗意化的呈现,那第二部分就更加的接近于诗歌的空灵和诗的质感,从而也看到了作者创新求变的意识和诗意的拓展。


诗集的第四部分叫:记住乡愁和等我归来,怀念父亲,怀念家乡,不忘乡愁是这一部分诗的特点。这些诗感情浓郁,情绪饱满,催人泪下而令人动容。


相比我过去看到的诗人的几本诗集,我认为这一本更加成功,突破是明显的,进步是巨大的,收获是良多的。诗作已经一改以往的那种直白的抒情,向内心深处挖掘,呈现出诗歌与生活与心灵复杂的交融,撞击和发现。毫无疑问这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也为作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喜欢的诗是精短有内涵,构思不一般。超过五十行一般不看,不要和我讲浩大深邃,那是你不会大题小作,大事化小,我说的是现代诗。我肯定不会去说《琵琶行》《孔雀东南飞》《长恨歌》。我觉得诗歌没有构思就是一堆裹脚布,只能又臭又长的,好的构思就是四两拨千斤,话不多,一点突破。构思就是为思想感情思考找到对应物,创造一个情境意境。一下子把读诗的人拉进来。这才是真功夫,诗到语言止不如说诗到构思止。一字千金,不可取舍,充满智慧,这才是好诗。我讨厌貌似深邃浩大的空,讨厌鸡零狗碎的真,讨厌无休止的废话长诗,讨厌垃圾派下半身嬉皮士对诗歌美学的强奸,讨厌说教诗假大空的朗诵诗,讨厌消化不良的翻译体的崇洋媚外。是不是一首好诗如何判断,最笨的办法,你一句一句往下删减就像打铁,是不是真金子,就看出来了,金子耐得住敲打,破铜烂铁就现出原形了。


我个人认为一首诗,要么有情,要么有趣,要么有痛,要么有思。如果只有华美浩大的词汇,那是堆砌;如果只有枯燥乏味的说教,那叫上政治课;如果只有空洞的抒情,那叫不走心的梦呓;如果只见意象森严罗列而不见人气,那叫貌似深邃浩大的空;如果只有日常琐事的流水账式记录,那叫鸡零狗碎的真;如果只有谩骂与浪荡,那是醉鬼与嬉皮士;如果只见西化的外表,不见精神内核,那叫消化不良的克隆。诗,更贴近美学与人性,更加开阔而包容。诗写出来之后,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让诗自己说话。

    

我以上说的是我个人对诗歌的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诗集《尘世之光》中的很多诗符合我的观点和看法,有生活的智慧有人性的光辉,作者即便在处理一些重大的题材。比如十月情怀,比如抗战胜利也都写的大气而不俗,旁征博引,充满诗意的发掘。比如纪念一个女诗人,也写得非常的动情而感人。爱玲老师的诗我喜欢,假如有什么建议的话,我希望她能一如既往的坚守,求新求变,不断在否定中突破,向高手学习,向诗歌艺术深层次掘进。诗歌是寂寞的事业,是心灵的呼吸,诗人是精神领域的王子,希望她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家园,忍住寂寞,耐住清贫,把诗意的生活坚持下去,诗就是我们心底的佛,我们为它一辈子念经面壁,我们心甘情愿,我们清贫而快乐,我们穷而富有,因为我们爱诗,因为我们有诗,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对人类的,世界的大爱。

 

淡蓝色的哀怜

——评爱玲姐的《尘世之光》


申有科


这尘世间有一种美叫“退火后的耀眼”,比如建盏。

经过选矿,选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在注水退火的瞬间,那些冷却的火焰,会在建盏内壁,形成绚丽的斑点,泛着淡蓝色的哀怜。

任爱玲的诗,就是建盏。

我和爱玲老师不熟,只知道她原来在一所中学任教,目前已退休,是我们光线诗社的“十丽”之一,若按退休年龄推算,我这1969年生人,应该尊称一声“大姐”。

   所以,大姐和老师的双重身份,使我倍感压力,这也是我迟迟不敢动笔的原因之一。

我之所以把任爱玲的诗称之为建盏,是因为建盏的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面窄。

建盏之所以称之为建盏,是因为建盏必须用当地特有的瓷矿,在建窑中烧制。

写诗几十年,我始终认为,每一首诗都是“着相”的,诗人的作品,多与其年龄、阅历、精力、着力点有关,她的人生轨迹就是感悟轨迹,而她的感悟轨迹完全可以覆盖她的诗歌轨迹。

爱玲姐的交际圈比较窄,父亲是教书的,她也是教书的,尽管无从得知其丈夫和母亲的职业,但对她似乎构不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她一直生活在绿篱笆之内,面容清澈,心如止水。


一群美丽的鱼 


有一群美丽的鱼 

只能活在它们小小的错觉里 

因为透明的鱼缸显然是一个骗局 

包括水底彩色的石子 

柔嫩的水草和招摇的花朵 

我讶异于鱼们的安详与从容 

它们睁着圆圆的眼睛,甩着小小的幸福 

在这个虚设的世界里不断地交流着信息 

它们学习奔跑,学习飞翔 

它们还拥抱,接吻 

它们丝毫没有不解与悲苦 

它们对得起这些海水、石子和花草 

它们的生命并不厚重,却也并不孤单 

可我,却总是会想到一句话 

还是让我去流浪吧 


她承认错觉,也接受错觉,当然也不甘这种错觉的重复上演,她想摆脱鱼缸的局限,把透明的绿篱撤去,欢游在小溪和江河中,她想给自己换一种活法,或者是想给自己一种说法,不愿意这样心甘情愿地承受被骗,懵懵懂懂地愉快地、毫无痛苦地度过一生。

但这只能是一段遐想,或走神,那些鱼只能活在假象的透明和被骗的空旷中,一旦撤去屏障,那些鱼,就不能称之为鱼缸之鱼,离开建窑,那些盏也不能称之为建盏。

这何尝不是一种痛并快乐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和幸福。


第二个特点:富铁

建盏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建州的瓷矿富铁,土坯制成晾干后,再挂上当地特有的、富铁的釉。

一首诗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是有核的,或者说,他是有伤的,在揭开伤疤的时候,读者会感觉到切身的疼痛。

换句话说,人爱玲的诗是富铁的,只有富铁的瓷矿,和富铁的釉土,在高温烘培的时候才可以产生氧化铁,而只有这些氧化铁在退火的瞬间才会在建盏上形成色彩绚丽的斑点。


母亲的陶罐 


老房子拆了的那天 

母亲的心也被洗劫一空了 

狼藉满地,不知道该收拾哪里 

她摩挲一下秋风里 

那个黝黑的陶罐 

自语了几句,又放下 

它的价值几何呢 

这笨重的罐子里,曾贮满了 

那个时代的艰难吧 

半罐子高粱面 

或者玉米面,榆皮面 

大约是那些时日的全部指望吧 

如今,这些记忆 

都与眼前乍离了枝头的落叶一起 

成了对往日的祭奠了 

母亲目光游移 

不知所措 

整个人在那个陶罐里下沉 


爱玲姐的诗没有夸张和做作,她只是善于捕捉瞬间的镜头,而后轻松地按下快门,让图像定格,活在永恒中。

在镜头里,不管陶罐是否是空的,她都把它填装的满满的,一只赋予生命的陶罐,顿时鲜活起来,充满了生活的图腾。

有回忆、有微笑、有幸福、有苦难、有不舍、有悲切,有拿得起放不下,有不得不放下,这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挣扎恰好形成一个锐角,不断切割着读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让一只陶罐在水面上起起伏伏,最后重重地沉入心底,给人揪心的一疼。


第三的特点:绚丽的斑点

这些富铁的土坯和富铁的釉,在高温的作用下还原,会产生氧化铁,这些氧化铁在退火的瞬间,会在建盏内壁形成绚丽的斑点。


伤 


朋友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 

那天,正下着小雨 

她含着泪 

将他种在了自家的玉米地里 

每天早上 

她都会把头发绾成一座高高的山 

再用一个景泰蓝的发卡 

将这座山环绕起来 

然后,再去地里干活儿 

她说,他喜欢她的山 

她说,他一定能看到 

他就种在自家的地里


这首诗标题为《伤》,也是主人公第二次受伤,相比于第一次受伤,这次似乎伤得更重些,第一次婚姻之后,主人公还有信心经营下一场爱情,第二个丈夫去世之后,她的心也跟着去了。

年少的时候,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些守节的寡妇,现在年过半百,渐渐有了些感悟,在爱情面前,女人比男人似乎更单纯一点,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心里,只能装下一个人。

爱玲姐的这首诗写得很有技巧,她只是罗列了一些表象,玉米地、玉米地里的坟头、寡妇、寡妇头上高高的发髻、景泰蓝发卡。

但发髻和发卡都是他喜欢的,她固定下来,是为了用这套他喜欢的装束给他看,为悦己者容、为悦己者妆、为悦己者守节、替悦己者活下去。

我想,相比于前任,她一定爱她的第二任丈夫多一点,多的只剩下爱情,只剩下一个人、只剩下回忆、只剩下玉米地、坟头和她自己。

这是一首大巧若拙的诗,没有一定修为,是不可能轻松驾驭这么厚重的承载的,也难以在建盏内壁形成如此耀眼的斑点。


第四个特点:可以把玩。


宋人之所以把玩建盏,是因为建盏在自然简约中,发散无尽之美。它是极简的最佳印证之一。每只建盏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都会给把玩着大胆的想象空间。


一个人的空旷 


她的眼里,一片空旷,如被秋风扫了庄稼的田野 

她卖菜,但不说话,也不大四顾 

满脸的冷色调 

她面前的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等 

也和她一样 

透着一种不被人关注的空旷 

她把我要的几样菜慢慢地称好、装好 

接过我手中准备好的零钱,再慢慢地 

放到一个敞口的玻璃瓶子里,然后,呼一口白气 

这是一组慢镜头,从时间的那端逆流而来 

悠远得找不见源头。像一首古老的民歌 

这个镜头之后,她就又躲回到自己的空旷里 

她不说话,也不大四顾 

面前那个敞口的玻璃瓶子里 

装满了她一个人的空旷 


这是一首值得玩味的诗,也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这个空旷是孤独的,一个人越孤独,她的周围就越空旷。甚至可以说,她是被无视的,她甚至于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她用卖菜来养活自己,用叫卖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旷野能发出回声,希望人群能发出回声,但这是徒劳的,她的身体是透明的空,她的心也跟着空荡荡的,这种空,相比于空旷的原野,更彻底、更决绝,她的内心似乎空无一人,这寂静,这心如死灰,仿佛除了自己,这尘世间已经装不下任何东西。

这是一种木讷、一种呆板、或近乎于机械的活着,这是千万次抗争之后的沉寂,黑夜一般,沉重得让人窒息。


第五个特点:建盏的烧制难度特别大,成品不足百分之七,精品只有千分之三。


建盏是土与火的艺术。古人在常用“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来形容烧制建盏。在古代主要用柴窑烧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成品率极低,即使在现代人们发明电烧,也没有摆脱成品率低的问题。千百年来,匠人们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制方法,却依然迈不过低成品率这个坎,传世的精品极少。

我无意贬低爱玲姐的诗歌水平,只是觉得,这本诗集中的一些作品还需要重新舍弃或提炼,对自己或作者似乎更负责一些。

比如这一首


等一场雨 


等一场雨,为你送行 

让你干燥的灵魂 

与眼前即将转场的牛羊 

在酣畅淋漓中一路西行 

高原的高处,很高 

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山口 

我看到了你凌空的失落 

失落成我手中捧着的一行行情诗 

你无法相信命运 

更无法服从夜的幽深 

在无数次苍茫与辽阔的呐喊声里 

你成了一颗颗闪着泪光的星辰 

这红尘一劫 

花谢了,叶落了,你去了 

空旷的高原 

收藏了你无奈的存在 

可是,我不知道,远处的草场上 

是谁为你扬起了五色的经幡 

每一个玛尼堆的旁边 

是谁为你转动了经筒 

等一场雨,一场从岁月深处赶来的雨 

为你送行。让你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永恒 

羊卓雍错很蓝,很深 

它张开双臂,捧着你无涯的悲悯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首不错的诗,有意境、有思想、有成色,但不能细品,给我的感觉是开篇不错,结尾不错,就是中间有点多了或少了,具体如何写会更好,我也不知道,这也许就是建盏的神秘和可爱吧。

实话实说,我写的诗评不多,大概从记事起,也就是给鸿宾、雪儿以及董耀章老师写过几个。但多为调侃和赘述,算是我放荡不羁的一种写照,只有这篇,是我最不擅长的,也是写得最为吃力的,最为正统的一篇。

最初的时候,爱玲大姐的诗评,我一直用一个题目概括:《绿篱笆的触角》,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换成了《淡蓝色的哀怜》。之所以怎么改,一者是我觉得更适合于建盏,二者是我在爱玲姐的诗歌中都出了悲悯。

她一定信佛,一定有着淡蓝色的火焰和母性的慈祥,也一定有过火焰般的动摇,和落差极大的温暖,最终才留下永恒的耀眼,留下欲说还休的生命体验。

这独特的表述,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一株从《诗经》里长出来的苍耳

——读任爱玲诗集《尘世之光》


张红兵


我和爱玲素昧平生,是诗歌把彼此联系在了一起。她又是一名教师,我也是,这种身份的认同感就又增加了一重。惺惺相惜,我就格外珍视对于她的诗歌的阅读。

我一向认为,读一个诗人的作品,评价一个诗人的作品,不了解本人最好,它能屏蔽掉许多非诗因素的干扰,比如诗人的身份、性格、人生经历,这些诗歌之外的东西,它会严重影响你对诗歌的感受和判断。我和爱玲的诗歌的关系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非常纯粹的基础之上的。

我把少琳先生转给我的《尘世之光》的电子版连看了两遍,当然我还可能看第三遍、第四遍,但由于研讨会在即,我只能粗线条地谈一谈我对爱玲诗歌的印象。


爱玲诗歌带给我的感受是愉悦的,那种生命的气息、青春的气息萦绕着我,久久挥之不去,我甚至觉得作者就是一名正在读高中的女生,清新、活泼、单纯,当然,这种清新、活泼、单纯,都是通过她的文字呈现出来的。她写亲人、故乡、土地、四季,她写那些庄稼,那些野草,她尤其钟情于那些不知名的野草,那些古老又年青的野草。她在诗中多次写到的“苍耳”,我们许多人是不知道的,我也是通过百度才对它作了全面的了解,那其实是乡间司空见惯的植物。正是因为他的多,人们才不再珍视它,甚至许多人忽略了它的名字。但爱玲看见了它,这看见不仅仅限于视觉,这看见扩展到了内心,是内心的看见。万物有灵,心灵之间甚至产生了碰撞和交融,这时的诗人从精神层面讲便成了一株苍耳,成了一株从《诗经》里出来的活泼泼的生命。

就像一幅画,必须有一个色调一样,爱玲的诗的基调是以一株“苍耳”作参照的,她将诗集的名字定为《尘世之光》,其中的用意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她在诗中常常写到尘埃,或者可以说,“尘埃”一词已经成为她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有几首诗,她干脆用“尘埃”来命名,比如《尘世之内,尘世之外》、《做一粒幸福的尘埃》、《尘世之光》等,她钟情于她的尘埃,她歌唱她的尘埃,在《做一粒幸福的尘埃》中诗人写道:“如果有幸,就让我做一粒尘埃吧/在天地之间,在永恒与虚无之间/在昨天与明天之间。在呼吸与死亡之间/有一厘米的爱,便会觉得浩瀚/有一滴水的光阴,便会觉得浩渺/有一枚种子的温度,便会觉得浩荡//做一粒幸福的尘埃/在阳光里欢欣,月色里欢喜/随风飘散,随水流逝,这是最奢侈的拥有/朝雾、露珠、草叶、月光、流水/以及星星万万分之一的光辉/足以慰藉那一点点光阴的存在//做一粒尘埃,在喧嚣的世界之外/听风雷、闪电、霜剑、罪孽、失败/不惧怕黑夜从幔帐外一点点侵袭/不担心心跳会在哪一刻停止/钢筋水泥以及各种版本的装潢/一切的一切,皆是虚幻/寄身何处也与蝴蝶没有关联/不在乎渺小,不在乎被人忘记/如此。山河日月,过去未来/便尽数做了生命内外的渡口。然后/听红尘十里,桃花滚滚/看世间万象,落雪无痕”。引用的太多了,可是,我无法把一粒“尘埃”分开。这是诗人生命的“尘埃”,这“尘埃”感染了我、惊醒了我。这“尘埃”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我自己。宇宙浩渺,谁不是一粒尘埃呢?你可能是被忽视的,但你不能忽视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座宇宙,你完全可以和身外的那个世界相抗衡。这种自觉的意识,诗人用诗的样子呈现出来了。


有这样的价值追求作底色,爱玲的所有诗歌便顺理成章地蔓延开来。无论是饱含思辨之美的《秘密》、饱含抒情之美的《又一年》,还是饱含叙事之美的《在月亮下面,我只想流水》,仿佛都是发自那粒“尘埃”的光芒。她甚至反复写到那些不起眼的野草,比如说苍耳。诗人在他的开篇之作《采采兮,卷耳》中是这样写的:“我想把散落的野草一株一株全部擦亮/比如卷耳、葛覃、甘棠......//我想把那些女人从诗句里一一约出来......”//我想把我采摘的这些句子加以标点/再做些批注,或者旁白/告诉我的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然后,是的/走出自己的一片绚烂......”。在这里,诗人是写植物吗?是写女人吗?是写学生吗?是,也不是。事实上,诗人只是换了一种音调在歌唱。如果用唱歌来作比方,爱玲就是那种音域很宽的诗人,她既可以将声音送上九霄也可以将声音潜入深海,当然也可以在大地上平稳行走。她用熟稔的表达技巧,让她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淋淋尽致的发挥。

“诗歌是我的另一张面孔,是我的另一种呼吸,是我文字化了的表情。是我的思想,是我的世界,是我与外界碰撞与融合的符号。”这是诗人在诗集后记中的一段文字。它让我忽然想到海德格尔的那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的,诗歌就是诗人任爱玲存在的家园。我不知道诗人年龄几何,也不必知道。但我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诗人的执着与真诚,读出了她对诗歌地老天荒的爱。


2019.6.8



附:任爱玲于2019年6月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尘世之光》相关图片:




往期回顾: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理论园地与他评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谭五昌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谷禾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王俊才  王二  木心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恩荣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宋晓杰  宋晓杰  齐凤艳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胡权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李曙白  殷龙龙  李犁  招小波  谷未黄  张远伦  刘庆邦  孔令剑  悦芳  三色堇  宝蘭  曹谁  霍俊明  阎连科  阎连科  葛水平  葛水平  马晓康  薄小凉  方方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燎原  韩庆成  张二棍  刘年  贾浅浅  李不嫁  大解  慕白  梁平  霍俊明  张执浩  朵渔  项见闻  项见闻  项见闻  李点  谢冕  温建生  雷霆  张建新  路也  王国伟  张炜  月色江河  梅尔  刘川  月牙儿  胡弦  白鹤林  峭岩  周广学  韩作荣  吴小虫  安琪  安琪  安琪   孙文波  余华  李少君  李海芳  朱光潜  霍俊明  水刃  戴望舒  欧阳江河  吴小虫  余光中  张二棍  周广学  林旭埜  刘年  东方樵夫  王恩荣  原野牧夫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李海芳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七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七告读者书(总1073期)(2020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汉诗三百首 || 《汉诗三百首》2019卷目录 (新年特刊)

 诗眼睛||快讯:《2019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由台湾甘露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总1036期)

 诗眼睛||快讯:《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20卷)诗歌年选目录 (校正版)(总1037期)

 诗眼睛||下雪诗专辑:欧阳江河/王小妮/李少君/胡弦/李犁/西渡/商震/娜夜等一百首关于下雪的现代诗精选(总1054期)

● 诗眼睛||清明节专辑:席慕蓉\叶延滨\黄亚洲\梁志宏\龚学敏\李犁\潇潇等87首清明节现代诗歌精选,(总1077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