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境.璞境》(连载22)(总961期)

王恩荣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李犁:本名李玉生。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猛犸象诗刊》特约主编。



璞境

(返璞归真,还原人性本色,包括大自然故乡童年,心之纯度)


 


自然与心灵


诗歌有制纯的作用,读着读着,内心的杂草就被清除,人真的成了在天空上休息的白云,或者是白云下面随风呈形的青草,不但干净而宁静,还有完全放下后的自然和自由。这让我想起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倡的“自然英旨”,这是强调诗歌要自然而然,也就是说诗歌要有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本性。而人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或者说只有身心全部地融入了大自然,才能彻底地打开和真正地恢复自然属性。所以在诗人看来自然就是神,就是诗。


正如李少君在《敬亭山记》中写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一阵春风,它催发花香,/催促鸟啼,它使万物开怀,/让爱情发光”。这就是自然之力,自然之神圣。面对大自然,诗人无需雕琢和粉饰,只要真实地表现了大自然,就是“英旨”之诗。从现实角度来讲,当下的生活是窒息的,是对人性的腐蚀和变异,而只有到了大自然中人才能通畅并复原。像李少君的《西湖边》:为什么走了很久都没有风/一走到湖边就有了风?/杨柳依依,红男绿女/都坐在树下的长椅上/白堤在湖心波影里荡漾//我和她的争吵/也一下子被风吹散了”。这里大自然不仅能镇定安神,舒通心脉,还有化解情感之瘀,和谐家庭之功效。这说明大自然是一切生命之源,走进大自然就是回家,就是社会人向自然人还原,更是向自己还原,还原本真的自己。作为诗歌理论家的李少君能把自然作为书写主题,绝非是随即随想,而是他漫长思考中形成的写作方向,是他哲学思想的外化和形象化。这思之内核,让他的诗歌柔软中有了硬度,抒情里藏有刀锋。而且每一首的最后两句都成为一种跃升,是对前面叙述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看作诗眼和思想的剑尖,也是意境更是觉悟,是诗美更是境界。譬如我最喜欢的这首《致——》:“世事如有意/江山如有情/谁也不如我这样一往情深//一切终将远去,包括美,包括爱/最后都会消失无踪,但我的手/仍在不停地挥动……”读这首诗,眼前一直晃动着一只手,而且挥之不去。这最后一句就是整个诗歌的峰巅,是诗歌的心脏和发光点。它凝结着诗人对美和爱以及一切事物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人类因有了这样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和有限。

其实我们追求诗歌,就是让我们从缭乱的尘俗中超拔出来,让心灵呈现自由自在自主的状态。这也属大自然的一部分,且诗境清明甚至多了一层圣洁的光芒这光明是黎明的自然色,更是人内心中天然的色彩。所以大自然就是诗人的宗教,是诗人的理想所在。而诗人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擦净的心灵,让它清晰地映射出自然的真意,以及深藏在灵魂中的“小径与藤蔓”、“寂静与肃穆”,从而让自己摆脱沉重的肉身,进入到自由绝对永恒的诗意之中这就是自然之诗,永恒之诗。

 

恰好与本然


还有一种诗歌能听懂大自然的呓语,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通灵。这样的诗歌中有一种神灵,让万物附上了灵性,让人充满敬畏。这样的诗人仿佛能通晓自然和万物的心,冥冥中能听懂并感受到隐藏在树木河流以及花草鱼虫中的秘语和真意。所以这样的诗歌中是有神的,并由此带来圣洁宁静还有不炫目但深沉的光芒。这诗歌不只是返璞归真,更多的是让心灵里的明月清风借自然和万物呈现出来且活灵活现。那是一种冉冉上升的诗性的与尘俗绝缘,尘俗无法伤及更无法扑灭的纯净湿润又骄傲的心。这让诗歌像净化过了的晶体,透明清新散发着清晨森林中绿叶的气息。这有氧的诗歌养心养魂也养性灵和创造力,让诗人在诗中自由地呼吸,完全地敞开,还有兴奋以及灵感和想象力,像雨点一样跳跃汹涌又向四方扩展。

这样的诗中充满了火焰,一朵一朵扑腾着,这是充沛的情感欲要冲出文字的束缚,要燃烧和绽放。但它不蔓延也不灼人,却足以撩起人的喜悦热爱以及人性中沉睡的光明,让人不自觉地打开心扉,去承接这诗意的沐浴,陶醉或者喃喃自语:“现在,我拦住打窗门前经过的一朵雪/轻叩玻璃喊它:妹妹,妹妹……/然后,迅速捂住自己的眼睛”。这首诗叫《愿望》,就像传说中的那样,喊一下就愿望成真。那么唤雪花为妹妹,就是让雪花变成真的会呼吸的人,多么晶莹纯美的妹妹!所以要捂上眼睛。这是巨大的幸福来临时的不能自持,是本能也是缓冲,当然更是等待和盼望。多么有情趣,又多么地纯真如童话。所有这些都萌发于一颗干净美丽单纯的心!这在雾霾与名利锈锁着众多心灵的时代,这样鲜活又绝尘的童心就是葱茏的诗意,亦如皑皑白雪中乍露的几颗鲜亮的青葱,蓬勃而提着灵魂冉冉上升。

诗歌是属于春天的,诗中的景物纯净但不凋敝,宁静而不沉睡,一切都是郁郁葱葱,仿佛刚刚临盆,新鲜如处子,明亮似青春。譬如诗人在草药园中的小湖边流连,“猛然,一个声音自半空落下/砸痛我的脖颈/手,也痉挛地缩了回来/抬头,却见一只长尾鸟,岔开两脚/站在树杈上,尖叫正来自这愤怒的主妇/我吐了吐舌头,羞愧地让出地盘”。

这嘹亮的细节显然不属于秋天,它散发出的盎然情趣,只能归属于春天的午后,蓬蓬勃勃而又热热烈烈,还有无限扩大的欣喜和宁静。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擅于以动衬静,前面引用的那首《愿望》和这一首都是通过细微处的声音和动作来烘托整体的宁静,烘托出诗歌意境的宁静甚至超诣。所以说到底这一切都源自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干净,还有超拔和仰望。这些景物是她心灵的外化,诗中的风景都濡染了她心灵的颜色。因此我们看见的风景并非是大自然的原型,而是经过了诗人心灵的过滤和重塑,这诗这景就是她心灵的模样,是梦和理想的显影,是诗人一个人的花园,是一颗心灵与万物的对话和互映。所以与有些诗人渴望融入相比,此诗人更愿意享受孤独。孤独让诗人看见更多的风景和生灵,看见常人无法看见的大自然的秘密和神祗。这孤独因而就有了价值,并高贵起来。

女诗人比男诗人对万物更敏感更贴心。而且在表达上更准确和感觉化。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话: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恰好与本然似乎离女诗人更近,与与自然相通的女诗人就是融合。因为性别让她们更任性更本能而迟钝于外界的干扰。写这种诗歌的女诗人川美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歌的归宿是往回走


当人的心境和大自然美景达到完美统一的时候,诗意就产生了。大自然给诗人提供了写作的动机和内容,同时大自然又是诗歌所追求和要达到的境地和最后归宿。大自然的千变万幻为诗人提供了激情和无限的想象力。诗人内心的潮汐和诗歌的节奏,都是大自然的韵律在回响。不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生景,诗人都离不开景物,而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情既是景,景也是情。即人的心灵和大自然完美的统一。这就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也是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诗歌所表现的品质和品格。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对大自然是无情的伤害,也破坏了人心灵的自然。飞鸟坠地,落日失辉;浑浊的河流,灰暗的山坡,再也不能激发起诗人的激情,诗人的想象力像被拔掉了天线的电台,很难天马行空,驰骋天外。而科技的发展使人的智性变得愚钝和残缺,火车、飞机、互联网为生活提供了速度和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懒惰,情感和智力都开始萎缩。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思念;没有了形而上的思考,没有了对情趣的把玩;在一切从简的背后,我们丧失的是对人的尊重,同时失去的还有人的心灵和情感包括最美好的爱。人变得像机器,一切都是机械的,物质的。在没有清风和明月,没有故乡和思念的地方,再也不会产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深远的意境,也不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刻骨的忧伤和期盼。人的心灵和大自然一样被糟蹋成废墟和焦土,再也不会孕育出美丽的花木和河流。

工业是自然的罪魁祸首,欲望是诗人的天敌。我们无法拔掉飞机的翅膀,也无法掐断互联网的手臂,那么让诗人的良知和诗篇变成保护大自然的一道屏障。诗人们不可能返回到深山老林中,那就多保留人最初自然的天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性情,是完整的没被破坏的人性人性和自然完整和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最好的诗性

 

好诗需要读者共同来完成

关于自然、故乡、童年的关键词


1

自然、故乡、童年几个关键词,是我对诗歌以及文学认识的基本点,这些诗文中多次出现,是我思维不自觉时的自然散落。我认为它们代表了诗歌的两端,即出发和抵达。这方面许多大师们都有论及,但在我没有接触荷尔德林、海格德尔之前,还是个刚刚写作的小青年的时候,就本能地对这个有朦胧的感觉。1979年我刚上大学不久,刚刚学会写诗,曾写过一个少年寻找故乡,最后两节写这个少年终于撕破了美丽的鸟笼,迈过爸爸喝过的那条小河:“……他说故乡在远方/春天在头上开了落落了开/终于他跨过一条黄土岗/喝了一口浑黄水/他哭了//茅屋长出了蘑菇菌/撕破的鸟笼已长成竹林/他又回到了家乡//(他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首诗虽然很稚嫩,但想表达的意旨一直没忘,就是起点即终点。刚才在旧诗集里找到这首诗,心里还是很激动。后来随着阅读和经验,越来越感到其实没有远方,最美好最诗意最理想的就是我们失去的一切。正如外国作家普鲁斯特一语道破:“真正的天堂正是人们已经失去的天堂。” 我们写诗就是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这也是代表我诗学思想的轨迹。

这个想法一会再谈,先回到这篇文章的标题上来。

 

2


一首好诗不仅仅取决于作者,更需要读者能“读”出好来。这就是说读诗是需要心境的。如果读者处于惶乱恍惚又匆忙无序的状态,再好的诗歌对于他们也犹如群蝇乱飞。这不是鉴赏力的问题,而是他们精神不集中,内心无法宁静使然。所以一个被追债四处逃避的人,或者被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弄得焦虑不堪的人,哪怕曾经是优秀的诗人也无法能读懂最浅显的诗歌。而诗人艾青当年在工厂参观,看见墙上的留言板上写着:“安明,你要记着那部车”时,他欣喜地对大家说:这是最好的诗歌。其实不是这句工作留言多么诗意,而是艾青的内心充盈着诗意,甚至全身心都被诗歌笼罩着,这样状态下的诗人把这句实用的生活提示理解成深情朴素简单的诗行了。

所以最近几年不是没有好诗,而是读者没有心境去读。进入不了状态不仅运动员出不了成绩,就是读者也没法成为合格的阅读者。前苏联诗人布罗茨基曾经说诗歌就像“黑马在人群中寻找它的骑手”。这是说不是谁都可以写诗都配写诗,诗歌需要它的知音。像黑马不是谁都可以骑,它要找到适合自己能与自己相媲美的骑手。诗人在诗歌面前如此被动,那么读者来领会诗歌更需要一些准备和条件了。

有一年我要给一位优秀的诗人写点评论,但是缭乱的心绪让我看不出诗歌的好来,我甚至怀疑这位朋友是否浪得虚名。很多时日之后,在一个圣诞节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北方的一间屋子里享受一年忙乱后的平静和闲适,我开始重读这位朋友的诗歌,很快我被书中呈现的宁静和澄明,纯净和圣洁的境界所感染,仿佛所有的文字都散发出香气,一瞬间我产生一种冲动,要大声说话要马上评论的写作冲动。这时窗外飘起纷纷的雪花,在寂静的屋子里,我的灵魂和四周一样空寂着,只有心灵和白炽灯一起发出丝丝的低语……

后来我对这位朋友说,诗歌是干净的。但要想真正的走进诗歌的中心必须先打扫掉蒙在我们心灵上的灰尘,以及我们思想里不洁的东西。因为作者是在一种极其安静和纯净的状态下写下的这些美丽的文字,那么这也需要读者怀着同样的心境才能读懂,并悟出其中的精神。一个被纷繁的世事搅和得身心不宁的人很难走进诗的内核,这也是我前一段时间不能读进去的原因。

因此,在诗人的话语里,人和事其实都不是主要的,诗人所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挖掘的也是心灵,诗人从心灵出发,最终抵达的还是心灵。那些编织在诗歌里的人和事以及花草树木都是一路陪伴诗人心灵的风景。或者说那些自然的风景是诗人抒发情感和心灵的爆发点和符号,所以我们在诗人的作品中看不到完整的故事和完全的景物,但这些一闪而过的人和事与闪闪烁烁的风景一起呈现出一个澄明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人心灵深处的企盼和梦想,也是诗歌的追求和梦想。而诗人不对事与物进行仔细的推敲,而是任思绪自由的飘荡,诗人更多依靠的是自己的感觉,第六感,那冥冥中的神秘之光,或者说就是上帝赐给诗人的来去无影的灵感。诗人就用它们来调遣着事与物,来选择诗人自己的话语,所以诗歌中的情境才更超然更自由更神明。

这说明诗人都是充满灵性的,是一个能和自然说话的人。他/她不是依赖经验甚至不是思想,他/她是用自己体内的天籁之音,用与生俱来的神秘体验来和大自然沟通。和花草树木石头和鸟一起交谈、呼吸、思想。坐在她们中间诗人就是一朵花一株草一块石头一缕清风和一处绝妙的风景。诗人的神来之笔我们只能归结为天才的灵光闪现,或者上帝高兴时给他/她随手一掷,诗人立马精灵附体了。正如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所说:“绝对的完美(太一或者善)犹如终极,被当作神,这种完美是超过感官甚至理智的,只能透过神秘的契合以及顿悟才能体验得到。”

   

3


阅读这样的诗歌,像有一种气息在捅着锈住的感觉和神经,随着阅读的深入,麻木的神经也开始苏醒污垢渐渐被滤清,嘈杂也渐渐回归宁静。我好像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从中年往回活,一点点走向童年走向岁月的源头。我在向自己还原,还原本真的自己。

诗歌的宗旨就是让我们从缭乱的尘俗中超拔出来,向童年归依,向大自然归依,回到人性的源头,回到自然的源头。这也是诗人满怀理想主义的人文关怀。也许这些对于诗人是无意识的表露,也不是有目的追求,但正是这种无功利的色彩才使诗歌更加真实和自由,并呈现出如蛋清一样清明的境界。而这里的自然就是诗人的宗教,就是诗人的理想所在,让自己的灵魂和大自然融合就是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和生活的无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绝对、无限、永恒的境界,领悟到了人生的真义和价值。当人的心灵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人的灵魂就超越了现实并得到了提升,在大自然面前,让自己的身心都沉浸在里面,让自己的灵魂和自然完全沟通和默契,直到觉得自己真的摆脱了沉重的肉身。这时灵魂会获得彻底的自由,你会用自己的本真之眼看见事物的真像,从而领会到存在的真义和幸福。体验到回归自然的丰富、充实和美满的境界。

   

因此,向童年回归,向大自然回归,就是追求那种真实和自由、澄明和纯净、人性和神性的境界。这境界一尘不染,阳光普照。她是神性、天性、人性的融合,是爱、美、自由的统一。它永远在我们的头顶,让我们仰望和臣服。其实最远的地方就是最初的地方,超越就是回归,神性就是人性。我们期盼执意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最开始拥有的东西。譬如我们曾经拥有童年的明澈真纯和善,可是我们后来自己把她给弄脏了,甚至给弄丢了,我们曾经拥有大自然,可是我们后来远离她了。诗人的作用就是用手中的笔抹去这些美好事物上面的污痕,用文学表达对这些人类的天性和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这样超越和回归就统一了。

我的那位诗人朋友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的这个愿望,这不仅是他个人美好灵魂的袒露和呈现,也对迷茫的都市人的心灵是个启迪和指引。这可能就是那个圣诞节晚上我冲动的原因,也是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诗歌始于地理


上世纪被称为乡村诗人的罗伯特•弗罗斯特曾经声称:“文学始于地理”。他出生在美国西部,但一直生活在新英格兰的乡村。乡村的生活成为他写作的地理和源泉。他用浪漫来美化乡村,目的是以此来提升弱势地域和人群的价值,来缅怀和提示理想的乐园。并以此来与当时的强势主流抗衡。这里乡村仅仅是诗歌乃至于他思想和行为的符号。

真正的乡土诗人是一个被乡村的地理从里到外彻底同化了的人,他就是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一棵植物,他自己本身就是乡村地理的一部分。他从骨子里热爱这片土地,也深爱让他灵魂出窍的诗歌。但当他从都市深入到乡村的本质,浪漫和唯美与乡村的苦难和残酷相遇,他的写作就出现了凝滞,甚至凝重。于是诗歌就染上了感伤。

所以真正的乡土诗人绝不是浪漫主义者,他诗歌中的飞扬和唯美仅仅是他对诗歌文本魅力的本能追索,当写作与现实相遇,他就从虚妄的空中回到了真实坚实的大地。他就开始悲悯大地,忧虑现实,他们是善良又怀揣美好的现实主义诗人,这让他们诗歌的视角向大地敞开去抚摸土地的核心和命运的根。那些轻到风中漂浮的风沙、枯草,月光和梦想;那些重到永远无法移动的龟裂的大地和灾难;还有这中间忙于生忙于死的人和牲畜,怨妇的眼睛和壮汉的臂膀,都成为他们诗歌中哀伤与同情的对象。这让他们的悲悯和关怀,审视和批判都那么具体并可见。

但是有时焦虑和担忧把本来清亮的诗歌变得凝重和疼痛。就像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远远看去,平静明亮,但走进水里,你会发现光洁的表面下挟裹着很多复杂物。这些水下的东西让诗歌的色彩深沉,也使思想凝重。

其实大地上永远没有卑贱者,卑微与伟大都是乡村的主人。怎样超越苦难,让愚昧消亡,让幸福降临,让美好永远,这是乡村诗人的母题,也是他悲悯和关怀的终极。

不能不提一些伪乡村诗歌。有些诗人为了写诗,在遥远的城市,在空调的冷气弥漫的书斋里,抒写着烈日、镰刀、庄稼和农事,用一粒稻谷,一粒麦子甚或一片白菜来冒充乡土诗和充当乡土味。而对乡村的精神,农民的命运还有大地的气息却无法深入其中。这隔靴挠痒的写作,让人感到苍白和枯萎,像没了血液的干尸。

好的乡村诗歌让人看到了鲜活,感到了血液在流动,仿佛听到了一种生长的声音。这是生长着的诗歌,有生命的诗歌。

当诗人的情感与贫穷的乡村彻底和解,换了心态的诗人开始对脚下的土地顺从甚至匍匐,像一个仆人和儿子,这时他会去掉没用的形容词,让文本变得更纯粹和自然。此时的乡村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象征,一种被筛选和提纯了的美和黄金。这时诗歌变得平实而单一。不需要隐喻,也不需要色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要任何粉饰和漂亮。只要真,唯有真实才是最好的颜色。这也让诗歌文本变得实实在在,可亲可爱起来。

彻底的返回大地,回归自然和故乡,摈弃所有的装饰和技巧,让心灵和文本一起真实自由朴素简单,让我和物融合,忘记自己,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用河流来比喻,那就是秋水。所有的裹挟物都已经沉淀,河面和河底都呈现出透明和清澈。

但越简单的越难。云山雾罩地弄点形容词和不着边际的比喻是最容易的。简单却变化无穷,它不仅需要作者的技法,更需要作者有相同的心灵和品格。一个卑下的灵魂永远不可能做出伟大的行为。只有心灵和品格已经操练到和青草一样朴素简单的境界了,并陶醉甚至沉醉其中,才能在卑微的草上发现诗意,这是用自己的心去对应另一个心,用自己的品格去迎接另一种的品格。

中国古代禅宗认为的人生三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用在写作上就是说写作伊始,只是对事物简单地摹写和照搬,后来发现这样太死板且没有情趣,就开始否定真实,用想象和比喻来篡改山水和其他。再然后发现这一切太花里胡哨,太虚假和不真实,于是重回原来,真山真水,返璞归真。然而人回来了,但心态和精神不一样了。写出来的虽然还是那山那水,但境界已经升华。

只有经历了人生的真真假假,繁繁华华,才能洗去铅华,才能感悟出只有真实自由、简单朴素才是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具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境界才甘愿做故乡大地上忠诚的儿子,才能自由自足自在地用文字素描大自然,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用诗歌演绎乡村的哲学家。

(关于乡村诗歌思考)

 

诗歌地理学与精神出口


这是上文的深化和细化。

乡村气味的诗歌,让我们的精神像触了电恍如隔世的感觉交织着更多的激动和感动。重新浮现的不仅是丢失多年的亲人,还有心灵深处最真的情愫和最美的风景。在红尘滚滚的现实中,我们总是被无谓的俗务支配得手忙脚乱,我们被动地随波沉浮,无暇顾及我们的灵魂,忘记了我们的出身。很多人都是都市里无家可归的幽灵,抑或是装裱华丽的空心人。

所以读返璞归真的诗歌,就是一种唤醒。它让我们在疾风中慢下来、停下来,眺望一下生命的来处,感受一下心灵的形状和温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感谢诗歌,感谢诗人,因为触疼我们灵魂,又让我们重返本真的,都源自于诗人笔下油画般质感的村庄,与村庄一样宁静和茁壮的炊烟、白杨,以及蓝天雪水和动物与人。诗人写乡村,不是写作上的策略,而是一种本能,一种日积月累的情感灌满心灵后自动地溢出。这让他笔下的景物以及人与事也都自动地显形,诗歌就没有了刻意的痕迹,意识的干扰,以及诗歌之外功利的诉求和野心。这些诗歌也就洗去了胭脂和浮尘,裸露出真纯自由,朴素鲜活的品质。于是诗人笔下这个“从南走到北,2608步/从西走到东,1806步”,维吾尔语叫尤喀克巴里当的小村庄就成了诗眼,成了诗歌的神圣殿堂.

这就不能不提诗歌地理学。虽然地域性不是成就诗人的必要条件,譬如风土人情虽然影响着一个人的习惯和思维,甚至意识和情感的冷暖,但是能把南疆一个普通的村庄纯化为诗歌,从整日漂浮在乡村上空的“午日的尘土”中捋出诗意,这就超出了地理给予人的阈限,而更需要诗人有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悟性。但必须承认优势的地理条件可以更好地保护诗人的天性和灵性,并激发和驱动着诗人灵感的爆发和漫延。正是南疆的远屏蔽了都市的喧嚣浮躁和腐臭,让诗人安静下来,并打扫掉精神上的污垢,让自己的感觉灵敏锐利,这司空见惯的《村庄上空的浮土》里嗅出诗味,并将它们诗化:“一粒尘土,背行另一粒尘土/如蒙面的杀手/闪电而出,而我的村庄/泥瓦的筋骨,砖混的脊梁/在狰狞的嘶吼中安稳如故”。

除去诗歌的寓意和情境不说,这种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奇异的感觉,都来自于神赐的灵光和完整的干净的没有外界干扰的感受力。这得益于南疆特殊的地理。是遥远的南疆保护了诗人的灵性,而这灵性又让他成了能与自然说话的诗人。于是诗人不依赖经验甚至不靠思想,他是用自己体内的天籁之音,用与生俱来的神秘体验来与自然与村庄沟通。与尘土树木羊群和鸟一起交谈、呼吸、思想。    有外国诗人提出返回大自然,让乡村和农业成为文学的主题。但这些在城市的酒吧里,喝着咖啡的理论家们是把这些作为一个理念,来与喧嚣尘上的城市和工业化对抗,乡村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并非是人灵魂皈依的圣地。但我们的诗人写乡村不是为了理念,也不是为了对抗都市,我们的乡土诗人把乡村引进诗歌,甚至当作圣经,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自在的必须的不自觉的行为。或者说就是一种必然的命运。乡村地理已经把他从里到外彻底的同化了,他就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一棵植物,本身就是乡村地理的一部分。诗人从骨子里热爱这片土地,也深爱让他灵魂出窍的诗歌。

所以作者能成为诗人,比南疆保护和磨砺了他的敏锐力更重要的是,南疆赋予了诗人——爱。爱让诗人的视角放大,让他的笔有了哈利波特的魔法,只要他的爱一抚摸,那些复杂平庸乱七八糟的生活现象就诗化了:“在这里,事物尽管陈旧杂乱/甚至人与人、 牲畜与牲畜/常年都是老面孔  /但 ,这里安放着/一个盛大的精神道场”这里无论维吾尔人还是汉人,一只夜猫和猫的野合,一只狗和一只狗的交配,遵循着时间顺序和地理的纹理,像钟摆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着。诗人用的是白描法,因为他知道这些真纯的环保的绿色的自然和事物在当下就是诗,就是美。所以他不需要变形,也不需要夸张,让诗歌尽量客观化,平实单一,唯有真实和朴素才是最好的颜色,原生态就是最大的美。这也让诗歌文本变得实实在在,可亲可爱起来。而且这些生长着的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让这些诗歌亲切平易,使高处和寡的诗歌日常化亲近化了。于是诗歌和生活和心灵开始合二为一了。这算不算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呢?!    不论能不能合一,乡村确实在纯净着人的心灵。我也早就说过,诗歌不要再盲目地出击,要适当停下来,往回撤。这不是复辟和复古,是恢复和回归。诗歌不是科技,诗歌是人心,是情感,所以人性和骨子里的东西不能扬弃,甚至不需要更新。比如真和善,爱和怜悯。虽然具体的乡村也有恶和欺诈,但那不是人本来的样子,那是贫穷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将人异化了。诗人尽管对人性中不光明的地方有批判,但诗人还是乐观地相信,随着乡村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会恢复本来的爱与善。这些本来的本质的爱和善才是乡村的内核,是诗人写作的动力和诗歌的方向。诗中乡村上空的鹰隼、牛羊粪垒起的院墙、深夜波涛起伏的鼾声,还有无名湖、核桃树,以及庭院中的鸡冠王、守宅的狗、“倒剪着双耳,始终缄默如初”的毛驴。这些朴素的事物让我们迷恋、迷醉,是真的魅力,更是走动的诗,是自然和人性中原始的光芒,是失去的美,是由于忽视遗忘了的天堂。辐射在具体写作上,就是摈弃所有的装饰和技巧,让自然、心灵和文本一起提纯,真而纯,简约化,并素面素心素语,真正的自由简单起来。正如深秋的河流,所有的裹挟物都已经沉淀,河面和水下都呈现出透明和清澈。以几段诗歌为例:

“雪反复涂抹的小村庄/像是谁人的一卷油画/廖落的炊烟/款款步入空旷的蓝”;

“羊群入圈/炊烟明显放缓了上升的脚步/风的手从村东头扶过村西头/树木交头接耳/狗的叫声此起彼伏//在村的入口,谁家的宅门被一条绳勒紧”;

“坐在苹果树的荫凉下/一坐就是一天/目送阳光的弧线/于鸟的翅风划过朝朝暮暮/尽管没有天窗的敞亮/也没有所谓的光明前途/可我仍迈步/深向泥土的方向”。

没有旁敲侧击和象征,诗人真实地几乎原装地把这些事物移植进诗。但简单的白描中也有选择,诗人选择的原则就是离心灵近的,引起我们视觉和感觉起伏波动的物象和事物。这符合我们传统的美学原则和哲学要求。属于我们本土化的审美观。中国艺术最高要求就是“拙淡空”,即稚拙平淡和空灵。中国画提倡用最少的笔墨画出最多的内容,还有大块的留白让大家去想象其深邃的意蕴。就像这几段诗,只要细细品读,心头就泛起无限的人生况味。这是诗人对乡村和人生不断升华的体验和感受深化了诗歌的意境。所以这是一个双向互染互动互进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诗人越热爱且深入乡村,乡村也就越净化和美化诗人的心灵,而诗人这样的心灵和心态映照在诗里,诗也就变得冰清玉洁和阳光明媚。这对于当下那些迷惘的灵魂来说,重回乡村和大地就是精神的方向和出口。这是哲学所望尘莫及的,只能依赖空间和时间的远,这就是地理学的优势,而且必须是诗化的地理。





李犁《烹诗》

1、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目录与开篇》(连载1)(总689期)

2、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开火》(连载2)(总695期)

3、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情火》(连载3)(总701期)

4、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静火》(连载4)(总716期)

5、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旧火》(连载5)(总727期)

6、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失火》(连载6)(总741期)

7、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本火》(连载7)(总747期)

8、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术.开术》(连载8)(总762期)

9、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造术》(连载9)(总775期)

10、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素术》(连载10)(总794期)

11、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直术》(连载11)(总812期)

12、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拓术》(连载12)(总837期)

13、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戏术》(连载13)(总850期)

14、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味.开味.情味》(连载14)(总869期)

15、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味.意味》(连载15)(总899期)

16、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味.况味》(连载16)(总917期)

17、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味.禅味》(连载17)(总920期)

18、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境.开境》(连载18)(总928期)

19、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境.超境》(连载19)(总935期)

20、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境.志境》(连载20)(总946期)

21、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烹诗.诗之境.真境》(连载21)(总949期)


(正在添加中......)


李犁的诗想:

1、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先生的诗想(总686期)

2、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大爱大我大动——关于现实精神诗歌与诗人的几个思考(总684期)

3、诗眼睛||论写作:李犁《当下诗坛最缺乏和最需要的有哪些》(总610期)

4、诗眼睛||理论园地:李犁:以大声音守护诗性的世界(总820期)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王恩荣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王恩荣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西川  张执浩  张清华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昌政  昌政  王恩荣  汤养宗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静铃音  宋晓杰  宋晓杰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张执浩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五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五告读者书(总788期)(2017.3-2019.4 珍藏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