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好诗点评89:李少君/梁平/聂权/安琪/张二棍/敬丹樱/谈雅丽等55首诗 点评家:乔延凤(总1233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乔延凤,江苏句容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诗歌报》原主编。著有《乔延凤诗选》,《乔延凤散文选》等十余部著作,作品选入《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中国百家乡土诗选》等百余部重要诗歌选本,并以世界语介绍到国外。出任过《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分类主编等多种辞书、选本的主编、副主编。长期任报刊编辑,主持《诗歌报月刊》和诗歌报函授部工作,后又长期在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从事大学教学工作。





本期点评诗人:


李少君/梁平/聂权/安琪/张二棍/敬丹樱/谈雅丽/臧海英/迟顿/冷眉语/吴有财/沙马/惭江/小西/张常美/阮宪铣/孤城/三色堇/游刃/王子俊/黍不语/梁兄/卢卫平/江非/祝立根/乌鸦丁/阿信/李龙炳/哈雷/毛子/王祥康/姚世英/荣荣/黄小线/武雷公/李元胜/周宗飞/卞云飞/山中子/殷红/离开/林典铇/林秀美/代薇/川美/陈年喜/小北/禾秀/窗户/衣米一/成颖/潘京(排名不分先后)








▌抒怀


(北京)李少君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点评:写日常生活的所愿所想所为。以树下始,以树下终。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间以一两声鸟鸣/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你、我对举,亲切;日常景象,又含情趣。立传、写史,大愿望,拍照、画画,小情趣,这是对举。云的写真,还“间以一两声鸟鸣”,视觉、听觉皆有,通感。画面、音乐、动静,使得意象鲜活。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以“树下”作结,照应开头,浑然一体。


三节,采用二、四、一式,自然、简洁。(乔延凤)



▌北京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四川)梁平


北京很遥远,

我在成都夜深人静的时候,

曾经想过它究竟有多远,

就像失眠从一开始数数,

数到数不清楚就迷迷糊糊了。

我从一环路开始往外数,

数到二百五十环还格外清醒,

仿佛看见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

看见故宫里走出太监和丫鬟,

我确定我认识他们,

而他们不认识我。

于是继续向外,走得精疲力尽,

北京真的很遥远。




点评:写北京很遥远,时间、空间、认知,都很遥远,而感情很近。


“北京很遥远/,我在成都夜深人静的时候,/曾经想过它究竟有多远,/就像失眠从一开始数数,/数到数不清楚就迷迷糊糊了。”


北京,究竟多远?用失眠的人数数入睡来写,人人都懂。


“我从一环路开始往外数,/数到二百五十环还格外清醒,/仿佛看见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看见故宫里走出太监和丫鬟,/我确定我认识他们,/而他们不认识我。”


“数到二百五十环”,北京只有八环,这里极言北京大,距成都极远,并非实指。“还格外清醒”,言记忆深。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实;“故宫里走出的太监和丫鬟”,历史。


时间、空间、现实、历史都写到。古人不知今人,故言太监、丫鬟“不认识我”。


“于是继续向外,走得精疲力尽,/北京真的很遥远。”


归到“很遥远”,结束。“筋疲力尽”亦有意蕴:走的筋疲力尽;想了解它,同样使人筋疲力尽。极言北京之遥远、蕴含深。(乔延凤)



▌瞭敦瞭禺

(北京)聂权

 

瞭敦瞭禺

己形似蝉而子皆若虾

人获之

母即去就子

不是解救

而是比青蚨更壮烈的陪伴

母子煎出的味道

“辛而美”

是一种意态凛冽的

人间绝佳美味

 

点评:写一个古书中传说的昆虫:形状似蝉,子女像虾,“人获之/母即去就子”,义无反顾,最终母子皆成了饕餮者“辛而美”的一道菜。

一是舍身去伴子,一是饕餮者的无饜足。

“不是解救/而是比青蚨更壮烈的陪伴”,青蚨,是《搜神记》中记的传说中的昆虫,母子总不分离,分离后,必会仍聚回一处。而瞭敦瞭禺则比它更胜之,是义无反顾地赴死,与子同亡。

瞭敦瞭禺的义,为母子之义;而现实社会当中,尚存阶级之义,这让我想到毛泽建烈士一家三口惨遭国民党杀戮,陈铁军、周文雍二人“刑场上的婚礼”,为了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他们义无反顾甘愿赴死而不辞,这“义”是无产阶级的大义。

古书上传言的昆虫,不过一种传闻而已,却与社会中存在的古今舍身取义之举同,这应该是这则传言得以流传的现实基础。

此诗的用语与古书传言本身,今天的读者不一定熟悉、畅晓。

而新诗的诗体建设的需要,也是多种的,此诗不失为形式之一。(乔延凤)

 

 

 

▌长江在泸州

(北京)安琪


瘦,而静

而灰而暗


长江流经泸州的时候还没有经验

她蹑手蹑脚,动作不敢太大,叫声不敢太响,

面容不敢太过妖艳。

她流经泸州的时候,正是刚入婆家的小媳妇

屏声息气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我来到泸州的时候

已到了当婆婆的年龄

我喝了一口长江端上来的泸州老窖

便足足醉到京城


点评:用拟人的手法,将长江流经泸州,绘声绘色写了出来。

此诗将大自然中的河流与人生的过程和自己对人生的体验,融合到一起了,充满了写作者的个性。

写作者的视角不同,心理不同,客观外物在各作者心灵中的投影、光谱也就不同。

由这首诗,我们了解到诗歌中的外物内化的过程、诗作者个性的体现过程,对我们每一个诗写者和读者,都会有益。(乔延凤)


▌六言

 (山西)张二棍

 

因为拥有翅膀

鸟群高于大地

因为只有翅膀

白云高于群鸟

因为物我两忘

天空高于一切

因为苍天在上

我愿埋首人间

 

点评:在这个平台,我已第二次读到张二棍的诗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新诗的另一种格式——六言,其实,我赞成新诗格式的多样化,符合诗歌的形式,又能做到自然表达就好,新诗不要总是一种面孔,特别是老是那种洋化的翻译体的面孔,逻辑思维的一套,要多一点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面孔,这样,中国新诗的未来形式,就多了一种选择。

作者采用了比较的方式,形象地将“鸟群”、“白云”、“天空”、“我”之间的高低位置写出来了,而“高低”地位,在这个世上,正是许多人在意的;诗的最后,落笔到“我愿埋首人间”,将向往高处,落回到了“人间”,落到了实处,不好高骛远,崇尚脚踏实地,这就把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亮出来了,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与升华。

诗中的一些说法,也只是出于作者的观察,是常态下的观察、想象,其实,高尔基《海燕》里鸟和云的位置,就跟这首诗的不一样,高尔基的海燕,那黑色闪电一样的形象,不是在云下,而是高傲地飞翔在乌云之上。《海燕》寄托了高尔基的战斗豪情。

可见,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意象,都充满了作者的个性,是作者个性的直接现实。

诗歌的语言,是充满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文学的语言。(乔延凤)

 

 


▌白桦林

 (四川)敬丹樱

 

天空纤尘不染,就像鸽子

从未飞过。雪铺在大地,只有旷世奇冤

才配得上

这么辽阔的状纸

 

树叶唰啦啦响,墓碑般的树干上

两个年轻的名字已不再发光。从来都是鸽子飞鸽子的

雪下雪的

 

点评:一个旷世的奇冤是怎么被掩盖的?

这首短短的七行小诗,就揭示了这个问题,写得深沉而举重若轻。

“天空纤尘不染,就像鸽子/从未飞过。雪铺在大地,只有旷世奇冤/才配得上/这么辽阔的状纸”,诗的一开始就出现一片干净、和平的环境,“纤尘不染”,是说干净,“就像鸽子/从未飞过”,是说仿佛什么冤案也没有发生过。接下来,“┉┉雪铺在大地,只有旷世奇冤/才配得上/这么辽阔的状纸”,以大雪铺盖大地成“辽阔的状纸”,一下子就将一个天大的冤情写了出来。这干净、和平的景象,其实掩盖了“旷世奇冤”,以大雪铺在大地作状纸,写冤情多么重、多么大,十分形象。

“树叶唰啦啦响,墓碑般的树干上/两个年轻的名字已不再发光”,用“树干”是众多墓碑,继续写冤情之多、之深、之大,“两个年轻的名字已不再发光”,就把情况移向了另一个方面:为什么这旷世奇冤得不到伸张?,以致“两个年轻的名字已不再发光”?

“从来都是鸽子飞鸽子的/雪下雪的”,“鸽子”是散布和平烟幕的,以虚假的和平、平安无事,来掩盖这这旷世奇冤,这就是真相!

“雪下雪的”,是说冤情依旧继续,像辽阔状纸上写的一样大,一样存在着。

此诗用“白桦林”作题,与“树干”为一个个墓碑的比喻相关联,题目《白桦林》的寓意也就自然出来了。(乔延凤)

 

 

 

▌马牙雪线下的小蓝花

(北京)谈雅丽

 

我知道我会哭它们,我越靠近蓝

它们越用宁静拂照我的忧伤

 

再大的风也带不走它们

再烈的阳光也枯萎不了,一颗玲珑的心

到处都是绿,无边的绿映照皑皑

雪峰。无边的绿簇拥一大片

细小的蓝

 

牧牛人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路过的僧侣不曾关心过这无名的生长

“所有无名的花都叫格桑

预言幸福,圆满和爱!”

 

我从草甸上起身时

开始变成其中的一朵

摇曳。开花。微微蓝着!

 

点评:此诗写甘肃天祝马牙雪山下草甸上的野花。

“我知道我会哭它们”,开头一句,用了触动人情的一个“哭”字,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我越靠近蓝/它们越用宁静拂照我的忧伤”,这里的“蓝”,指的是格桑花,以花的颜色代指花;藏语中,格桑是幸福,梅朵是花。这里实际又是以花喻人,喻的是那些藏族的女儿们。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我曾经过那里,当年,列车一停天祝站,几岁至十多岁的男女孩子,便会涌向车厢乞讨,天已冷,有的孩子还衣不遮体。所以,开头一个“哭”字,一下就触动了我的感情。未有我经历的,不会感受有我深。

这些生命,这些野花,就在年平均气温零下6.5度的天祝山野,顽强地生长。

“再大的风也带不走它们/再烈的阳光也枯萎不了”,写出了这些寒冷中孕育的野花,大风、烈日也阻止不了它们生长;藏民称之为格桑梅朵的野花。寄托着他们对幸福的向往。“玲珑的”、“细小的”两个形容词,突出了它们的心,它们的颜色,在无边的绿中,那样地感人。

“牧牛人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路过的僧侣不曾关心过这无名的生长”,言它们的命运卑微,不为人知。

最后一节,“我从草甸上起身时/开始变成其中的一朵/摇曳。开花。微微蓝着!”

“草甸”,点明了地点,自己变作了“其中一朵”,表达出了作者的心愿,也表达出了对藏族女儿们的敬重。(乔延凤)

 

 

 

▌画鹤

(山东)臧海英



想画一只白鹤

一只白鹤,在我心上描画无数遍了


——眼里的薄霜,羽毛下的孤寂

它越来越具体

我甚至感到喉咙里,有它游丝般的呼吸


我拿起笔,它飞走了

我放下笔,它又飞回来


一只白鹤,养在我繁杂的日常背后

它单腿站立


点评:画形体与画精神,哪个困难?

这首诗写出了艺术创造(包括写诗)中的一个问题。全诗语言干净,没有芜杂。

最后,“它单腿站立”,这是鹤常见的形象之一,还是外形。画人最俭省的画法,是画活人的眼睛。八大山人画鸜鹆,鸜鹆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愤世嫉俗、孤傲的神情。这些都是画精神、画气质的。至于画呼吸,恐怕同样难,喘粗气,我看见孙悟空斗牛魔王时,连环画上画了牛魔王鼻孔喷出的一团气,至于“游丝般的呼吸”,怎么画呢?

这首诗,将艺术创作中形似、神似孰难孰易的问题,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乔延凤)


▌木偶戏


(山西)迟顿


情无所寄时

就从古老的唱词里挖出几个人来

消遣

往事从来就是一笔糊涂的旧账

替木偶发声的人

木偶也替他们自圆其说

两不相见的

是牵线和看戏的人

他们中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

一块遮羞布横亘在古老的唱腔与现世之间

满含隐喻

从不说透



点评:将木偶戏与历史相连,具体、形象,含义深刻。

戏中人、牵线的、发声的、看戏的,遮羞布……,将一场木偶戏写得有声有色。

先写木偶戏是供消遣的:

“情无所寄时/就从古老的唱词里挖出几个人来/消遣/往事从来就是一笔糊涂的旧账”

“一笔糊涂的旧账”,让人想到历史的真真假假。。

接下具体写演木偶戏:一道屏障相隔,牵线人和看戏人“两不相见”:

“替木偶发声的人/木偶也替他们自圆其说/两不相见的/是牵线和看戏的人/他们中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木偶虽不能说话,却被动地起了“自圆其说”的造假同谋者的作用。

最后点题:

“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一块遮羞布横亘在古老的唱腔与现世之间/满含隐喻”

历史与木偶戏“惊人的相似”,将历史一个侧面写了出来。“遮羞布”,“隐喻”,表演者、造假者有目的。(乔延凤)



▌从西藏归来

 (江苏)冷眉语

 

从西藏回来,我并没能带来什么

珠峰的雪,拉萨的雨、那曲的格桑花

在纳木错大声呼唤后

我的世界从此安静下来

偶尔有人问起这些

我羞于谈起一路的跋山涉水

只是忆在海拔的哪一个高度上缺氧

然后做出标记

把灵魂刻在那里

 

点评:写西藏之旅给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的体验。

“从西藏回来,我并没能带来什么/珠峰的雪,拉萨的雨、那曲的格桑花”,西藏之旅,珠峰、拉萨、那曲,都是代表性的景点;而雪、雨、格桑花,正是这些景点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个开头,平实而自然,为后面写高寒地带的生命体验作了引入。

“在纳木错大声呼唤后/我的世界从此安静下来”,纳木错,是西藏第一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西藏高原标志性的一个景观,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面对着苍穹和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巍巍主峰,在这里,人才看到、体会到了生命的奇险、生命的极限。用“大声呼喊”一词,可看出感受多么之深、多么之大!

最能感受到生命有无、生命极限的,应该是由于高原缺氧而造成、导致的高原反应,生存危机。

这才是作者在西藏之旅中,在纳木错湖,“我的世界从此安静下来”的原因。

此诗写西藏之旅,而旅途中生命的极致体验、生存考验,才是点睛之笔。(乔延凤)

 

 


▌启示录

(福建)吴友财

 

“土都已经埋到我胸口了

还怕什么”

一个酗酒者如是说

 

“愿君勿采撷

此物最害人”

一个老父亲对幼小的女儿说

 

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正走在一条上坡的路上

天边一颗星星以微弱的光芒引领着我

 

无数的星星正在赶来的路上。我也知道

再多的星辰都不足以驱散一块巴掌大的黑暗

它们徒然而寂寞的燃烧究竟是为了什么?

 

点评:社会上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些,我们从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便能够知道。

此诗写了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酗酒者”和“老父亲”,一个是施行者,一个防范者。老父亲对幼小的女儿所说的,正是他需要自己的女儿防范的。

“愿君勿采撷/此物最害人”,这是由王维《红豆》的诗句衍化而来的,原诗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老父亲所说的话,可知道,他要自己幼小的女儿防范的,正是在这方面的侵害。

“想起他们的时候/我正走在一条上坡的路上/天边一颗星星以微弱的光芒引领着我”,星星的“微弱的光芒”,照耀着我,这星光是理智之光、善良之光,“再多的星辰都不足以驱散一块巴掌大的黑暗”,一语双关,既是指夜路上的黑暗,也暗示社会上的黑暗。再多的星光,也不能阻止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发生,这“巴掌大的黑暗”,其危害之大,令“父亲”和所有的防范者忧伤。

“它们徒然而寂寞的燃烧究竟是为了什么?”“徒然而寂寞的燃烧”,“徒然”,枉然的意思,“寂寞”,因不起作用,得不到回应而带来的寂寞;结句,是对“再多的星辰都不足以驱散一块巴掌大的黑暗”的问题,提出发问。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发人深思。

这同样是一首关注社会现实的诗,关注的是如何才能真正防范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的出现。(乔延凤)

 



▌杀人的另一种方式

(福建)吴友财


你们说的那些都过时了

我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是关于一个父亲

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如何杀死女儿

的故事——

在她的书包里放两块大砖头

再把她推入河中

八斤的重量背着,成人都命悬一线

而她只有九岁,必死无疑

书包迅速把她拽向水底,那永生的彼岸

脑瘫则减轻了她溺水时的痛苦。

如此万无一失的操作,我不知道

为什么需要两个成年男人来完成

也许他们没有把握。但他们态度坚决

像两个不断向上攀登的人

互相搀扶着,鼓励着

彼此获得信心和力量

去做一件迫不及待的

无比正确的事


点评:虽然写的是社会的个案,但同样令人心惊和无语。

对一个被害的脑瘫的九岁的女儿,她的父亲、祖父的心态跃然纸上:他们“态度坚决”,“像两个不断向上攀登的人/互相搀扶着,鼓励着/彼此获得信心和力量/去做一件迫不及待的/无比正确的事”,为什么要互相鼓励呢?诗留下了空白。

这场悲剧的发生,原因未直接揭示,读者只能自己去寻找了。

诗中运用的数字,“八斤”、“九岁’,同样给人印象强烈,可见细节的力量。


 

 

▌干净的秋天

(四川)沙马

 

在秋天,觅食的鸟群像洒落的米粒

鸣叫声无意识地撞击着空寂的山寨

木屋边,我的年老的阿妈

把补了又补的衣裳轻轻抖开

小心地晾晒

 

操劳了一辈子的女人,秋天里

她没有收获到什么,却依然忙里忙外

亲戚来串门,她爽朗的笑声

像露水中新鲜的苦菜

 

风越过秋天的高原

阿妈的手抬在额头,瞧一瞧山外

恍惚看到年少的我,挎着书包

从远处的山路上回来

 

点评:作者将具有地方特征的环境写出来了,又善于运用母亲劳作、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感情朴素、真挚。

“在秋天,觅食的鸟群像洒落的米粒”,开头一句,由“觅食的鸟群”,让人会想到同样谋生、求生活的人,包括母亲、自己;接着,出现了“空寂的山寨”、“木屋边,我年老的妈妈”,一个勤劳、艰辛的母亲的形象,与特定的高原山寨环境,就呈现出来了。

“把补了又补的衣裳轻轻抖开/小心地晾晒”,这是一个细节、特写的镜头。“补了又补”,言生活之艰辛,“抖开”,一个动作,使人如见母亲。

“操劳了一辈子的女人,秋天里/她没有收获到什么,却依然忙里忙外”,这里换用第三人称写,为更客观、真实。“一辈子”、“没有收获”、“忙里忙外”,这些词语,将勤劳母亲的形象勾勒了出来;而“亲戚来串门,她爽朗的笑声/像露水中新鲜的苦菜”,则写出了母亲的性格,以“新鲜的苦菜”,写出母亲生命的鲜活与“苦”。

最后一节,“风越过秋天的高原/阿妈的手抬在额头,瞧一瞧山外/恍惚看到年少的我,挎着书包/从远处的山路上回来”,将秋天里年少的我,重又拉回到眼前,言由小到大,“我”永远都在母亲的光辉之中。(乔延凤)


 

 

 

▌春天,有一条河那么宽

(福建)惭江

 

我敢说,一条河和大地一样辽阔

两岸以外,无非是河宽出来的部分

它的触须,伸到了大地最隐秘的部分

有时候,河面也宽过收割后的田野

两岸之间,不辨牛马

比如一只蜻蜓

它不是飞过去的,而是点着水渡过去的

狗尾草上的绿,也不是水蜘蛛驮过来的

舀起一勺水,我从里面翻出七十里外的故乡

解冻的虫吟,亲人的咳嗽,鸡鸭的脚印

 

我不再说宽,说它把山都叠成了薄薄的影子

然后是树,然后是你,然后是云

或者相反。还可以轻轻摇动它们

——比如把一条河翻过来了

它就是更宽的天空

 

春天,还有一张河的封面那么薄

像一片玻璃那么亮,发酵的空气里

我们都感受到它的反光和覆盖

如果我们把它倒入眼球呢,春天

会不会随着河水,一直溢到下个季节去

 

点评:主要写辽阔的春天。

前面进行了大量的铺垫,皆为了写这个浩大的辽阔的春天。

“我敢说,一条河和大地一样辽阔/两岸以外,无非是河宽出来的部分”,作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联想:“它的触须,伸到了大地最隐秘的部分/有时候,河面也宽过收割后的田野/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以水的渗透、收割后原野的无际,视野可无限地延伸,来极言河流之宽广。

“比如一只蜻蜓/它不是飞过去的”,“狗尾草上的绿,也不是水蜘蛛驮过来的”,以最常见的乡野物象,来写河流大地的宽广;后面又落到了故乡:“舀起一勺水,我从里面翻出七十里外的故乡/解冻的虫吟,亲人的咳嗽,鸡鸭的脚印”,这样,就将哺育自己的大地、河流、故乡,交织到了一起。

可见,一条河,之所以能够“无边无际”起来,与作者的联想、想象分不开。

这些铺垫,都是为了写后面春光的浩大、无边无际:

“春天,还有一张河的封面那么薄/像一片玻璃那么亮,发酵的空气里/我们都感受到它的反光和覆盖”,将春天的薄、亮、反光、覆盖,都写出来了;“覆盖”,是全部都包容在春光里了,这才是无边无际的春光。

“如果我们把它倒入眼球呢,春天/会不会随着河水,一直溢到下个季节去”,“倒入眼球”,是说眼睛全被春光占有,全是春光,“一直溢到下个季节去”,写春天可以无限制地延伸下去,无边无际。

此诗的想象与诗情,皆源于作者对河流、故乡、大地、春天的热爱。

意境较开阔。(乔延凤)

 

 

 

▌依然是空

(山东)小西

 

寺庙紧邻着茫茫江水

墙壁生了青苔

数不清多少人遁入空门

又有多少人跃入水中

 

万事皆空啊——

船夫经过此地必喊。

 

空啊,空啊——

山谷认真地回答

 

点评:“依然是空”,写了一个特定环境、特定场景下的事,反映出一些信仰和精神层面上的情况。

全诗三节,短短八句:

第1节,“寺庙紧邻着茫茫江水/墙壁生了青苔”,将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呈现在人们眼前:江边的寺庙,清静,又在水陆交通线上;“茫茫江水”,使人想到茫茫人世,“生了青苔”,写潮湿、时间久远;“数不清多少人遁入空门/又有多少人跃入水中”,“数不清”,指多,他们都选择了遁入空门,或投江而死。

“万事皆空啊——船夫经过此地必喊”,必,一定,用船夫的喊叫,写这些“遁入空门”和“跃入水中”的人,皆因“万事皆空”,万念俱灰。

“空啊,空啊——山谷认真地回答”,山谷的回音,加深印象;“认真”,连山谷也认同这些。

从这首小诗,可以看出环境、场景的处理,对于表达情感的意义。(乔延凤)

 

 

 

▌如果我们的一生可以从倒叙中开始

(山西)张常美

 

落过的泪水再次蓄满眼眶

许多愁苦的脸破泣为笑

 

雪往天上飘,乌云散去

我们望着熟透的杏子再次成为花朵

 

浓烟从烟囱回到秸秆、青苗

一锅粥煮着煮着就回到各自的穗上

 

挥了挥手,母亲就从田间回来了

她穿着干净的衣服,像个新娘坐在炕上

 

 

点评:此篇短短的八句四节之作,写的内容,看上去虽有点“荒诞不经”,却蕴含着对生养自己的根——母亲的无限深情。

“落过的泪水再次蓄满眼眶/许多愁苦的脸破泣为笑”,悲伤与欢乐都含着泪水,流泪与笑,在作者的笔下,都交织在了一起;泪是客观外物,却充满了作者的感情,这就是客观外物主体化的结果。

“雪往天上飘,乌云散去/我们望着熟透的杏子再次成为花朵”,“雪往天上飘”,雪是从天上飘落下来的,这里写“往天上飘”,是回到根本、本源去,同时,因风吹而雪向上飘卷,也是可以见到的,所以这样写,也具有现实的根据;“杏子再次成为花朵”,可用一个蒙太奇的镜头来表现,看似一个幻境,实质又具有合理性,写出了一年一度的花果交替。

“浓烟从烟囱回到秸秆、青苗/一锅粥煮着煮着就回到各自的穗上”,承接着上面来写,将事实上不可能的事,在诗中幻化成了事实,这是现代诗的一种荒诞写法,而实际上物质不灭,总在转化之中,这又是能让人们领会、接受的现实基础。

“挥了挥手,母亲就从田间回来了/她穿着干净的衣服,像个新娘坐在炕上”,这里才是此诗的重心所在,表达出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和对劳动妇女的赞美。

这首诗,赞美劳动妇女的母亲,具有诗歌审美价值,写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写的不错。(乔延凤)

 

 

 

▌清 明 

(福建)阮宪铣

 

因为父亲

我生活中多了清明这个节日

 

这一天,我们这些开在祖国广袤大地的花朵

纷纷从北京福州宁德准时回到春天的枝头

 

我感谢父亲啊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比喻

最后把自己扎成篾箍

把我们像木板,肩并肩箍成一个大桶

 

每年这时候像过年,在山上远眺

等我们回家

饮水

思源

 

点评:写父亲以一生形成的凝聚力,清明节时,召唤着“我”回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为父亲/我生活中多了清明这个节日”,清明节本是个传统节日,过去我却对它感受不深,只是因为父亲离世,“我”才这么看重这个节,所以说自己“多了”一个节日,写出了父亲离世后,才深感父爱的珍贵。

“这一天,我们这些开在祖国广袤大地的花朵/纷纷从北京福州宁德准时回到春天的枝头”,以“花朵”回到“春天的枝头”,来写各地清明节回乡祭扫的情形皆相似,加深对清明节的感情。

“我感谢父亲啊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比喻/最后把自己扎成篾箍/把我们像木板,肩并肩箍成一个大桶”,以“篾箍”来喻父亲一生形成的凝聚力,形象、贴切,有了这“篾箍”,“我们”才凝聚成一个“大桶”。

“每年这时候像过年,在山上远眺/等我们回家/饮水/思源”,这是以父亲仍然活着,仍然召唤着“我”来写,写与父亲相聚在这个“像过年”一样的日子,把对父亲怀念的一腔深情写了出来。

短短的11行诗,流畅而清新,充满了父子之间的真情。(乔延凤)


 


▌一只乌鸦

(北京)孤城


一团雪,再也不想白活在其它雪们中间

一团雪

一个窟窿,要黑给这个世界看


一团雪

不惜孤绝,狠命将自己从白雪中

抠出来


一团雪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

飞起来


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

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

擦一望无垠的


点评:作者巧妙运用了颜色对比,运用了极度的想象,将一只雪地里的乌鸦写活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欣赏到了静与动的转换。

作者用词准确,一个”“抠“字,把“一团雪”(雪地里的乌鸦),从广大的白中剥离出来,“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擦一望无垠的/白”,极其形象地表现出乌鸦的小与雪的广大。

白与黑、静与动,成了两组极为鲜明的对比。(乔延凤)




▌悬

(北京)孤城

 

落笔前,忽然犹疑。是不是该写下:

我这一生

 

一滴墨水,就快要抓不住

餍足的羊毫

绝壁悬崖上,一个眼看着就快要抓不住的人

那种泫然的样子

该怎样描述

烟云掩饰谷底的皑皑骸骨,低处是

今生来世的淡墨家村

 

宣纸上的忧伤,在一滴水墨汹涌的内心

提前晕染

一张宣纸,几乎失声惊叫

几乎就要飞起身来

去接一个

眼看着就快要重重坠落的人

 

点评:这是一首以一滴墨作喻写人的命运的诗。

一滴离开了本体,失去了根据和依靠,附着在羊毫上的墨,在羊毫不容它的情况下,只有下坠、跌落的命运。

“落笔前,忽然犹疑。是不是该写下:/我这一生”,开头“落笔”二字,既指开始,也点明身份是写作者。“忽然犹豫”,是说写别人的命运容易,言自己的命运难,自我解剖需要勇气;“我这一生”,即指“我”一生的命运。

“一滴墨水,就快要抓不住/餍足的羊毫”,写出墨的跌落,是因为已经“餍足的羊毫”容不下它了。

“绝壁悬崖上,一个眼看着就快要抓不住的人/那种泫然的样子”,以悬崖上的就要跌落的人作比,形象而生动地由墨的命运,转到了人的命运;“泫然”,流泪的样子,这词用在这里,形象而又富于情感。这句紧扣住了人,扣住了人的命运,是诗中精彩的一笔。

跌下去的结果会怎样?,是坠成“谷底的皑皑白骨”;“低处是淡墨家村”,“淡”是平淡的意思,这里是他“今生来世“的最后的归宿。

墨是落在宣纸上的,最后一节,换为从纸的角度来写,“忧伤”是宣纸上提前“晕染”出来的忧伤;“失声惊叫”、“要飞起来”,都是说宣纸对这个即将“重重坠落”者的同情、惊慌与怜悯。。

这首写命运的诗,小而言之,写的是个人的命运;大而言之,也可推及民族、国家、事业的命运。

失去了本体、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支持,依附于别人,做个附庸者,其坠落的命运,大抵如此。(乔延凤)

 

 

 

▌大海,向东

(陕西)三色堇

 

这么多年,我一直瞩目向东的海

那片辽阔的海域有着诗经的光芒

 

宏阔的海面,潮烟不舍昼夜替我醒着

一浪高过一浪的拍击,在悲喜交集中相遇

 

它是我的故乡,我却难以抵达那乡愁的潮涌

在西部,我一直携着蓝色的梦,倾听它有力的轰鸣

 

我无法在下一个潮汛来临之前波澜不惊

无法搁置它一直向东的倔强的信仰

 

在异乡失序的我总是向东眺望

从开始渴望的倾诉到写下这首诗

 

我宿命的海,收藏着闪电的海,携带着辉光的海

让我魂牵梦绕的海,向死而生的海……

 

这必定是我一个人的疆域,我进入它的内部

向东,向东,泪水忽然就涌了出来

 

点评:“百川东到海”,这是尽人皆知的诗句,大海是归宿,是情感上的向往和皈依,此诗写大海,赞美大海的气势、辽阔风光,抒发自己深沉的情怀。

“这么多年,我一直瞩目向东的海/那片辽阔的海域有着诗经的光芒”,开头就深情地讴歌大海,表达出对“向东的海”的真情;“我一直瞩目”,是写时间之久,感情之深,“诗经的光芒”点明大海与中华文化、祖国传统血脉相连,写大海,赞大海,实际是写对祖国、对具有像大海一样气质、魄力的人物的追怀与赞叹。这是一片“宏阔的”有“潮汛”的、”收藏着闪电的”,“携带着辉光的”大海,这些抒写,将一个气象万千的大海,一个像大海一样气势磅礴的人格形象展示了出来。

结尾,“这必定是我一个人的疆域,我进入它的内部/向东,向东,泪水忽然就涌了出来”,展示出作者的感情世界,“向东,向东”,既是方向,这里的“东”也一语双关。

“泪水忽然就涌了出来”,这是句很触动人感情的句子。

作者剖白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在写民心所向,人心所归。



▌纸  绳

(福建)游刃

 

……终于看见了战士的伤口,伤口里的

肺腑和铁石心肠

 

终于看见良医祖传的手段,他的听诊器和

手术刀,他的祖父和曾祖父

 

终于看见了百年前的药铺与庄园,一个老人的

须髯,他翻开的书页在风中

 

终于看见了古老的文字,良宵、扁舟与

游浪的人,零碎的想法是金子却又被虚掷一尽

 

终于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赌客

对时光,他总是一输再输

 

终于看见了那永远的赢家的影子

那些擅长捕风捉影的人却又被什么纠缠住……

 

我的纸绳,我的纸绳

为什么可以从我的手中牵到无限远?

 

点评:此诗中的纸绳,是一个联系物。

诗中出现了“战士、良医、良医的祖父和曾祖父,以及乘扁舟者、沉迷于良宵的人、游荡的人和赌客”等人物,这“纸绳”就是连接上他们的一个道具。

战士受伤了,需要救助和医治,而社会上各色人等,能否真正地起到救助、医治的作用呢?

作者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只是写出了这各色人等,以及一些诊疗工具、药铺、书籍、扁舟等,却留给了人们以联想与思考的空间

乘扁舟的遁世者,沉迷于良宵的人、游荡的人和赌客,这些人显然不能够救助、治疗受伤的战士,而持仁术的医者,作者也以“零碎的想法是金子却又被虚掷一尽”,表示出了疑虑:花尽了金子,结果却是“虚掷”。

此诗,看似写的漫不经心,实际将社会病态,各色人等,较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写作上,作者采用了回环往复的诗歌表达形式,六个“终于”,一直就回环在读者的耳际,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写的有蕴含,又有诗歌的形式,很耐人寻味。  (乔延凤)

 

 

▌白马林场半日

(四川)王子俊

 

我一定忽略了某些细节

比如松树之间,小风的呼吸,

或那些蹭过松针的小蜥蜴。

半天的闲暇时光,

是令人困惑的。

光的指纹

在变阔。一闪不见的藏马鸡

像好时辰,忙碌,迅疾。

我忖算,在白马林场的半日,

一个过客,以怎样的心情,

才能心安理得

完成这次认真的路过。

 

点评:此诗写半日在白马林场的见闻、感受。

“我一定忽略了某些细节/比如松树之间,小风的呼吸,/或那些蹭过松针的小蜥蜴。”诗的一开始,写出了林场的松树、林间的小风、小蜥蜴,写这些,说明当时作者都见到了,遇到了,只不过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观察还可以更细致些。

半日的时间,一些当时容易忽略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又历历在目,作者写得客观而真实。

这首诗,能将生活中某一个片段,用诗的形式回忆、表达出来,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却也给人留下了印象。说明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处处都有诗的素材。

此诗中有些地方的表达,细致而形象:如,“光的指纹/在变阔”,就很形象,写出了随着太阳向西,日影也在渐渐地“变阔”,这是个细节;而“一闪不见的藏马鸡”,以生活在海拔3000-5000千米之间的藏马鸡,点出了这个藏区林场的地理位置。(乔延凤)



▌说 死

(湖北)黍不语

 

十年前,她丈夫去世时

她没日没夜嚎哭

有人时她嚎给别人听

没人时她哭自己听。一声一声

细数磨难和委屈

后来有同龄人去世

她也仔细哭一阵,怜悯一阵

最近两年,村里仅剩的

几个同龄姐妹,相继往西

她开始不再哭,连一点

该有的人情

都看不出。只用平常的语调,告诉我们

在儿死了

娇儿死了

就埋在那里。喏。就那里

她用的是她们的乳名

她告诉我们她们死了就像告诉我们她们回家吃饭了

一样

她是我乡下的奶奶。有点

长寿的奶奶

她跟我说起时已经不像这个世上的人

 

点评:作者形象地写了“我乡下奶奶”“说死”的变化过程,读了这个变化过程,一种人生沧桑感,便自然地袭上了人的心头。

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深刻的,这是写作的基础;诗句的表达也是准确形象的。

“十年前,她丈夫去世时/她没日没夜嚎哭”,用第三人称的“她”,给人以客观的感觉,“没日没夜嚎哭”,将哭者的形象和哭声写了出来;“有人时她嚎给别人听/没人时她哭自己听。一声一声/细数磨难和委屈”,“嚎”给别人听,“哭”自己的辛酸给自己听,“嚎”、“哭”用字准确;“细数”,写出了她受到的磨难与委屈之多。作者的观察、心理分析极细致,写得真实。

“后来有同龄人去世/她也仔细哭一阵,怜悯一阵”,“仔细”是说她不漏掉要哭的人,但与“没日没夜”哭的对象不同,不是共同生活的亲人了,用“怜悯”,作者对她心理的把握同样是极准确的,这哭,是对同龄人先走的一种同情。“最近两年,村里仅剩的/几个同龄姐妹,相继往西/她开始不再哭”,“不再哭”,并非无感觉了,而是已看淡了生死;“后来”、“最近两年”,写出了时光推移、这是使她彻悟了生死的原因;最后到了“只用平常的语调,告诉我们/在儿死了/娇儿死了/就埋在那里。喏。就那里”,看似平静的叙述,却令人生悲,“喏。就那里”,一句话,一个细节,使人如闻其声。

这首诗结尾才点出了“她是我乡下的”“有点长寿的奶奶”。

而“她跟我说起时已经不像这个世上的人”,“不像这个世上的人”,指的是奶奶的意识已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

没有对生活、对人生的细致观察、体验,不会写出这样的诗来,作者的基本功夫,就在这平时的生活积累中。

一首诗能否真正打动人心,靠的就是这些基本功,加上准确、形象的表达。(乔延凤)

 

 

 

▌海 南

(福建)梁兄

 

天空。世上最出色的蓝

都归顺了这里

 

海的内心清澈见底

我听得见

鱼和水草的呼吸

 

每一粒沙都住着一座岛

多么纯粹的沙

它流落民间

 

久远年代,我应该

也有月亮一般的脸庞

藏在最干净的角落

 

然后慢慢升起

很慢,仿佛一万年

 

点评:“天空。世上最出色的蓝/都归顺了这里”,一句话就写出了南海天空无边无际的蓝,“归顺”一词,富于感情色彩,与南海诸岛属于祖国,感情上暗合。

“海的内心清澈见底/我听得见/鱼和水草的呼吸”,作者热爱南海,从外写到内,写到了深处的海水,水里的鱼类、海藻,将南海的资源极其丰富暗示了出来。

“每一粒沙都住着一座岛”,将南海诸岛的特点,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南海诸岛,以“沙”为名的岛屿、礁滩极多,这里,“每一粒沙”的“沙”字,用得简约而形象。

最后两节,写南海诸岛历史久远,表达出“我”对它的一片深情。

“……我应该/也有月亮一般的脸庞”,用月亮的脸庞,自然、形象,因为只有月亮,才能与南海诸岛长久相守;诗中,“我”与月亮已合为一体了;我看南海,就是月光照耀:“……慢慢升起/很慢,仿佛一万年”,“一万年”,是历史悠久,而一万年“我”一直看着、欣赏着,则表达出的是“我”对它的一片深情。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物的手法,诗句富于诗情画意。(乔延凤)

 

 

 

▌理解一个比喻要多少年

(广东)卢卫平

 

理解一个比喻要多少年

要经历多少风雨,多少事

要遇见南来北往什么人

雪,像盐一样白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写下的

雪的比喻句。三十多年过去了

除了白,我没有在雪和盐之间

找到更紧密的联系

直到今年冬天,你离我而去

我陪你走过的沿河大道

被风的刀刃砍成伤口

这雪,才真的像盐一样白

让我在夜晚看见一座城市的

疼,痛。

 

点评:这首诗用对一个比喻的理解,写出了人生中深刻的感情体验。

开头,“理解一个比喻要多少年/要经历多少风雨,多少事/要遇见南来北往什么人”,是直入主题:人生中,对许多事物的深刻理解,都是在阅历、经验加深之后。

接着,以“雪、盐”的颜色、形状、味道为例来写。

它们外形上的白,是很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但它们的味道、对人体的疼痛感,却是难以理解的。

“直到今年冬天,你离我而去”,“我”陪送“你”,看到了“沿河大道被风的刀刃砍成伤口”,又感受到了我们之间这场离别之痛,才真正地理解到了雪与盐比喻的深刻。

诗中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上的伤口,感觉上的心痛,与盐洒在伤口引起的疼痛,都交织在了一起,一下就顿悟了这个比喻多恰切!而“理解”的时间,是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今天。

只有经历了感情的沧桑之后,才会有这样深刻的“理解”。

作者把日常生活中触动情感的感受,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以诗的形式传递给了我们读者。(乔延凤)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山东)江非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他已经整整劈了一个下午

那些劈碎的柴木

已在他面前堆起了一座小山

 

可是他还在劈

 

他一手拄着斧头

另一只手把一截木桩放好

然后

抡起斧子向下砸去

木桩发出咔嚓撕裂的声音

 

就这样

那个劈柴的人一直劈到了天黑

 

我已忘记了这是哪一年冬天的情景

那时我是一个旁观者

我站在边上看着那个人劈柴的姿势

有时会小声地喊他一声父亲

他听见了

会抬起头冲我笑笑

然后继续劈柴

 

第二天

所有的新柴

都将被大雪覆盖

 

点评:这首诗把劈柴的父亲,写得本真而感人,给人留下了深的印象。

语言质朴,平静。

“他一手拄着斧头/另一只手把一截木桩放好/然后/抡起斧子向下砸去/木桩发出咔嚓撕裂的声音”,这是一段白描,劈柴人的形象,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只有对生活观察细致、深入,并能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才会使人这样如见其人,如闻劈柴声。

开始时,叙述人“我”,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出现的,直至诗快结束,一句“我站在边上看着那个人劈柴的姿势/有时会小声地喊他一声父亲”,人们才知道,他所写的劈柴人正是自己的父亲,作者的叙写,采用了类似相声“抖包袱”的方式。

“第二天/所有的新柴/都将被大雪覆盖”,最后写出了父亲劈柴的时间,是赶在大雪降临之前。天冷了,父亲的温暖,就更觉可贵。

叙述虽然平静,但感情深沉,采用了纯白描的手法,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劳碌沉默的父亲,大雪严寒来临之前劈柴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乔延凤)

 

 

 

▌纪念碑 

(云南)祝立根

 

你见过怒江吗?

我这儿,就有

一小条支流,我在怒江痛饮的江水

已经不再沸腾,是呀,那么多年流逝

胸腔里,早已沧海桑田

那些愤怒的灰烬

——多像一座座冷冽的雪山

 

点评:用《纪念碑》作题,有沉重的分量。

这首诗写了本来满腔的愤怒,随着时间的迁移,“沧海桑田”以后,愤怒已化作了“灰烬”,而且“——多像一座座冷冽的雪山”,不但“冷”掉了,而且成了“冷冽的雪山”,这深刻的变化,令人心惊!短短的七句诗,概括力很强,给人留下了深的记忆。

诗中写的愤怒。与怒江的怒,刚好吻合,所以开头的一句就是:“你见过怒江吗?”直入正题,直接了当。

“……我在怒江痛饮的江水/已经不再沸腾,是呀,那么多年流逝/胸腔里,早已沧海桑田”,为何不再沸腾了?就是因为江水流逝、时光流逝,“胸腔里,早已沧海桑田”,用“沧海桑田”一词,说的是,经历过的事、看到过的现象太多了,麻木了,仿佛有隔世之感,当年的满腔愤怒,今天已化作了“愤怒的灰烬”。愤怒成了灰烬,而且,“多像一座座冷冽的雪山”,“一座座”,指愤怒之多,用词冷峭。

实际上,内心所要表达的,仍是愤怒。(乔延凤)

 

 

 

▌说起芦花


(浙江)乌鸦丁


芦花都是被风,吹走的。

但我的母亲不是。她瘦小的身子,一直在

始丰溪堤岸上,缓缓的移。


像暮秋里一株芦苇。

披灰白的棉衣,着棉裤,布鞋沾满了泥……


你肯定不会留意,如此忍让的一位母亲,

在风中,像被风吹干了的芦花。仍逆着风不停歇地走。

风穿过她的身体。


风把她,吹轻吹白。



点评:写劳动者母亲,以芦花作为背景和喻体,把母亲在岁月沧桑中的形象写了出来。

第一节:芦花都是被风,吹走的。/但我的母亲不是。她瘦小的身子,一直在/始丰溪堤岸上,缓缓的移。


一个“吹”字,将人生轻重写了出来,母亲未吹走,指她还在风中。


接着写母亲朴素、艰苦、勤劳,就像暮秋风里一株芦苇:披灰白的棉衣,着棉裤,布鞋沾满了泥……


母亲写得具体、形象。


再接着:你肯定不会留意,如此忍让的一位母亲,/在风中,像被风吹干了的芦花。仍逆着风不停歇地走。/风穿过她的身体。//风把她,吹轻吹白。


始终用芦花、风,写母亲的人生,她不停歇地在风中走。


轻、白,用字准确,含体形又含体貌:瘦弱,头发全白。(乔延凤)




▌空树枝

(浙江)乌鸦丁

 

在临沂。我见过一位手里

不停挥动空树枝的人。在清晨的白杨林

护城河边。一次次高举着手臂

仿佛他手中,握有一根长长的鞭子

 

我猜想过,他年轻时的职业:

牧羊人?赶马车队的师傅?或者……

但是现在,又是什么

让这双瘦弱的,原本指挥美好事物的双手

只剩下空树枝?

 

他反复在那里练习

固执地高举手臂:啪,啪啪,啪啪啪……

巨大的响声

被清晨,无尽的白杨林和辽阔水面

一一接纳

 

点评:作者写的是一次亲眼所见。

地点山东临沂,见到的是“一位手里/不停挥动空树枝的人。在清晨的白杨林/护城河边。一次次高举着手臂”,他是个什么人?为何不停地挥动空树枝?作者就此发出疑问,并猜想过他是曾经的“牧羊人”、“赶马车的师傅?或者……”等各种假设,“但是现在,又是什么/让这双瘦弱的,原本指挥美好事物的双手/只剩下空树枝?”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却写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人失去指挥权后的失落感,这可以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

最后一节,“他反复在那里练习/固执地高举手臂:啪,啪啪,啪啪啪……”这样写,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不仅看到了他的外形,而且听到了他挥动空树枝发出的响声。这响声那么清晰,一直传向“无尽的白桦林和辽阔的水面”。

全诗并没有特定的所指,只是写出了生活中一个场景中的特定的人,由此而想到社会上一些失去指挥权的人的失落感。

这诗是从实际生活中来,有生活的质感。(乔延凤)

 


▌在尘世

(甘肃)阿信

 

在赶往医院的街口,遇见红灯——

车辆缓缓驶过,两边长到望不见头。

我扯住方寸已乱的妻子,说:

不急。初冬的空气中,

几枚黄金般的银杏叶,从枝头

飘坠地面,落在脚边。我拥着妻子

颤抖的肩,看车流无声、缓缓地经过。

我一遍遍对妻子,也对自己

说:不急。不急。

我们不急。

我们身在尘世,像两粒相互依靠的尘埃,

静静等着和忍着。

 

点评:写了生活中一件极普通事:送妻子去医院,路上遇见红灯。

妻子的病肯定是焦急的,遇到红灯又是急不得的。

将尘世中两个卑微的生命个体相依相惜,写得有情而动人、使人感同身受。

“车辆缓缓驶过,两边长到望不见头。/我扯住方寸已乱的妻子,说:/不急。”“望不见头”、“方寸已乱”,是细节,“几枚黄金般的银杏叶,从枝头/飘坠地面,落在脚边。”以落叶喻人的生命,环境、心境,都交织到一起来了。

“在尘世,像两粒相互依靠的尘埃,/静静等着和忍着”,“两粒”“尘埃”,将卑微写出来了,这很能触动同样是卑微者的普通民众的心,“等着和忍者”这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

诗须表达真情,这首诗做到了;真情还要具有审美价值,这首诗因关注的是卑微人群,也做到了。(乔延凤)

 

 

 

 ▌刀

(四川)李龙炳

 

我一直认为

在书桌上放一把刀

是绝配

 

午夜带刀读书

如同阴阳互补

刀是技艺上的内行

 

外行只能是一堆

时代的破铜烂铁

无法回到纯粹的语言

 

书桌之外是沦陷区

诗歌之外是殖民地

 

没有一把刀

我就不配写任何一个字

 

点评:读这首诗,我想到了毛泽东“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的诗句,他赞扬的是屈原写作的战斗性;鲁迅的杂文,同样有匕首、投枪之喻。

这里的刀,是一个比喻,指的是锐利的思想武器。用带刀读书,写一种读书的方式,“刀”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刀是技术上的内行”,是啊,有了这把分析、批判的利器,一切的伪装、疑难、纠结,都会迎刃而解,事物的实质就会全露出来。

“书桌之外是沦陷区/诗歌之外是殖民地”,是说“沦陷区”、“殖民地”之多、之广用“沦陷区”、“殖民地”这样的词语,色彩鲜明,阵线清楚。

最后,“没有一把刀/我就不配写任何一个字”,再次强调了这把“刀”的重要性,并落到了没有战斗性,没有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就“不配写任何一个字”上,给人以深沉、深刻的思索。(乔延凤)

 

 


▌搬动

(福建)哈雷 

 

我搬得动一块巨石

却搬不动一个词

如托举不住的夕阳

在黄昏到来

沉入湖底

 

但我会赞叹一声

让我吐出豪情

洇红一片天

壮美一道山梁

 

岁月无息地远去了

我也老了

在又荒又长的芦苇深处

八月,竟然有点孤单

我搬得动自己

却搬不动跟随的影子

 

而我走在秋色之前

跟每一片叶诉说

比风更远,比诗句

更为苍茫

 

点评:诗中,作者表达出的是对无法挽留、无力不让其离去的一位人物或事物的无限追怀和依恋之情。

“我搬得动一块巨石/却搬不动一个词”,搬得动“一块巨石”,极言有巨大的力气;搬不动“一个词”,“词”,这里指的是这个词所实际表示的人或事物。“如托举不住的夕阳/在黄昏到来/沉入湖底”,以太阳的下沉,无法托住它,来作比喻,形象而又略带伤感色彩:一个难舍的人或事物的离去,自己纵有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挽留住,就如同辉煌的太阳沉落,我们无法留住它一样。

“但我会赞叹一声/让我吐出豪情/洇红一片天/壮美一道山梁”,借赞美落日,表达对离去的人或事物的无限追怀;“洇红”、“壮美”,将红日的光辉留在天地之间的景象,写了出来。这一节,抒情的意味浓厚,作者的感情全寄托在其中。

“岁月无息地远去了/我也老了”,岁月永是流逝,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在又荒又长的芦苇深处/八月,竟有点孤单”,地点是“又荒又长的苇丛深处”,时间是“八月”,人物是“老了”的、“有点孤单”的“我”,这里,作者把情境、心境,都交织到了一起来写了;而“我搬得动自己/却搬不动跟随的影子”,“影子”,指长久地一直跟随者“我”的如影随形的那个人、那个事物。在时光的流逝中,自己苍凉的心境,一览无余。

最后,“而我走在秋色之前”,是说自己走得比秋天还要早;“跟每一片叶诉说”,把自己内心的追怀与惋惜无法排遣写了出来:只能“跟每一片叶诉说”,这是一个细节;“比风更远,比诗句/更为苍茫”,用“比风更远”、“比诗句”“更为苍茫”作结,将自己的无尽深情、依恋,全表达出来,余音在耳。

此诗的词语,多有象征的意义,给人以联想的空间;感情深挚,字句的音韵与情感的表达也相一致。(乔延凤)

 

 

 

 ▌失败书 

(湖北)毛子 

 

扎西说,诗,还是少写为宜。

是的,写来写去,无非是小天赋,小感觉。

无非生米做成熟饭,无非巧妇

做无米之炊。

 

月亮在天上,写不写

它就是古代的汉语。

它爬进云层,就像王维进了空山

山,在他那里,就是不见人。

 

我有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

他去了一趟西藏,呆了数月,却始终没有打开镜头。

他说,哪怕打开一点点,就是冒犯,是不敬。

是谵妄中的不诚实。

 

谢谢这样胆小的人,持斋戒的人。

谢谢他们在一个二流的时代

保留着一颗失败之心……

 

点评:写艺术追求与生命中的一种坚持、一种选择。

“扎西说,诗,还是少写为宜。/是的,写来写去,无非是小天赋,小感觉。/无非生米做成熟饭,无非巧妇/做无米之炊。”这写的是写诗的人,总是写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东西,还是“少写为宜”;下面“我有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他去了一趟西藏,呆了数月,却始终没有打开镜头。/他说,哪怕打开一点点,就是冒犯,是不敬。/是谵妄中的不诚实。”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与扎西一样,为了“诚实”,“始终没有打开镜头”。

两个人都是做文艺工作的。

文艺工作者,还是要讲良心的,无病呻吟、不诚实的,都不要违心为之。

最后,用“谢谢”二字,表明了“我”的态度,“保留着一颗失败之心……”,这“失败之心”其实正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良心。(乔延凤)

  

 

 

▌手持火把的人

(福建)王祥康 

 

必须让风推着走

这个午夜  他的道路被火把延长

他的道路直接通向

石头的内部

有时加快步伐  有时停滞不前

他不会回头  不会用自己的眼睛

打量走过的路

小时候听说的鬼  一直跟在背后

这是折磨  多少年了

他感觉自己的背影压着自己的呼吸

火把当成救星  越握越紧

手心出汗  换一边手

顺便自言自语

问风  有另一个世界吗

他多么希望自己能突然转过身

 

点评:这个手持火把的人,是被风“推着走”的。

“他不会回头,不会用自己的眼睛/打量走过的路”,为何呢?因为他总感觉到,“小时候听说的鬼  一直跟在背后”。

这个手持火把的人,精神上有沉重的负担,又被风推着走;目标呢?“他的道路直接通向/石头的内部”,这个目标几乎是达不到的;时间是在午夜。这个手持火把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心境中,“把火把当成救星  越握越紧”。

作者将一个逆境中被迫前行、目标又几乎达不到的夜行人,刻画得十分真实。

这让我们想到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人,他们有的或许已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负担,选择自绝而离世了;有的还在苦苦挣扎着,就像这个手持火把的人、想转身却又不敢、备受折磨、煎熬。(乔延凤)

 

 

 

▌替身

(福建)姚世英

 

总觉得我曾休克

另一个人闯入空壳

接替我呼吸与思想

我自言自语

我做的都与想的相反

只有陷入难堪或刺痛境地

歇斯底里喊了出来

那一定是我被窒息在枷锁里

 

我思考与写诗

像佛高居红尘之上

为一只在春天花粉里恣肆的蝴蝶

念诵往生

 

我为灵魂定下清规戒律

那具行尸走肉

曾经荒唐,千疮百孔

却是鲜活的我

 

点评:这是首现代诗,将“我”这个精神与形体分裂的人,形象地画了出来。

第一节,“总觉得我曾休克/另一个人闯入空壳/接替我呼吸与思想”,这里采用了现代派常用的荒诞技法。“我做的都与想的相反/只有陷入难堪或刺痛境地/歇斯底里喊了出来/那一定是我被窒息在枷锁里”,精神、形体分裂带来的痛苦,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歇斯底里”,将这痛苦的难以忍受表现了出来。

第二节,写“我思考与写诗”的情形:我,“像佛高居红尘之上/为一只在春天花粉里恣肆的蝴蝶/念诵往生”,这里的“我”,是个远离红尘,远离欲念、像佛一样的人。

第三节,“我为灵魂定下清规戒律”,这是精神上的,“我”形体上又怎样呢?“那具行尸走肉/曾经荒唐,千疮百孔/却是鲜活的我”。用“行尸走肉”、“荒唐”、“千疮百孔”来形容“鲜活的我”,就把一个“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我”,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是一首自我解剖的诗,写得深刻,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乔延凤)

 

 

 

▌心舍利

(浙江)荣荣

 

多少年了 她用黑夜追着他的星光

当他猜忌 挑剔 使小性子

她也正在猜忌 挑剔 使小性子

 

“神啊,愿他是完美的。

不猜忌。不挑剔。不使小性子。”

 

“神啊,如果这辈子他无法完美,

让我继续迷信他的不完美。

无限依恋他的猜忌,挑剔和小性子。”


点评:这首诗写出了爱情中一种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个性,把“她”对她所爱之人追求的执着、迁就、韧性表达了出来。

“多少年了 她用黑夜追着他的星光”,“多少年了”,言时间持续之久,“黑夜”与“星光”,是说“她”在暗处,也间接写出了“她”所爱的这位星星一样的“他”,闪光的空间与时间。

“猜忌 挑剔 使小性子”,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这突出了彼此的性格特征,从形式上来说,是一种回环往复,也即是诗歌艺术的表达方式:诗传达感情,散文表达意思,诗传达感情用回环往复的形式,与散文表意的线性表达是有区别的。

诗题为“心舍利”,用了一个宗教意味的词,体现出了诗中表达的情感、心愿,带有庄重感,带有信仰的色彩,满含着“她”对“他”的一种深爱;同时,也为后面的向神祈祷作了铺垫。“让我继续迷信他的不完美”,“迷信”一词,指的是无条件地宽容他、爱她。

舍利,高僧遗体所化,一直被视作佛教的“圣物”,“心舍利”,指心化为舍利,这一词语的运用,无形中就有了信念、精神的含义,与后面的向“神”祈祷,很自然地就联系上了。(乔延凤)

 

 

▌十月

(广东)黄小线 

 

刚刚上二楼的老人

已经痴呆,认不出自己的子女

见到我,他说来来

 

我站在原地。他就自己跑到跟前

端详我,并微笑

但一直叫不出我的名字

 

现在是十月。很快又到年尾了

世间所有的迟钝,都让人产生恻隐之心 

 

点评:写一个痴呆老人,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写得形象、真实。

“见到我,他说来来”,一句话,就把这个老人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我站在原地。他就自己跑到跟前/端详我,并微笑/但一直叫不出我的名字”,是啊,他已痴呆了,一个痴呆老人的动作、表情、神色,被作者用几句话就画了出来,能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很仔细的,而这些对写作的重要性,也就显现了出来。只要我们把功夫多花在这些基本的方面,只要我们能够朴素、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就行。

忽视基本功,而把功夫花在玩弄花里胡哨的词语上,这正是一个阶段以来,诗坛上一些人片面误导的结果。

“现在是十月。很快又到年尾了/世间所有的迟钝,都让人产生恻隐之心”,十月、年尾,写的既是时序,又双关,与人到老年、生命的秋冬来临相关。“世间所有的迟钝,都让人产生恻隐之心”,这是一句充满了情感的话,诗能打动人的,就是这样的能触动人情绪的句子。

这是一首写的不错的诗。(乔延凤)

 

 

 

▌日常

(内蒙古)武雷公

 

窗外,疯雪狂舞

我在削马铃薯

一片一片,掉下去的

如你漫不经心、滔滔不绝的怨言

铁锅里的水,刚刚沸腾

哈着热气,犹如你的唠叨

蒙在了窗玻璃上

对此,我已习惯

就像我的夜晚习惯了安眠药

钉子习惯了锤子

你的受宠不惊,习惯了我的沉默寡言

孩子们都放学回来了

我们像几只围在餐桌的麻雀

叽叽喳喳

你一边唠叨,一边

给我们碗里夹菜


点评:这同样是一首从现实生活中来,写普通人情感的作品。诗中,生活的细节,写得平淡又富于质感,“漫不经心、滔滔不绝的怨言”,就是个细节,平平常常的生活,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却被作者作为细节写进了他的诗里。

“铁锅里的水,刚刚沸腾/哈着热气,犹如你的唠叨/蒙在了窗玻璃上”,这又是一个细节,“蒙在了窗玻璃上”,运用了通感手法,将“唠叨”多了,就模糊不清了,听觉、视觉交结在了一起。“对此,我已习惯/就像我的夜晚习惯了安眠药/钉子习惯了锤子”,一连串地使用日常景象、细节,把被动地接受写了出来。作者连比喻都是最简单、最熟悉、最常见的。从这些地方,能看出一个写作者平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孩子们都放学回来了/我们像几只围在餐桌的麻雀/叽叽喳喳/你一边唠叨,一边/给我们碗里夹菜”,用“我们”这个词,写出一个家庭的温暖、温馨,这些都离不开那个爱“唠叨”、操持着家务的人。

一位妻子、一位母亲的形象,就这样从平平常常的抒写中,立了起来,用“日常”作题目,自然而贴切。(乔延凤)




▌有业

(重庆)李元胜


昨晚老做荒凉的梦

师傅说,山下西南十里有妖

须无业之人斩之


剑太重,我拖着它疾驰

划破了很多道路


你斩不了我,那妖低头只顾喝酒

你是有业之人

来的路上,伤了很多无辜


奔跑的路突然止步

所以,你是回睡觉的身体里

还是坐下来和我喝一杯?


点评:一个假托梦境的寓言,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解读。

要除掉“妖”,“须无业之人”,这妖无疑是“无业之人”的对立面、业,指产业、职业,妖危害的就是无业者。

诗中,“斩之”,当指杀头、杀死。

但妖对来杀他的“我”说,“你斩不了我”,“你是有业之人/来的路上,伤了很多无辜”,说“我”与妖是一个营垒的,一路货色。

其实,有业之人,只要背叛了自己的营垒,从旧营垒中杀出来,照样能够斩妖,而且正因为是从旧营垒中杀出的,对妖就看得更彻底。

诗中对妖的话,未作正面回答,我想,读者已明白了“突然止步”的“我”,如果真心除妖,应该怎样回答。

此诗写了对立的营垒、对立的阶级之间的一些深刻的话题,耐人寻味。(乔延凤)



▌母亲还是不肯放过父亲

(福建)周宗飞


父亲走了十三年

母亲还是不肯放过他的错

每次回家总不忘向我数落

一到清明,她就带劲

天刚蒙蒙亮就要赶到父亲坟头

一边除草,一边叱责——

你这没良心的,缺心眼的

61岁就赶着去死

还不如16岁就让阎王把你叫去

烧纸钱放鞭炮了

她还要恶狠狠地咒骂——

让你去花!让你去花

你这天杀的死鬼!

那狠劲,比她手上的锄头

还要刻毒锋利


点评:母亲对已经去世十三年的父亲的“恨”,是恨他撇下了她,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上,能看出她对父亲的情感。“没良心”、“缺心眼”,这是父亲在世时,她常对父亲说过的话,随口就出来了;她的一些动作,也那样逼真,如“烧纸钱放鞭炮了/她还要恶狠狠地咒骂——/让你去花!让你去花”。

“刻毒锋利”是爱父亲的儿子心中的感受。

此诗用了有别于一般人的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乔延凤)



▌高旻寺

(江苏)卞云飞


它是古运河水要去的地方。

它是我旧病复发,要去的地方。

那里水在水里打旋,僧尼的炊烟

漫过尘世。

那里有一只渡船长年累月渡人,

此刻,我正被它度。

只要静一静,就会听见

九级佛塔上风铃声此起彼伏,

就想放下屠刀,就想卸去铠甲,

——就想一个人哭。


点评:写了佛教在自己内心中的纠结。

当今佛教、基督教,都悄悄地盛行了起来,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属于人们信仰和精神寄托方面的问题、远离红尘,回避现实,毕竟不是一个青年人、有志向的人所应该选择的。

结尾“就想放下屠刀,就想卸去铠甲,/——就想一个人哭。”写出了他的纠结、心理状态。“就想一个人哭”,表达出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包括了对自己现实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和无奈。(乔延凤)



▌白石涧

(安徽)山中子


那些石头,比来时更白了,也更圆滑

在旧时光里打坐,诵经

或者抱膝,酣睡


昨天,前天,甚至更远的上个世纪

流水不敢打扰它

蝴蝶不敢打扰它


我来了三次,俯身低头,喝一口山溪水

从水底捞起一朵白云,拧干,洗脸,净身

拭净尘世的灰尘


山里的那些人家,和春天的那股流水下了山

那些石头至今不肯动身。


点评:写白石涧的石头“比来时更白了,也圆滑”。

这些石头,不是江河道上的鹅卵石,鹅卵石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水流的冲刷、撞击、滚动,才逐渐变得圆滑、失去棱角。白石涧的这些石头,并不在河道里,是“在旧时光里打坐,诵经/或者抱膝,酣睡”,变得“比来时更白了,也更圆滑”,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冲刷、撞击、滚动”。

“山里的那些人家,和春天的那股流水下了山/那些石头至今不肯动身。”这另一种“更白了,也更圆滑”的变化过程,是作者眼中的真切的感觉,含有作者本身的寓意。(乔延凤)



▌私奔

(江西)殷红


要选这样一个地方

花开在石头上

水流在树叶里

阳光含在一只红嘴鸟啄食的豌豆里

当陌生人闯入,一枝青藤

卸下他披挂的盔甲


要选这样一个时间

星星藏在一支竹笛里

猎人躲在青苔后面包扎伤口

一只青花瓷收拢了所有的烟雨

牧羊的村姑,温好酒

并且扎紧了柴门


还要选这样一个邻居

喜欢植棉,弹琴

不问我们的过往

只是聊聊收成,以及风景

如果有一块青石棋坪

那就十分完美


点评:分别写了“地方”、“时间”、“邻居”——一个人生存的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地方”、“时间”和社会环境(邻居)中生活的;这首诗的题目,选用了一个暧昧的词——“私奔”,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实际上,他表现了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追求,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劳累和倦怠的逃遁。

现在这个生存的“地方”、“时间”、“邻居”,他肯定已经厌倦了,所以要私奔——从这里逃离出去。

“还要选这样一个邻居/喜欢植棉,弹琴/不问我们的过往/只是聊聊收成,以及风景/如果有一块青石棋坪/那就十分完美”,他所向往的,还是一种农耕环境里的的文人的生活。(乔延凤)



▌瓦拉纳西的一个傍晚

(福建)离开


你不可能来过此地

你也不会遇见那个小孩


她抬头在望什么,不得而知

破旧的屋顶上,没有女儿墙

甚至雨水会沿着楼梯流进屋里


此刻是傍晚。在黑白相片里

你看不到夕光,但它一定在照耀


不远处静默的峰顶和湖水

教堂钟声像银币一样落在地上

你会跑过去把它捡起


你仿佛也走在

印度瓦拉纳西的街道上


群鸟掠过树林,飞向旧巢

和你几天前,在故乡的傍晚

见到的景致是一样的


点评:开头,因瓦拉纳西这个印度北方邦的城市,中国的读者一般都很陌生,作者就用了个极端的说法:你不可能来过此地。

瓦拉纳西,是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圣地,这个恒河中游的城市,因印度教、佛教主张轮回说,而充满了宗教意味,这里的河流,就是轮回中阴阳交汇之地。

诗中的这位穷苦人家的小女孩,生活环境窘困,“破旧的屋顶上,没有女儿墙/甚至雨水会沿着楼梯流进屋里”,傍晚,她一个人所望见了的,正是阳间的夕光渐渐地沉落到阴间去。

诗中出现的“女儿墙”、“故乡的傍晚”,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与自己生活中常见的熟知的事物相对照,加深了对异域的这个印度教圣地的印象。

阅读这首诗,没有对印度北方邦恒河中游这座城市、连同对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当地历史、风俗的了解,就只能从字面上泛泛地理解了,不会产生多少延伸的想象。

这首诗,用了些形象的词语,“教堂钟声像银币一样落在地上/你会跑过去把它捡起”,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乔延凤)



▌乡村教书匠


(福建)林典铇


小楷端正,散发墨香:

“如晤……”

院子里,老梨树的花

越显孤单,边开边落。


小镇上,邮筒的绿漆在微雨中

发亮。

村里唯一的教书匠

寄完信,慢慢往回走

途经一条小溪边

抽出随身的竹笛

笛声和白云融在一起,高过山岗


小字越来越漂亮

我见过冬夜里,他哈着手

在研磨,又一次写信

至今仍然记得,油灯一豆

竖排的字迹中

有甜蜜,又有忧伤



点评:写乡村教师,运用细节,情景交融。

以写信开头:

“小楷端正,散发墨香:/“如晤……”/院子里,老梨树的花/越显孤单,边开边落。”

“如晤”,信内容从简,唯写“如晤”二字,多希望见面,现是只能“如晤”,流露出孤单感,可见择词之重要:与心理、情感流露一致了。突出了情感上的孤独;“梨树落花”是背景,起了衬托、比照心情的作用。

接写寄信:

“小镇上,邮筒的绿漆在微雨中/发亮。/村里唯一的教书匠/寄完信,慢慢往回走/途经一条小溪边/抽出随身的竹笛/笛声和白云融在一起,高过山岗”

“唯一的教书匠”,无同事,写出无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吹笛”,细节,展现教书人的个性,这是他排遣孤独的方式,笛声和白云融在一起,高过山岗,是孤独深,还是另有高的志向?未说,这是意蕴。

最后,以冬日写信,照应开头,深化印象:

“小字越来越漂亮/我见过冬夜里,他哈着手/在研磨,又一次写信/至今仍然记得,油灯一豆/竖排的字迹中/有甜蜜,又有忧伤”

哈手、研磨,细节;油灯一豆,形象;“有甜蜜,又有忧伤”,具体内容未写,同样给人想象,属意蕴。(乔延凤)


 


▌一寸瀑布


(福建)林秀美


我只要一寸一寸瀑布

梁野山那么多的瀑布都留给你们吧

我只要一片一片树叶

武平那么多的森林都留给你们吧

我只要一声一声蝉叫

龙岩那么多的鸟鸣都留给你们吧

我只要一颗一颗红星

天空那么多的灿烂都留给你们吧


可是

所有的回忆我要带走

所有温暖的故事

请原谅

我一个也不留



点评:此作写对闽、粤、赣结合部梁野山的美好记忆,先纵后擒,写法新颖。


先“纵”写:


“我只要一寸一寸瀑布/梁野山那么多的瀑布都留给你们吧/我只要一片一片树叶/武平那么多的森林都留给你们吧/我只要一声一声蝉叫/龙岩那么多的鸟鸣都留给你们吧/我只要一颗一颗红星/天空那么多的灿烂都留给你们吧”


梁野山坐落闽、粤、赣结合部的武平县境内,极辽阔,瀑布、蝉鸣、鸟叫、夜空的星星,与“一寸”、一片、一声、一颗”比,极言所取极微。诗本意表达对梁野山的无比爱恋,却这样写,是“欲擒故纵”里的“纵”。


接下“擒”写:


“可是/所有的回忆我要带走/所有温暖的故事/请原谅/我一个也不留”


全部带走,一个不留,至此,将对梁野山、武平之无比爱恋,表达了出来。(乔延凤)



▌平庸的恶


(江苏)代薇


黑暗弥漫的地方

光便是原罪


欢呼不一定意味着胜利

也可能是预谋已久的诅咒而已


深渊施暴的时候

每个人都扮演了一滴水


害人者被人所害

受害者加害于人


最好的人都死去了

有他们,就不会有上帝



点评:写对人、事、社会的一些深层的认知;二行体,简洁、多思辨。


一、二节:


“黑暗弥漫的地方/光便是原罪//欢呼不一定意味着胜利/也可能只是预谋已久的诅咒而已”


光照亮了黑暗,却成了“原罪”;该咀咒的却报以欢呼,细思之,这样的情形,社会上皆可见到。有意蕴,未明说或未全说,人们能够自己补充、明白。


三、四节:


“深渊施暴的时候/每个人都扮演了一滴水//害人者被人所害/受害者加害于人”


“深渊施暴”,指积习、习惯势力也会“施暴”,深渊喻积习、习惯势力,揭示它与社会上的每个人皆有关;是“一滴水”与“深渊”的关系。


最后一节:


“最好的人都死去了/有他们,就不会有上帝”


“最好的人”,为民众带来希望的人,他们都死了,民众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上帝”了。


诗句须仔细领会才能辨悟出。(乔延凤)



▌初春的好词


(辽宁)川美


初春,一棵柳树站在小河边

浑身披挂清新的词语

柔风像透明的丝巾裹住了头发

柔风,是一个好词

丝巾,是一个好词

一只蝴蝶,别在发鬓上

蝴蝶,是一个刚刚复活的好词

妩媚的,有故事的

阳光垂下金睫毛

阳光与睫毛是一对甜味的好词

神的纤指滑过树的前额

神,是站在阶梯顶端的好词

而我最爱它创造的柳莺

一对柳莺在枝头鸣叫

整片树林都明亮起来



点评:用选择词语来形象表达初春的万物复苏、美好景象,视角新颖。

“初春,一棵柳树站在小河边/浑身披挂清新的词语”


开始,从一棵站在小河边的柳树写起,“浑身披挂着清新的词语”,点明自己是从择词的角度来写春光。


“柔风像透明的丝巾裹住了头发/柔风,是一个好词/丝巾,是一个好词/一只蝴蝶,别在发鬓上/蝴蝶,是一个刚刚复活的好词/妩媚的,有故事的/阳光垂下金睫毛/阳光与睫毛是一对甜味的好词/神的纤指滑过树的前额/神,是站在阶梯顶端的好词/而我最爱它创造的柳莺/一对柳莺在枝头鸣叫/整片树林都明亮起来”


一一写出春风、蝴蝶、阳光、柳莺,怎样分别用比喻、拟人、象征、通感等来表达,每次择词,都须准确、形象、生动,一次次选择,皆是一个个“好词”出现。


此作对写作者准确择词表达形象,具积极认知意义。(乔延凤)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


(贵州)陈年喜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

有谁听见我的饿


人间是一片雪地

我们是其中的落雀

它的白使我们黑

它的浩盛使我们落寞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

有谁看见一个黄昏领着一群

奔命的人

在兰州

候车



点评:一位底层诗写者的自况,写出基层作者的艰辛、奔波。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有谁听见我的饿”


以问句开头,诗歌与饿连在一起,令人唏嘘,基层作者呕心沥血之作,有谁读过?亦折射出当今诗坛的现状。


接着写生存的人世:人间是一片雪地/我们是其中的落雀/它的白使我们黑/它的浩盛使我们落寞


“一片雪地”,有蕴含,寒冷,仅是其一,还有空白,苍茫;“我们”用“黑”、“落寞”界定,将人间贫富、贵贱写了出来,满含凄楚。


“我们”是雪地的“落雀”,形象,过客、偶然,都含里面。


最后,“有谁读过我的诗歌/有谁看见一个黄昏领着一群/奔命的人/在兰州/候车”


“有谁读过我的诗歌”再次出现,既加深印象,又呼应前文,形成回环;以黄昏奔命在兰州候车,与前面的“饥饿”对照,将一个基层写作者的命运凸显出来。(乔延凤)



▌我有见过微微隆起的苍穹


(湖南)小北


在我的头顶

北斗星是一把倒过去又被扶正的轮椅

推四轮车运送萝卜的林大娘

在黄昏推出她中风瘫痪的丈夫


进入黑夜

群星缄默


她叫卖萝卜

1块3一斤

我从未见过她叫卖她的丈夫



点评:写一位不舍不弃照护中风瘫痪丈夫的林大娘。

第一节:在我的头顶/北斗星是一把倒过去又被扶正的轮椅/推四轮车运送萝卜的林大娘/在黄昏推出她中风瘫痪的丈夫


用北斗星与轮椅作比,隐含方向、依赖之意,物象与主观精神相融,从中可见主观精神客体化时外物的选择。


第二节:进入黑夜/群星缄默


隐含对黑夜——艰难环境的沉思。蕴涵,不须一一写出,留给读者再创造的空间。


第三节:她叫卖萝卜/一块三一斤/我从未见过她叫卖她的丈夫


最后点明林大娘是个叫卖萝卜的妇女,艰苦度日、苦苦支撑,可她从不出卖自己的丈夫。(乔延凤)



▌距离


(河北)禾秀


十年前,我三十三岁

母亲五十七岁

今年,我四十三岁

母亲六十七岁

十年后,我五十三岁

母亲,还是六十七岁

这多像小时候啊

母亲在前面走,走着、走着

突然

停了下来



点评:写母亲去世,她永远停在了六十七岁。


短短十句:


“十年前,我三十三岁/母亲五十七岁/今年,我四十三岁/母亲六十七岁/十年后,我五十三岁/母亲,还是六十七岁/


母亲六十七岁走了,永远停在六十七岁。


“这多像小时候啊/母亲在前面走,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


以幼年母亲领“我”走路的细节,写母亲离世,令人凄然。


诗平白,含着对母亲离世的隐痛。(乔延凤)



▌春水辞


(浙江)窗户


下了几场雨,桃花就谢了

我不知其间:它们是静默欢喜,亦或在向天呼号


连续几夜,大风叫醒了我

我想着一些城市,远方是否一切安好


现在雨停了。我伫立窗前

变浊变急的东阳江水,仍在城中流淌


大风吹散落红。太多悲伤

使得每一寸土地的每一个日子,都变成了清明天


我为上苍不仁

为写下的每一首诗羞耻


三千里水乡泽国,海潮江城涌

东阳江流过金华,流向钱塘江,流向海洋



点评:写春天水患,春水、谢了的春光皆在笔底流淌。


“下了几场雨,桃花就谢了/我不知其间:它们是静默欢喜,亦或在向天呼号”


开头入题。“它们”,指谢了的桃花;问桃花是“喜欢”,还是“向天呼号”,拟人,引出下面隐隐的水情。


“连续几夜,大风叫醒了我/我想着一些城市,远方是否一切安好//现在雨停了。我伫立窗前/变浊变急的东阳江水,仍在城中流淌”


不光雨,还有大风;叫醒,拟人;“想着一些城市”,惦记着远方,包括陌生人、亲友,打工者忧心写了出来;东阳江水,特定景物。此节写出了水患之急之大。


“大风吹散落红。太多悲伤/使得每一寸土地的每一个日子,都变成了清明天//我为上苍不仁/为写下的每一首诗羞耻”


“落红”“太多悲伤”,客观景物融入了主观精神;清明天,清明时节多雨的天。水患造成了不幸,故说它不仁,因诗不写、不能解民众疾苦,故觉可耻。


“三千里水乡泽国,海潮江城涌/东阳江流过金华,流向钱塘江,流向海洋”


水患在蔓延着,作结。


语意富于蕴含,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从诗句可细细领会客观外物主体化、主观精神客体化怎么个“化”法,明白诗的语言是作者创造性的语言。(乔延凤)


▌现象学


(海南)衣米一


从羊群中抓住一只羊

送去屠宰场

从羊群中

抓住几只羊,送去屠宰场

场面是一样的


世上的羊

没有一只是我杀的

我只是吃羊肉

世上的屠夫

我一个都不认识

养羊的,卖羊的,杀羊的,吃羊的

我们分工不同



点评:揭示社会现象与本质,采用浅显比喻,给人以深刻认知。


短短二节。


第一节:“从羊群中抓住一只羊/送去屠宰场/从羊群中/抓住几只羊,送去屠宰场/场面是一样的”


抓一只羊、抓几只羊送屠宰场,场面都一样,都为钱,为杀它。


第二节:“世上的羊/没有一只是我杀的/我只是吃羊肉/世上的屠夫/我一个都不认识/养羊的,卖羊的,杀羊的,吃羊的/我们分工不同”


“分工不同”,均吃羊肉。参与者、受害者,屠夫,一一写出,“我们分工不同”,属同伙。


意蕴在未言中。


《资本论》第一次揭示出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占有剩余价值的,显性、隐性都有。(乔延凤)



▌这里


(安徽)成颖


夏天,从麦穗的灌浆开始。

我无所事事

就坐在屋顶上,看槐花飘落,

看晚归的乡亲,

穿过树林的风,走进无人的老宅。

一种空旷的回声,

来自南坡那片优雅的麦浪

和雨水的表达。

我的心也随之展开,如展开田垄

分岔流水时

找出灌浆的那一滴水,

以及一池蛙鸣

掏空的,村子里所有的寂静。

而这一切,都是我

留在这里的唯一理由。




点评:写“我”在村子里见到的、听到的,留在自己村子的理由。


“夏天,从麦穗的灌浆开始。/我无所事事/就坐在屋顶上,看槐花飘落,/看晚归的乡亲,/穿过树林的风,走进无人的老宅。”


视觉里的乡村。“麦穗”“灌浆”,就进入夏天了,以农事写季节,将农村人的本色写出。


“一种空旷的回声,/来自南坡那片优雅的麦浪/和雨水的表达。/我的心也随之展开,如展开田垄/分岔流水时/找出灌浆的那一滴水,/以及一池蛙鸣/掏空的,村子里所有的寂静。”


听觉里的乡村。麦浪、雨水、分岔流、灌浆,都写声音,而细微的声音,又融入想象和感觉来写,细致入微。村子已空了,这寂静与一池蛙鸣对照,将村子的现实写出


“而这一切,都是我/留在这里的唯一理由。”


“一切”,村里熟悉的一切。


以自己留村的理由作结:“我”珍惜这熟悉、自然虽已空了的村子。(乔延凤)



▌敲击


(山东)潘京


深夜,被陌生的敲击声惊醒

寂静里,它一声一声

高耸的楼宇深陷在黑暗里

这是第几夜了,这声音孤立、突兀

仿佛梦魇般一步步走近

我起身走向窗口,静静地听

听,是此刻我唯一能够做到的

我相信,只要不睡去

只要我竭尽全力地倾听

并分辨出它撞击心灵的频率

便能听清这座城市的忧伤

我在黑暗里等待

等待那敲击的声音

渐渐低沉、安静



点评:写静夜被敲击声惊醒,起身辨听。听觉、感觉、心情、心境,皆细致写出。


“深夜,被陌生的敲击声惊醒/寂静里,它一声一声/高耸的楼宇深陷在黑暗里”


点明“惊醒”原因。“一声一声”,间断、又连续,声音自“黑暗里”传来。


“这是第几夜了,这声音孤立、突兀/仿佛梦魇般一步步走近”


具体写声音;它“独立”、“突兀”,“梦魇般”、“一步步走近”,动态、形象。


“我起身走向窗口,静静地听/听,是此刻我唯一能够做到的/我相信,只要不睡去/只要我竭尽全力地倾听/并分辨出它撞击心灵的频率/便能听清这座城市的忧伤”


“我”要探个究竟。“撞击心灵”、“城市的忧伤”,这些句子皆融入了作者的主观精神。


“我在黑暗里等待/等待那敲击的声音/渐渐低沉、安静”


它一声一声的,故“我”要等待。


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是写好此篇的基础。


表达中作者将听觉、视觉、感觉、心灵感应,都融合到了一起。(乔延凤)




往期回顾:


1、诗眼睛||好诗点评:第二十一期:刘川\聂权\孤城\宗小白\江一苇\田耘\峻刚行者 点评嘉宾:乔延凤(总842期)

2、诗眼睛||好诗点评:第二十二期:商震\汤养宗\敬丹樱\张琳\山中子\灯灯\李曙白 点评嘉宾:乔延凤(总846期)

3、诗眼睛||好诗点评68:小西/李不嫁/大解/朵渔/何三坡等40多首诗 点评:乔延凤/鹰子/也牛/山中子等(总1044期)

4、诗眼睛||好诗点评88:符力/张执浩/刘年/娜夜/白鹤林/卢辉等50首诗 点评家:乔延凤(总1230期)





名人名言: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福楼拜




理论园地与他评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谭五昌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谷禾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王俊才  王二  木心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恩荣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宋晓杰  宋晓杰  齐凤艳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胡权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李曙白  殷龙龙  李犁  招小波  谷未黄  张远伦  刘庆邦  孔令剑  悦芳  三色堇  宝蘭  曹谁  霍俊明  阎连科  阎连科  葛水平  葛水平  马晓康  薄小凉  方方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燎原  韩庆成  张二棍  刘年  贾浅浅  李不嫁  大解  慕白  梁平  霍俊明  张执浩  朵渔  项见闻  项见闻  项见闻  李点  谢冕  温建生  雷霆  张建新  路也  王国伟  张炜  月色江河  梅尔  刘川  月牙儿  胡弦  白鹤林  峭岩  周广学  韩作荣  吴小虫  安琪  安琪  安琪   孙文波  余华  李少君  李海芳  朱光潜  霍俊明  水刃  戴望舒  欧阳江河  吴小虫  余光中  张二棍  周广学  林旭埜  刘年  东方樵夫  王恩荣  原野牧夫  任爱玲   孙夜  雷霆  霍俊明  王文海  东方樵夫  韩玉光  刘年  刘向东  韩玉光  招小波  刘向东  汤养宗  聂权  梁志宏  雷霆  曹谁  刘向东  呆瓜  郭卿  林白  原野牧夫  石头  吴小虫  张作梗  张作梗  张作梗  蒲小林  王恩荣  金汝平  悦芳  王恩荣  金汝平  李小雨  刘向东  潇潇  月色江河  孔令剑  张作梗  金汝平  张二棍  王恩荣  青山雪儿  唐晋  王恩荣  赵少琳  唐晋  曹谁  雷霆  顾城  唐晋  吕本怀  毕飞宇  唐晋  薄小凉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韩玉光  燕南飞  梁志宏  王俊才  李海芳



好诗点评


好诗点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4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七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七告读者书(总1073期)(2020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汉诗三百首 || 《汉诗三百首》2019卷目录 (新年特刊)

 诗眼睛||快讯:《2019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由台湾甘露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总1036期)

 诗眼睛||快讯:《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20卷)诗歌年选目录 (校正版)(总1037期)

 诗眼睛||下雪诗专辑:欧阳江河/王小妮/李少君/胡弦/李犁/西渡/商震/娜夜等一百首关于下雪的现代诗精选(总1054期)

● 诗眼睛||清明节专辑:席慕蓉\叶延滨\黄亚洲\梁志宏\龚学敏\李犁\潇潇等87首清明节现代诗歌精选,(总1077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