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中外名人论写作
诗人应当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施施然
我们正集体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背景。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使人们享受到了物质与精神双重的丰富与便利,与此同时,可能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作为诗人,在新时代中如何负起“诗人的担当”,写作如何体现出时代的变幻,同时又不失去独立的思考与观察,既无愧于当下,又无愧于心灵,我认为至少应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坚守:
一、 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叔本华曾说,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同样,面对时代车轮的高速运转,各种财富神话与人生标本信息纷至沓来,似乎这是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代。而那边厢,金融泡沫破灭,股市被收割,老房子被强拆,男子因看不起重病跳楼,年轻母亲因贫困捆绑三名幼子投水自尽……这些击打人心的事件有如挥之不去的水蛭,牢牢吸附在人们的头脑中。
认知来源于对各方面的比对和思考。既不盲目跟风,也不排斥和屏蔽某些东西,且不被利益牵着走。我们的个体身上有着太多的局限,而生活又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足够警惕。只有不停地学习,同时对所了解的事物加以思考和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才有可能是真知真见。我谓此“诗人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写下真正想写下的东西,用你自己的语言。至于会流芳百世,还是过眼浮云,谁说都不算,只有时间可以评判。可若是为了一点现实的利益便去歌颂什么,则是对自己最可鄙的背叛。
二、保证诗文本艺术性的确立
既然讨论的是“诗人”的担当,那必然离不开诗歌文本。而诗歌文本的确立,首要的就是其艺术性的确立。我偏爱有思想性的诗歌,包括“发现”,“发现”也是思想。比如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保持事物的完整》(马永波译):“在田野中/我是田野的/空白”。开语惊人。接下来:“这是/经常的情况/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是那缺少的东西”。仿佛天启,在穹庐下的旷野之中,他略去描写那些莽林、灌木丛、奔跑的野兔、或火鸡之类的田野的组成部分,直截了当交待出一句堪称真理的发现,与其说诗人是以上帝的视角说出真相,莫如理解这正是诗人幽深的思想:
当我行走
我分开空气
而空气总是
移进
填满我的身体
曾在的空间
每一句都是发现,每一句都堪称经典。斯特兰德以其强悍的思考力,令人读之折服:
我们都有理由
移动。
我移动
是为了保持事物完整。
一首诗有无思想性,基本可以此来评判这首诗的境界和质地的高下。诗歌在任何时代下,都首先是作为“诗”在存在,诗不是新闻,不是政治,也不是段子,即使你想用诗来作投枪,也必须先保证它文本艺术性的确立,否则你大可以去写杂文。所以在我看,如果“担当”也有序列的话,“思想”就是一个诗人的第一担当,而“艺术性”则是诗歌文本的第一担当。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开阔的视野
世界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魔方或多棱镜,不同的侧面有着不同的存在。这一面是明亮光鲜,另一面就可能是阴暗潮湿,甚至,是残酷的。长于一己情绪抒写的诗歌固然真切动人,但个人的经验注定是狭窄和匮乏的。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与现实生活的摩擦、以及对他人的关注,则使作品更具气象。比如80后诗人郑小琼,她在写作中持续关注着那些底层女工的命运,以大量写实的笔触和思考,记录揭披了一百个挣扎、徘徊在苦闷生存环境中的女性故事,我们来读一首她写的《底层》:“马眼里复活了星辰,幽灵在马栏里/叹息。雨滴是去年的泪水。啊……/贫穷的生活正摧毁坚固的道德与伦理”“黝黑的春天/看见底层人群不断的分裂。他们是/麻木的器具者或者血腥的暴力者/我没有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再来读读她的《个体》:“看见一个个的人体。他们对集体的事物/说着‘不’或者摇头。他们的棱角把集体/深深的刺伤……”这些诗句就是生活棱镜的另一面。读着这些沉重的现实与思考,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对生活心存敬畏、不对生命倍感怜惜之情?诗人可能是浪漫的,但同时也是洞察世事的,一个内心有着大悲悯的诗人,必然也不吝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视域和民众,无论这广阔是历史的,地理的,抑或是疾苦的,刺痛的。
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精
彩
回
顾
理论园地与他评: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谭五昌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谷禾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王俊才 王二 木心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恩荣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宋晓杰 宋晓杰 齐凤艳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胡权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李曙白 殷龙龙 李犁 招小波 谷未黄 张远伦 刘庆邦 孔令剑 悦芳 三色堇 宝蘭 曹谁 霍俊明 阎连科 阎连科 葛水平 葛水平 马晓康 薄小凉 方方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燎原 韩庆成 张二棍 刘年 贾浅浅 李不嫁 大解 慕白 梁平 霍俊明 张执浩 朵渔 项见闻 项见闻 项见闻 李点 谢冕 温建生 雷霆 张建新 路也 王国伟 张炜 月色江河 梅尔 刘川 月牙儿 胡弦 白鹤林 峭岩 周广学 韩作荣 吴小虫 安琪 安琪 安琪 孙文波 余华 李少君 李海芳 朱光潜 霍俊明 水刃 戴望舒 欧阳江河 吴小虫 余光中 张二棍 周广学 林旭埜 刘年 东方樵夫 王恩荣 原野牧夫 任爱玲 孙夜 雷霆 霍俊明 王文海 东方樵夫 韩玉光 刘年 刘向东 韩玉光 招小波 刘向东 汤养宗 聂权 梁志宏 雷霆 曹谁 刘向东 呆瓜 郭卿 林白 原野牧夫 石头 吴小虫 张作梗 张作梗 张作梗 蒲小林 王恩荣 金汝平 悦芳 王恩荣 金汝平 李小雨 刘向东 潇潇 月色江河 孔令剑 张作梗 金汝平 张二棍 王恩荣 青山雪儿 唐晋 王恩荣 赵少琳 唐晋 曹谁 雷霆 顾城 唐晋 吕本怀 毕飞宇 唐晋 薄小凉 孔德芳 明素盘 王恩荣 余华 张执浩 卞之琳 王立世 胡弦 郑小琼 潞潞 敬丹樱 扎加耶夫斯基 安琪 王立世 王安忆 刘庆邦 李犁 勒内·夏尔 迟子建 徐则臣 张战 呼岩鸾 黄亚洲 黄亚洲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李海芳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